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月嫂知识

严母慈父会让孩子心灵扭曲,别让残忍侵蚀孩子的心灵

2022-02-25 21:30:08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严母慈父会让孩子心灵扭曲

一般来说一个家庭里总是慈父严母。但也不排除例外有严母慈父。近日,儿童专家说严母慈父会让孩子心灵扭曲。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失会导致

1、严母慈父会让孩子心灵扭曲

一般来说一个家庭里总是慈父严母。但也不排除例外有严母慈父。近日,儿童专家说严母慈父会让孩子心灵扭曲。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失会导致哪些问题?专家在心理卫生知识大讲堂上指出:严母慈父"会使孩子心灵扭曲。专家认为家庭教育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亲密平等建设性的亲子关系

:很高兴看到在座的大多数是父亲,打消了可能只有母亲来听的顾虑,因为今天讲座的主题与父亲有关,也因为我在心理门诊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带孩子来咨询心理医生的,十之八九是母亲,很少看到父亲的身影,父亲似乎正在从家庭教育中消失。"昨日下午,深圳市康宁医院主任医师杨洪以这样的开场白,开始题为《whoareyou——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的演讲。这也是深圳市心理卫生知识大讲堂的第二场公益讲座。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失会导致哪些问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家庭教育究竟是方法重要还是理念重要?这些问题凝结着杨洪在工作与生活中的思考。两个小时的精彩讲座结束后,意犹未尽的听众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

父亲缺失后果严重

古话说:子不教,父之过",但杨洪认为,即便在过去,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也是缺失的,历史上只留下:孟母三迁"或:岳母刺字"这样的故事,并未留下父亲教育的经典,现在也是如此,家长会往往成为:妈妈聚会",很少看到父亲出席。

国内一项调查表明,八成家长认为教育子女最主要的是家庭的责任,但有六成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父亲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只有一成。

:大多数父亲对孩子或不闻不问、或态度粗暴缺少耐心,成了家庭教育中的‘甩手掌柜’,这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有关,‘女主内’就是‘相夫教子’,男人则在外打拼干事业,认为教育孩子是婆婆妈妈的事情,并非大男人所为,因此父亲以忙、事情多为借口,将教育孩子的阵地拱手相让,由母亲全盘接收。"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若隐若现"、母亲付出很多,效果真的理想吗?杨洪认为,不见得,对子女教育的不均衡,会导致严重后果。:它破坏了正常的家庭结构和关系。有些家庭在有了孩子之后,夫妻关系慢慢变淡,就是因为母亲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管孩子’成为一个合情合理的借口,使夫妻关系逐渐趋于平淡,家中出现一个很厉害的‘第三者’,这种情形使得家庭的等腰三角形遭到破坏,对家庭结构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旦父亲放弃了教育的阵地,母亲就会用高度的热情去填补,杨洪认为,这是一种错位与颠倒,甚至出现:严母慈父"的格局,这同样是不恰当的,会使孩子的发展偏离正常的轨道、心灵扭曲。:单身母亲觉得孩子缺少父爱,容易对孩子过多地投入或者补偿,但这是一种过度的关注,如果母亲的注意力总是放在单亲家庭的不足之处,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应看到单亲家庭也会带给孩子一些好处,如孩子更容易树立责任感、更自立、更懂得关心别人,这是双亲家庭没有的条件。所以,任何事都是一分为二的,要发现它的优势,把危机变成一种‘成长的机遇’,而不是只看到‘缺陷和不足’。"

父亲为何不可缺少

为何母亲不可以取代父亲?杨洪从男性与女性的不同心理,进行分析::父亲和母亲对子女的影响是不同的。男性总体上比女性粗心,他们更多地提供孩子成长的‘主干’,母亲的细心则提供了枝叶与养分,只有粗细结合,孩子这棵‘树苗’才会长得主干挺拔同时枝繁叶茂。"

