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及规律?
2. 约2-3个月 “牙牙学语”的声音:吃饱的时候,身上舒服的时候。能听到a—a、e—
1. 出生后 发出叫喊的声音:饿了的时候,身上不舒服的时候。这种叫喊完全是由生理的需要引起的。
2. 约2-3个月 “牙牙学语”的声音:吃饱的时候,身上舒服的时候。能听到a—a、e—e—e、k—k、h—h等声音。这些声音也并不是言语,只是儿童的一种良好的自我感觉的表现。
3. 约半岁 发出音组:如,ma-ma、ba-ba、da-da、na-na,等。这时儿童用不同的声音表示不同的情绪,例如,哭的原因不同(如饥饿、疼痛、假哭)而夹杂着一些不同的声音。这仍然不是言语,最多只是为言语的发生准备条件而已。
4. 约7-8个月 形成了最初的言语活动。
约7—8个月时,由于多次感知某种物体或动作并同时听到成人说出关于这一物体或动作的词,在头脑里就建立起这一物体或动作的形象和词的声音之间暂时联系,以后只要听到这个词的声音就能引起相应的反应。
2. 约10—11个月起,在词的声音和物体或动作联系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对词的内容发生反应。
儿童不再对相似的音调发生反应,而是开始“懂得”词的意义,对词的意义发生反应。
词开始成为言语信号,即第二信号。
这时的词音在引起儿童反应上具有基本意义的,还不是词的内容,而是词的音调,只要音调相似的词音,都可以引起儿童的相同的反应。例如,不管是“猫猫”,还是“帽帽”,“馍馍”,都能应起儿童讯寻找猫的反应。
这时词的声音还不是言语信号或信号的信号,而仍然是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当儿童开始能听懂词的时候,虽然儿童自己还不能利用言语,但可以说已是儿童与成人言语交际的开端。
这时儿童所能懂得的词是非常有限的。 实验证明:在没有相应的物体或动作的情况下,词的指示往往无效。可见,此时的第二信号还带有浓厚的第一信号的色彩,或者还是第一和第二信号协同活动的开始.
第二,这时第二信号经常需要第一信号的支持。例如,成人的言语指示常常要和相应的物体或动作一起出现(成人一面说“拍手”,一面作拍手动作。或成人一面说“猫呢?”一面指着旁边的猫)。
第三,这时的第二信号,由于还跟第一信号相近,因而还不象成人的词那样包罗万象,那样具有更大的概括性。
第四,无论如何,这已经是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是言语活动,而这是动物所绝对不可能有的。
儿童真正掌握言语交际的能力,就不仅要能听懂词,而且还要能在听懂词的基础上会说出词。只有在儿童的言语听觉分析器和言语运动分析器之间建立联系之后,语言才真正成为交际的工具。
1. 儿童约在7-8个月的时候,就开始摹仿成人的动作,但还不能模仿词音。
2. 儿童到1岁的时候,能够听懂的词大约有10-20个,而能说出的词则还很少很少。纵然能说几个,也往往是不完整、不清晰的。成人之所以能听懂它,一半是猜测。因此,到乳儿时期结束的时候,言语的交际职能还是很差的。
儿童言语活动的发生(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发生)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直接刺激物→直接反应(7-8个月以前)
第二阶段 词的刺激物→直接反应(10-11个月以前)
第三阶段 直接刺激物→词的反应 (满1岁时)
第四阶段 词的刺激物→词的反应(1岁以后)
言语活动或第二信号系统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它具有社会性的特点。儿童跟动物不同,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有跟成人进行交际的需要。为了从小发展儿童的言语,成人在跟儿童接触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跟儿童说些什么,虽然儿童这时还不懂得这些言语的意思,但是这在发展儿童心理的积极性上,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