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月嫂知识

如何帮助孩子面对亲人离世,怎样帮助孩子面对受挫

2022-08-04 08:18:12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如何帮助孩子面对亲人离世

  在失去亲人的哀伤日子里,我们都希望帮助孩子尽早从死亡的阴影中走出来。研究和经验表明,亲人亡故对孩子的影响取决于家长或

1、如何帮助孩子面对亲人离世

  在失去亲人的哀伤日子里,我们都希望帮助孩子尽早从死亡的阴影中走出来。研究和经验表明,亲人亡故对孩子的影响取决于家长或与其亲近的成年人是如何应对哀伤的。如果爸爸妈妈能从哀伤中走出来,并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那么孩子就能驾驭并承担自己的生活。因此帮助孩子走出阴影的重要前提是,帮助你自己。

  当家长发现自己无法耐心地陪伴哀伤的孩子时,不要自责。不是你不够格,是你沉浸在悲痛中太深了。你需要找个值得信赖的、善于倾听的人诉说心中的困扰,宣泄痛苦和忧伤,大哭几场。当你找回自己的力量时,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摆脱哀痛。

  家长需要做的是:

  (1)让孩子得到真实的信息

  当噩耗传来时,家长在震惊、悲伤中,本能地希望孩子免受痛苦的煎熬。有些家长对孩子隐瞒死讯,怕孩子脆弱的心灵经受不了打击。其实否认痛苦并不能驱走灾难,真相也不可能永远被掩盖。孩子的敏感能使他们很快从家长言行的微妙变化中得知实情。那样的话,孩子不仅将承受亲人去世的痛苦,还会感到被所信赖的人欺骗的愤怒。失去对家长的信任而产生的不安全感对孩子走出哀伤更为不利。不要对孩子说死去的亲人出远门了,这样孩子会一直期盼他回来,一再失望后会觉得被遗弃了而感到愤怒和伤心。也不要说死去的人是睡着了,有的孩子会因此害怕睡觉。如果你不相信天堂,就不要告诉孩子死去的亲人在天堂里过着快乐的生活。孩子能感觉出你想的以及你表达出的哀伤情感和你描述的天堂的美好不一致,会感到更困惑。

  由孩子最亲近的人告诉孩子死讯比较合适。因为孩子与这个人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和信任能够增强孩子对坏消息的承受能力。如果孩子失去双亲,那么让孩子熟悉并信任的长辈来告知不幸的消息,并陪伴孩子。可以根据孩子的性别和年龄给孩子适当的身体的抚慰,如搂住孩子,抚摩孩子的头或脸,让孩子感到受到保护,并不孤单。

  根据孩子的年龄、成熟程度和他与死者的关系,用孩子能够接受的语言告知死讯。为避免唐突,可以作个铺垫,让孩子有个心理缓冲。比如,:你知道,昨天一条高速公路上发生了车祸,一辆车翻了,好多人受伤了。你爸爸不巧也在那辆车上,他的伤太重了,抢救不过来,去世了。"对于幼小的孩子,则可以用简单的语言告诉孩子事实,5岁以下的孩子还不能理解死亡,他们会以为人是可以起死回生的。为了让孩子理解亲人的死亡意味着什么,可以告诉孩子今后生活可能会有哪些变化。:以后奶奶不能再送你上幼儿园了,也不能在家给你做好吃的了。"5~8岁的孩子则不能准确理解死亡发生的原因,他们可能把死亡的发生地与死亡直接联系起来。如孩子可能认为医院造成了亲人的死亡,并从此拒绝进医院。

  给孩子留有反应的时间,孩子可能会茫然不知所措,不要逼迫孩子。证实孩子确实明白某位亲人去世的事实,澄清孩子的误解。鼓励孩子说话,耐心回答孩子的一切问题。

  告诉孩子亲人去世后可能发生的生活变化,同时向孩子表明尽管失去了一位亲人,其他的人都爱他,会保护他,陪伴他,他是安全的,不是孤单单的一个人。

  让孩子明白,疾病和事故是无法预料的,死亡也是不可避免的,是普遍存在的。这样可以帮助孩子缓解内心的紧张、负疚感。

  (2)让孩子自然表达哀伤

  孩子得知噩耗后一般会经历三个情绪阶段:a.拒绝接受现实,幻想死去的亲人回来。b.逐渐接受死讯,感到痛苦和绝望。c.接受现实,希望生活继续。不论怎样,家长要允许孩子自然的流露内心情感。年幼的孩子不能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负面感受,不会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家长需要帮助孩子表达内心的哀伤和痛苦。家长不必在孩子面前抑制自己的悲痛,当孩子看到成年人失声痛哭,他们会受到感染,也将自己内心的痛苦以大哭的方式发泄出来,同时明白表达哀伤是非常自然的,是可以被接受的。不要对孩子说::勇敢点,别哭。":做个男子汉。"