再如,父亲胆大,有利于维护孩子的探求欲与好奇心;母亲相对胆小,所以显得安全。:这是一对矛盾,但都是需要的。过多的安全使我们不能冒险,也就缺少创造,所以母亲的过度补偿会让孩子出现问题。"另外,男性活动范围大、内容多,可让孩子接触更多的外部环境;女性活动范围小,更倾向于观察细节,会培养孩子观察的能力、体验更加深刻。

:有位女大学生快毕业了,但她不知道自己今后该与男人还是女人一起生活,她并非双性恋,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她的性别认同感没有建立。"杨洪以这则病例说明,父母应树立孩子的性别模板,我们将来能否在社会中建立起身份认同,取决于我们是否建立起性别认同感,显然,父亲的缺失会让孩子的性别认同、继而是身份认同出现问题,也就难以适应社会。

家庭教育应:宜粗不宜细",分清:主干与分支",不可本末倒置,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是父母双方的责任,父亲不要放权,母亲也不应争权。但在单亲或者分居的状况下,孩子会缺乏父亲的教育,这时该怎么办?杨洪认为,此时母亲千万不要去乱填补,宁缺毋滥,而且孩子对男性的学习,并非一定要来自父亲,这种状况下的孩子一样可以健康成长,因为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借鉴或者替代父亲的榜样,可让孩子多接触一些男性亲属,逐渐学习,社会更是一个广阔天地,提供了很多学习机会。

2、别让残忍侵蚀孩子的心灵

  建议1:给孩子一个和谐友善的家庭

  父母平时要注意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友善的家庭环境,要多让孩子感受到温馨和谐的氛围,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残忍暴力的动作、语言和姿态。孩子的分辨能力比较弱,而模仿能力却很强。父母的榜样不利,就很容易让残忍:污染"孩子的心灵,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育。

  建议2:让孩子远离暴力的:污染"

  父母要对孩子平时看的电视和书籍多加留意,不要让孩子接触到其中的一些暴力情节。现在的很多电视节目中有不同程度的暴力污染,如果父母对孩子不加限制和正确引导,孩子在看多了这类节日之后,出于好奇和刺激就会去模仿,从而让孩子有了暴力倾向。

  黄跃平时很喜欢和父母一起看一些警匪片,每次父子俩都看得很高兴。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他还分不清楚现实和电视中的情景的区别々他对电视中的黑社会大哥产生了好感,自己在学校里也变得凶狠了,只要是别人和自己有摩擦,他就会和别人激烈地打起来。

  老师多次对黄跃提出了批评,可是残忍的想法并没有因为老师的批评而从黄跃的心目中消失。这天,他在学校里用石头把一个小孩的头砸破了,父母一问才发现,原来他是从电视中学的。

  对于传媒中的暴力场景,父母不要让孩子和成人一样去接触,要有所限制,尽量少观看残忍暴力的场景。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随时和孩子保持心灵的沟通

  近在咫尺的父母和孩子,却犹如擦肩而过的行人,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相信这是每个家长都不希望看到的事情。其实,家长要想和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就必须保持畅通的沟通;而要保持畅通的沟通,亲子之间就必须保持一定的心灵沟通,这样父母与孩子才能成为亲密的朋友,才不会有代沟,沟通才会顺畅,亲子关系才会融洽。

  那么,亲子之间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灵沟通?良好的心灵沟通是建立在理解和宽容的基础之上的,一方面,家长要千方百计弄清楚孩子的喜怒哀乐;另一方面还要让孩子了解父母的真正想法,以及父母为了这个家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做到了这些,家长与孩子之间就能对彼此有更深的了解,孩子就会理解父母的辛苦,父母也会更加理解孩子的想法,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彼此都会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家庭教育遇到的阻力会越来越小,亲子关系也会越来越和谐。否则的话,家长和孩子之间很难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很难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我们不妨看一下:

  一个妈妈到学校接孩子回家。妈妈去得有点晚了,赶到学校的时候,孩子已经在校门口足足等了半个小时了。孩子很生气。但是这个妈妈并没有意识到孩子的情绪已经有了明显昀变化,一到学校就赶紧催促孩子: :宝贝,妈妈来晚了。快点走吧,不然赶不上车了。快点来。"

  孩子很不情愿地把手给了妈妈。

  一路上,孩子的情绪都不是很好。妈妈边走边问: :宝贝,你怎么了?心情不好啊?在学校受批评了?还是和同学闹别扭了?"

