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月嫂知识

遵循幼儿自身特点进行合理教育,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特点

2022-07-05 05:27:32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遵循幼儿自身特点进行合理教育

  对于0-3岁特别是己经具备了一定行动力的2-3岁的儿童来说,活泼好动才是其本性,是一个发育健康的儿童的标志。他们处于对

1、遵循幼儿自身特点进行合理教育

  对于0-3岁特别是己经具备了一定行动力的2-3岁的儿童来说,活泼好动才是其本性,是一个发育健康的儿童的标志。他们处于对这个世界的好奇而大胆探索的阶段,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形成自己的认识。但在调查中竟然有55.54%的农村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平时乖乖地安静地坐着,有44.44%的母亲从不或很少认为安静地坐着的就是好宝宝。在访谈中,笔者也了解到这方面的信息,受访者是一位13个月大儿童的母亲,当问到孩子大了是不是挺难照看的问题时,母亲变得突然有话题起来,说现在小家伙特别累人,一眼看不见就到处乱爬,还要拉着大人的手学走路,走不好还一直想走,真是很累人,于是就买了一个大小合适的婴儿车,把孩子放在车里坐着,然后再放些漂亮的玩具,这样可以到处推着车带他玩,就没那么累了。看着自以为找到了法宝,如释重负的母亲,不得不为这个坐在车里的小家伙叹息。还有一位受访者的孩子只有三个月大,她说好像小家伙现在已经懂了很多事似的,感觉都认识她了,一不满意就哭,脾气好像挺大的,哭的时候就喂奶哄他睡觉,就怕听见孩子的哭声,真希望他是个贪睡的小家伙。笔者也曾见过很多这样的例子,一听见孩子哭了,就感觉大难临头了,赶紧跑过去想办法让他安静下来或者睡着。她们眼中好宝宝的标准就是能吃能睡,不哭不闹,却不知听到孩子哭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查清孩子哭的原因,孩子哭就表示有什么影响到他的自由伸展,让他不舒服了。何况一味的睡,如何才能增加他对这个世界一些新的认识?一个月大的孩子的眼球就开始跟着目标物转动了,其他器官也开始了迅速发育,这时候应该给他声音和颜色的多方面的刺激,促进其感觉器官的敏感。会走路的孩子在三岁以前都很让人费心,这时候他还没有多少畏惧感又急于探索这个世界,辛苦的妈妈于是就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安静的坐着,甚至给他们各种诱惑,让他们能安静的多待一会,换来自己片刻的休息,其实失去的是更宝贵的孩子成长发育的机会。

  同时有60%的农村母亲表示,如果孩子玩耍时弄脏了衣服她们会很不开心。对三岁以前的儿童来说游戏基本上是他最大的乐趣,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玩耍归来兴奋的想要与母亲分享心中的喜悦与成就感,而母亲却因为衣服脏了一脸的不开心,甚至呵斥了自己,孩子眼中的战利品成了母亲指责的对象。这不仅打击了孩子玩游戏的积极性,而且间接阻碍了母亲走进孩子的游戏世界,失去了与孩子一起探讨游戏和分享喜悦的机会。这是对游戏在孩子成长发育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足够认识的结果吧。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有50%的母亲表示她们经常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中去,但仍有33.93%的母亲有时候会和孩子一起玩耍,而16.7%的人从不或很少与孩子一起玩游戏。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特点

  1、长期性与重复性

  幼儿园常规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重要途径,对幼儿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幼儿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十分漫长、繁化的过程,行为习惯并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规则的内化更是需要儿童长时间的练习和领悟的,有些规则可能到了小学阶段仍然不能很好地习得,因此,幼儿园的常规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执行,以耐心和爱心,积极的心态面对幼儿的行为问题,以及克服漫长重复的常规教育带来的不良情绪。

  2、强制性

  任何社会组织都是需要规则的约束,幼儿园作为一个初级的社会组织,也必然需要一定的规则规范幼儿的行为,而幼儿园班级常规就是幼儿在幼儿园里应遵守的规则。此外,幼儿园常规的建立还包含了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保育目标,这些目标是幼儿成长必须达到的标准,因此幼儿园常规一般带有强制性。但强制性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以强硬的方式对幼儿实施常规教育,目标的强制不代表方式的强制,应以幼儿的特点为基础,探索和实施适宜幼儿习得和掌握的常规教育方式。

  3、个体差异性

  幼儿的自身特点和家庭环境决定了教师在常规教育中要个别对待。有的幼儿在认知和情绪上发展较快,能较少地适应幼儿园生活,教师教给的规则说一遍就能遵守,而有的幼儿发展较缓慢,气质的活动性较强,或注意力容易分散,对于幼儿园的规则往往不能很好地遵守。还如,有的幼儿吃饭很快,有的就吃得慢,吃得慢的幼儿的原因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常规教育的实际情境中,教师首先应分析幼儿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切忌一刀切、整齐划一的常规教育。

  4、幼儿的主体性

  常规教育的主体性应是幼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培养幼儿的自律"、: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学会自律和尊重他人。"其核心内容就是让幼儿主动地去理解、建构和内化规则。脱离幼儿主体意识进行规则教育,而缺乏情感上的打动,或行为上的实际锻炼、实践,这些都会造成幼儿在社会性发展上的言行不一,认知和行为的脱节。

  所以,幼儿园的常规教育需要考虑的不仅是常规的内涵,还包括幼儿的年龄特点,才能制定出适宜的班级常规,实施出有效的常规教育过程。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如何进行幼儿安全教育?