  让孩子参加葬礼,以显示孩子在去世的亲人心中的位置是很重要的。亲近的长辈陪伴在孩子身边,告诉孩子灵堂的陈设、哀乐以及悼念仪式所具有的含义,让孩子理解这种氛围是人们表达哀伤和怀念亲人的方式,避免孩子对这些场景的恐惧。

  过后,孩子有可能通过游戏重演葬礼,他们把玩具娃娃放在盒子里或盖上布,说::你死了,就呆在这里吧。"不要责备孩子对死者不敬,或担心孩子受到了刺激。孩子在用他们方式整合对死亡和葬礼的理解,他们也可能在用这种方式表达哀伤。

  达尔文8岁时母亲去世了。他的父亲和几个姐姐不许他谈到妈妈。当他表现出任何哀伤情绪时,家人都皱着眉头。达尔文在晚年时曾说,他根本不记得,母亲去世时的情景。实际上,许多人认为,达尔文终生疾病缠身的根源是精神压抑。他释放痛苦的惟一方式就是不可理喻的自我折磨。

  (3)帮孩子走进新的生活

  亲人去世后,家长要比平时更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关心孩子的生活。如果孩子一点小事做不好就容易急躁、自责,或经常贬低自己,:我真笨":我什么也做不好",或郁郁寡欢、昏昏欲睡,那么孩子有可能处于情绪压抑状态,他有没有表达出来或不知如何表达的情感。家长需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设身处地去体会孩子的感受,采用反映式倾听帮助孩子说出心里的感受。孩子越早从哀伤的情绪中走出来,越能够坚强地走进新的生活。

  不要回避谈论死去的亲人,也不要把死者的痕迹从家中抹掉,以期忘却这段伤心事。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死去的亲人仍有积极的影响力。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纪念亲人,不必担心痛苦和哀伤会挥之不去。

  亲人的去世后,经过最初几天的忙乱,家长应尽早恢复原来的作息时间,也让孩子回到学校参加正常的学习生活。让孩子回到熟悉的生活规律中,有助于缓解孩子的压力,孩子的老师、朋友的关心和安慰对孩子来说也是十分有益的。孩子可能不知如何应对别人关切的询问,家长可以教会孩子如何以他感到舒服的方式解释亲人去世的事情,以及如何拒绝回答一些他不想多说的问题。

  在哀伤期,孩子可能会对家长特别依赖,总希望有人陪在他的身边,甚至通过装病要求陪伴。家长不要责备孩子:黏糊",但也要有原则,告诉孩子大人都需要上班,下班后一定和孩子在一起,专门陪他。这样家长积极勇敢的生活姿态给孩子以榜样,让孩子知道生活还是要继续的;同时孩子又感到自己的需要得到了重视,这种自我价值感会增强孩子内心的力量。

  让孩子理解一个事实:死去的亲人是无法再回到他的生活中了。生活中有很多不可预测、不可避免、我们无能为力的事。当孩子能够接受这种无能为力,并能看到虽然生活发生了变化但仍在继续时,他就开始具备了摆脱哀伤、坚强面对生活的内心力量。

  一个失去了生命中的重要亲人的孩子,可能需要1~2年时间才能从哀伤中恢复过来。大多数孩子能够健康地度过哀痛,并被磨练成更坚强、更富有同情心的人。但如果孩子经过很长时间还:卡"在哀伤里,最好求助于专业帮助。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怎样帮助孩子面对受挫

人生中挫折不可避免,如何帮助你的孩子更好地应对它呢?

孩子为何频频受挫?

⊙3、4岁的孩子往往看到什么,就想要得到什么,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他们来说,这个世界可能充满挫败。

⊙随着长大,孩子开始发现自己身体的力量,于是有时候他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当自己想做的事遭遇失败,比如,想搭个城堡,可是积木总是坍塌;想自己穿衣服,可是拉不上拉链,孩子也会感到挫败。

面对挫败,孩子最典型的反应是恼怒。当孩子受挫时,体内的压力荷尔蒙开始随着血液四处漫延。如果受挫感持续,压力荷尔蒙最终会导致孩子产生:我恨……"的想法,这时孩子就很可能采取攻击行为,比如咬、打、尖叫,像亮亮那样摔东西,或恶狠狠地说出令父母不安的话::我恨你!"