  孩子回答说: :没有,我就是累了。快走口巴。"

  :哦,那就好,宝贝,有什么事,一定要随时告诉妈妈。你这些天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怎么样啊?功课都能跟得上吗?午饭吃的怎么样?"

  面对妈妈的唠叨,孩子很少说话。

  后来,又发生了好几次类似的事情。这个妈妈工作太忙了,很少能准时赶到学校接孩子回家。孩子的情绪一如既往的不好,但是面对妈妈的:关心": :宝贝,你怎么这么愁眉苦脸的啊?" :有没有人欺负你?还记得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吗?"……孩子的回答一如既往地简单: :没有啦,我好累!":我好饿啊,没有力气回答你的问题" :快回家吧!"……

  终于有一天,孩子忍不住了: :我求求你以后别老问我这么多问题。我没有这么多答案。"

  妈妈一下子懵了。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 :孩子在想什么?面临怎样的问题?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藏满秘密的盒子。在这个盒子里,有动物,有人物,有梦境,有情绪,杂乱无章地塞在里面。如果不经常打开来看看,有~天当你不经意地打开时,也许会从里面跑出来一只老鼠,吓你一大跳。"这也许就是我们提倡和孩子随时保持心炅沟通的主要原因。

  作为父母,特别是要做成功培养孩子的父母,就应该掌控与孩子沟通的这一关键点,就是要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理,否则的话,除此之外的沟通都是缺乏营养的。上文中的妈妈很明显是一个不懂沟通的妈妈,她的沟通方式,很难打开孩子的心扉,很难走进孩子的心里。教育的效果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新时期,我该怎样做母亲》一文中母亲所遇到的烦恼和困惑可能是许多家长都曾经历过的。文中那位父母说女儿“极爱撒谎”。其实,这位母亲以及所有的家长朋友都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撒谎?显然,孩子只有在做了错事时才有可能对父母撒谎。为什么呢?因为孩子怕受到伤害啊!面对父母声色俱厉的责问,步步紧逼的态势,他(她)只能选择隐瞒真相,以此来逃避惩罚,这种惩罚不仅仅是肉体上的,还可能是父母的言语给孩子的心灵带来的伤害。面对孩子犯下的错误,训斥和责难只会成为孩子撒谎的催化剂。

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页页往后翻,但要真正读懂它却十分不容易。为人父母者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孩子越大,就越不了解他(她)。是呀,孩子小的时候,你处处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指挥着孩子的一言一行,并不曾真正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渐渐长大,你将会和孩子越走越远,代沟也随之产生,从而难以把正确的思想和经验传递给孩子,导致教育的失败。但如果父母从一开始就能做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时刻保持一颗童心,那么,随着孩子的成长,你会发现,在孩子慢慢读懂这个世界的同时,你也慢慢地读懂了孩子这本书,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这时,你距离成功的父母也就越来越近了。

童心表现本真的人性,正确的教育,无不基于对人性的准确理解和把握。然而,当我们做了父母,以为自己成熟了,并用一双成熟的眼睛看孩子时,总觉得孩子太天真幼稚。殊不知,用世故的眼光看孩子,除了发现孩子的缺陷外,很难理解童心之真、鉴赏人性之美。父母必须能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这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首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体验孩子的真实感受,多一分对孩子的理解,少一分对孩子的训斥,只有这样,才能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创造孩子成长的宽松氛围。

如果你依然拥有一颗童心,一种孩童的眼光,我为你高兴。如果你已经丢失了它,请努力把它找回来。童心的失而复得是一种人生的新境界。只有在这种境界里,你才可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成为孩子的心灵导师。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6、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