对小儿的早期安全教育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要训练小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二是要经常给小儿讲解预防中毒和防止意外伤害的知识。对小儿的教育和训练应遵循以下原则:一要待小儿神经精神发育达适当程度,方可进行。二要对小儿的尝试和失败有耐心,成功时要及时给以鼓励。

三要在训练中避免强迫,要引导小儿高高兴兴接受训练,寓教于乐。

在教育和训练中,还要掌握小儿的心理特点,尤其全家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教育方法必须一致,否则会造成儿童心理紊乱。成人对儿童应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袒,以免造成小儿缺乏信心和顽固任性,对培养习惯不利。一岁半至二、三岁的小儿,常表现一定的抵抗性,喜欢说“不”,对此应采取策略,凡事必须正面诱导,向小儿提出明确要求,并指出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儿童喜学榜样,模仿性极强,故在饮食、睡眠、遵守交通规则等生活习惯上,同其他行为一样,成人应做出良好榜样,并鼓励儿童之间相互学习,养成良好习惯,改正缺点。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方法

幼儿教育可从多方面采取多形式来进行。本节则更多地根据心理、生理规律,从心理卫生的角度来讨论。新生婴儿很早就显示出不同的气质特征。父母应在保育和保健人员的配合下,早期识别自己孩子的这方面特征,而及时地采取相应措施来克服气质中的弱点和发扬气质中的优点。这应作为早期教育的一部分,但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婴儿的良好发育需要合适和充足的物质营养,而母亲(或替代人)提供的精神营养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母亲和婴儿的紧密接触,不仅使婴儿体验到母亲给予的温暖,并且确认自己是被爱的。这种亲密关系会促进儿童对最初照料人的信任,而为形成牢固的情感依恋及在日后进一步发展自主性和敢于探索世界的安全感等方面奠定基础。婴儿期开始时依恋关系的性质和强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他成年后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所以其意义和作用在早期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婴儿从出生后与周围人(一开始主要是母亲)的相互关系中开始了社会化的进程。而这里指的社会当然以家庭为代表。所以家庭是开展幼儿教育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第一任教师。

婴儿的早期训练,通常是由母亲或其照料人对孩子的大小便排泄进行规则性训练开始的。研究发现,一般在18个月后的孩子,当要求他按指令控制排泄的时间和地点时,可能出现顺从和抗拒的斗争。享有母爱的孩子,所受的这种训练通常进行得比较顺利。这与他们为取悦于母亲而顺从有一定关系。反之,孩子不易接受训练,这与他们从小失去母爱而发生对抗有关。对排便和其他方面的训练,包括行为的训练,所出现的儿童和父母之间顺从、协商和对抗若经常出现就会使这种模式定型化,对未来长幼关系、同事关系等的和谐与否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认为,如果父母是热情和慈爱的,训练又主要靠赞许或爱抚来予以强化,则结局是良好的;如果父母持冷酷、敌视或拒绝的态度,训练主要靠批评、强制和惩罚,则结局差。训练要重复,要持之以恒,正如条件反射的形成一样,需经常强化,否则就将消退。孩子到2岁半或3岁时,应用词的能力有了发展,对大人言语的理解也增加了。

这时大人的言语对儿童行为的调节作用明显发展起来了。父母对儿童的行为常用好、不好、对和不对等来强化对儿童的调节、控制作用。这时,父母对孩子的某些行为给予鼓励和支持,而对某些行为则反对或限制。孩子则按照父母的意愿,以至父母的世界观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模式和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父母的自私心重,则孩子容易形成利已主义;父母诚实朴素,则孩子也不说谎话和不浪费食品等。由于幼儿具有巨大模仿性的心理特点,所以父母言行举止和思想品德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把孩子的这种模仿行为说成是父母的“写照”是有根据的。在幼儿教育中,父母的榜样始终在起作用。因此,父母本身不仅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而更为重要的是父母要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准、加强各方面的修养。

儿童性格形成是通过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和父母采取的养育方法来挥。要取得效果,大人间的意见一致十分重要。有时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况,父亲要严格管教,而妈妈、奶奶出来保护,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前发生争执。这样的管教必然无效,而且容易使孩子利用家中矛盾来达到自身的满足,甚至成为家中不和的根源。以上现象在独生子女家庭最为明显。所以,独生子女的主要问题来自大人的教育不当,而这又与大人自身对子女的养育观念和期望有关。由于近年来家庭教育和早期教育的实施,该问题已有改观。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6、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