挫折是成长中的重要功课

:不可能事事如愿"——这是孩子要学习的重要一课。这一课给孩子提供了:遇到挫败如何应对"的机会。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这是非常重要的发展和突破,当孩子成功地应付了受挫情境,他的主动性、自我管理、力量感都会得到发展。面对挑战,他不会再感到烦躁不安,而会对自己说::我能行!"

人生中挫折不可避免,如何帮助你的孩子更好地应对它呢?

5个方法,助孩子应对挫折:

1学会辨识:预警信号"

:山雨欲来风满楼",受挫感累积,即将大爆发前,孩子的行为和语言上总有种种迹象可循,仔细观察孩子,下一次,一旦发现蛛丝马迹,就赶快设法:拔掉雷管"。

3、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悲伤

  有过失落感的孩子常常会害怕再次发生这样的事。如果我们能设身处地体会孩子的心情,对孩子会有很大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消除孩子的恐惧感。亮亮非常害怕会和父母分离。她的母亲安慰她说:"妈妈和爸爸不会像奶奶那样离去。我们要去上班,还会回来的,奶奶也不想离开你,但她太老了,到了人要死去的年纪了。妈妈和爸爸还不老,你也不老。"

  孩子把自己看作宇宙的中心。出现变故时,他们往往认为是由于他人自己才做错了,因此从孩子的问题中,找出成人的责任十分重要。父母离婚之后,可能就需要一次次告诉孩子::妈妈是因为她和我一起生活不再快乐才离开的。你一点责任都没有,妈妈爱你,我也爱你,我们都认为你是个出色的孩子。"

  悲伤伴随着愤怒也很正常。桃桃两岁了,她的父亲住院回到家时,迫不及待地要见女儿。可是桃桃却把脸扭开了。然后桃桃的小胳膊一挥,她把一大堆的玩具从架子上掀了下来。虽然被桃桃的愤怒所伤害,父亲仍然说::我生病来看你,你的确应该生气,这没有什么。有时候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感觉。我爱你,我想见你哪怕你很生气。"

  一起读书能帮孩子们说出他们的体验,并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唯一一个有这种经历的人。很多讲述孩子可能遇到的痛苦的书都相当不错。您可以去查当地图书馆的目录,选择几本。

  痛苦、悲伤是人生的一部分。通过帮助孩子面对悲伤的情绪,我们会教会他们面对这个现实的世界。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帮助孩子面对失败

实验往往是要经历失败,面对失败,孩子会怎样呢?

一种是面对伙伴们为成功在欢呼,而自己做的实验怎么也成功不了,他们放弃自己努力过程,直接模仿成功者的做法,随之加入成功者欢呼的队伍里。

另一种是看到同伴成功了,自己实验1、2次仍没有成功,直接放弃,不再实验,跑去看伙伴做实验。

还有一种是对失败不轻言放弃而是持之以恒,反复实践着,最终还是没有成功。

这些失败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交流分享过程中,他们总不敢在集体面前介绍,也不敢将自己的记录表给伙伴看,有时还会将记录表偷偷地藏起来。失败对他们而言好象是见不得人,最好是把它掩藏起来。久而久之,孩子不敢面对失败,对实验结果缺乏必胜的信心,严重的可能还会导致对科学小实验失去兴趣。

《纲要》中指出:教师鼓励幼儿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对成功的、失败的,教师都要敞开胸怀去接纳。因此,在实验中,我不仅喜欢去肯定那些成功的孩子,更喜欢用心去倾听失败的心声。如,在冰融化的实验里,徐萌把冰放在热水瓶的旁边,没融化;又试着用剪刀去剪冰,也没剪断,很沮丧,坐在一旁不动了。我微笑走进她,拍拍她的肩膀说:“不要紧,老师相信你能成功的!”转而询问,为什么剪刀剪不断冰呢?徐萌低头小声道冰太硬了,所以没办法剪断。“原来你发现冰很硬的秘密,真棒!”我立即赞扬,给她一点信心。 “为什么要把冰放在热水瓶旁呢?” 这回徐萌看着我,用近乎平常的声音回答:“热水瓶里装的是热水呀”。可见,她对用热度来让冰融化是有个模糊印象的。“可是热水在瓶子里,热水瓶外会热吗?我们将瓶子里的热水倒在盆里,再试一试好吗?”“好!”徐萌这回大声地回答着。于是,我们一起将热水瓶里的热水倒在盆里,一股股热气直往上冒,徐萌接过我递给的冰块缓缓的投入到热水中。望着热水里的冰慢慢地融化,徐萌高兴地指着说:“冰变小了”“又变小了”“只剩下一点点了”“快没了”……“冰不见了!” 徐萌绽开笑容,兴奋地叫了起来。

交流分享时,我有意让徐萌在集体面前讲述刚才获得的经验:原先是怎么做实验的,成功了吗?为什么不成功呢?后来把冰放在热水里发现了什么秘密?意旨让全班孩子知道虽然徐萌实验过程中曾经历过失败,但她却能不怕失败,在失败中发现一些宝贵的经验,以此鼓励幼儿不要怕失败,失败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我们要勇敢去面队它。

由于每个幼儿的理解水平、动手能力等不尽相同,因而科学探究活动中有的幼儿获得成功体验有的经受失败的考验是正常的。关键的是教师应如何宽容幼儿操作的“失败”,如何对“失败”的幼儿给予支持和鼓励,培养他们敢于面对失败,不怕挫折、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和乐于探究以及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的态度和品质。

评析: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感受是:科学教育活动非常需要象吴老师这样的有心人。

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因原有经验的不同,他们的探究过程、探究程度、获得的经验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实验中出现失败是常有的事。如何帮助这些“失败”的幼儿树立信心,总结失败中的经验,最终获得成功的体验呢?吴老师的作法对我们不无启示:

首先,吴老师及时地观察到徐萌在实验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到她的需要而给予了必要的鼓励和帮助。

其次,吴老师以同伴式的友好合作态度,平等地与徐萌“对话”,努力理解和揣摩她的想法,顺着她的思路帮助她一步步获得了探究成功的满足。

第三,吴老师还有意让徐萌把自己从失败到成功的体验在集体中与同伴分享,不仅让徐萌小朋友进一步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自豪感,而且潜移默化地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了不畏困难、不轻言放弃以及“失败者乃成功之母”的种子。

在科学活动中,允许成功与“失败”同在。实际上,所谓“失败者”也是成功的。因为他经历了失败与挫折的体验,取得了一种特殊的成效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5、帮助孩子面对挫折

孩子不能面对挫折,表现为稍遇困难就退却,甚至发脾气,通过一些破坏行为“发泄”怨气,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生性懦弱。这类孩子在遭受挫折时,由于经验有限,意志薄弱,往往容易产生焦虑、自卑、对自己丧失信心。

2、娇生惯养。父母一味赞扬孩子,有时对孩子的缺点也津津乐道,生活上包办代替一切,孩子受到过多的保护,自以为是,产生“自我优越”心理,养成坐享其成的习惯,稍不称心就发脾气或畏缩逃避,且听不得批评,甚至称赞别人他也受不了。

3、期望不当。成人的压力大、要求高,孩子遭受的失败和责备多,成功的体验少,因此做事往往有始无终,稍遇挫折就放弃。

怎么办?要探究原因,只有“对症下药”。

1、对生性懦弱的孩子,父母应注意以下几点:

(1)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挫折”。如通过给孩子讲英雄人物成功前的挫折或爸爸妈妈小时候遇挫折的故事,让孩子懂得生活中随时可能会遇到挫折,只有勇敢地去克服困难,本领才会越来越大。

(2)教会孩子对待挫折的方法,和孩子一起分析挫折原因。教给孩子一些对待挫折的方法,如自我鼓励:“这次虽然没得到第一名,但比在中班有进步了”;再如补偿法:“我跳舞不行,可画画不错,要努力画,争取参加书画比赛。”

2、对娇生惯养的孩子,父母不妨让他受点冷落。要注意利用一些机会赞扬别的孩子的优点,慢慢让孩子习惯“有人比他更行”的事实。对孩子的缺点,不管他如何吵闹不听,也要坚决制止,帮助其克服。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设置一些困难,如让他自己穿衣、系带、铺床、收玩具等,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事学着做,让孩子得到些磨炼。

3、成人应为孩子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能力水平提适当的要求,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通过成功自我激励,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信心。再根据孩子实际水平,设置一些经过努力能够克服的困难,使孩子在克服困难中不断前进,正视“挫折”。

另外,不管什么原因,当孩子不能面对挫折时,父母应以乐观的情绪感染孩子,如“唷,这点小事,怕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想办法。”鼓励孩子自己动脑动手克服困难,不断提高抗挫折能力。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6、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