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月嫂知识

父母要经常与孩子交流思想,父母经常吵架最易伤害孩子

2022-04-02 06:12:07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父母要经常与孩子交流思想

孩子从6周岁进小学,到11~12岁毕业,这段时间正是他们生理和心理发育的一个特殊时期,由心理哺乳期向心理反抗期转变,依赖性逐渐减弱,独立性逐

1、父母要经常与孩子交流思想

孩子从6周岁进小学,到11~12岁毕业,这段时间正是他们生理和心理发育的一个特殊时期,由心理哺乳期向心理反抗期转变,依赖性逐渐减弱,独立性逐渐增强;8~9岁处于这种前后变化的转折点。在这一转变的中期,孩子会出现种种思想,有的需要鼓励,有的需要指导,有的需要矫正,因此,家长要通过经常与孩子交流思想,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使家庭教育有的放矢。

从实际看,孩子的思想并不像“鱼翔浅底”那样清晰,而是隐蔽着的,这是因为:有的性格内向,越大越不肯说;有的是学校里受了委曲不好意思告诉父母;有的发育较早,已涉青春期初期前夕,一点朦胧困扰着孩子使他难以启口;有的对周围的人们和事情,开始有自己的看法;有的对父母的行为也有点想法,不便直言等。总之,家长如果不细心观察,热心关怀孩子,不经常与孩子交流思想,那么会貌合神离,两代人无法沟通,严重的还会酿成恶果。有一知青子女寄养上海祖父家,孩子7岁时听说父母能返沪欣喜若狂,深夜去车站迎接,父母却抱着小弟弟没理他,以后他感到父母只喜欢弟弟和麻将,肚子饿极了父母塞点钱买大饼充饥,没有乐趣的家庭使他逃夜了,最后犯了罪。如果父母能爱他,能交流思想,结果就不一样了。

与孩子交流思想要契合时机。晚餐前后趁一家人聚于一桌,各自叙谈单位、学习的情况,在自然状态下孩子最容易倾吐一天中的快乐和不快;一起看电视、听音乐时可以交流对流行歌曲、通俗文艺的看法。

与孩子交流思想要注意方法。不能只有家长一面之辞,否则变成单向灌输了;对于孩子的悄悄话,宜个别交谈,不要让太多的人知道;必要时,书面交流也是种好形式。

与孩子交流思想是为了教育。要注意倾听孩子的话,只有感情投入才能心理相容。听出孩子有苦恼和难处,就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引导他,帮助他,不能听之了之。

与孩子交流思想不能一劳永逸,贵在经常。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父母经常吵架最易伤害孩子

一项最新调查显示,父母经常吵架的孩子比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更多。专家告诫,让孩子生活得有安全感是为人父母最起码的责任,大人不要认为感情是两个人的事,便相互攻击、谩骂,这对孩子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将终生难以弥补。

主持此项调查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授王丽敏说,经常面对家庭“战火”的孩子,容易陷入人际交往障碍,焦虑,多疑,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尤其易对婚姻产生恐惧感,有些孩子为此表示“不想重复父母的悲剧,长大坚决不结婚”。

专家建议,夫妻间如有矛盾需要解决,应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尽量控制情绪,不要随意发泄。退一步讲,如果非吵不可,也应避开子女换个环境,或让孩子暂时离开。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父母应该要经常给予孩子们鼓励

在现在的社会中,总会有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够聪明而对孩子失望,有的家长甚至把这种情绪发泄给孩子。可是这样做虽然解了自己一时之气,却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伤害,让孩子对自己没有信心,让孩子的情绪更加消极,久而久之,就会思维僵化、反应迟钝。

事实上,人类实在无所谓天才。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天才,一个天才儿童的智力数和平常儿童的智力数在多数情况下相差无几。

父母应该适时给予孩子鼓励,尤其是孩子做错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大人在做一些事情时,还会有做错的时候呢,更何况孩子们呢?孩子在试着做事时,难免要犯错误,敢于犯错误和改正错误同样珍贵,家长绝对不能用言语或行为表示不满,不能让孩子产生自己是“笨蛋”的印象。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清楚,做一件事情失败只是说明这个孩子缺乏技巧,这种技巧有时是因为父母没有很认真地传授,丝毫不该影响孩子本身的价值。父母应该从小就教育孩子,错误与失败都无所谓,错了改正,失败了重新站起来。在孩子犯错误时给予鼓励,不但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容易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和挑战欲。

父母在鼓励孩子时,最重要的两条就是:不要讽刺他们,以防孩子受到更深刻的打击;不要过分赞扬孩子,以免孩子产生骄傲情绪。

每一个父母都应努力帮助孩子发展他自己的才能。父母在培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人父母者,无论是在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对孩子的希望、信心和鼓励。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父母应该要经常与孩子一起玩耍

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虽然大量调查表明,孩子更亲近妈妈,更喜欢妈妈,但不可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孩子更愿意让不把做自己的玩伴。为什么孩子会有两个如此矛盾的想法呢?仔细分析,你会发现这两种想法并不矛盾。孩子更喜欢妈妈,是因为妈妈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多,而不把难得有时间陪孩子,久而久之,孩子的感情天平自然会倾斜于妈妈这一边。但是,由于妈妈的性格使然,孩子在和她玩耍时,往往不能尽兴。而和爸爸玩耍,则不仅能尽兴,还能获得与妈妈相处时不能获得的体验。

1.妈妈大多比较谨慎、小心,一般不会和孩子玩危险的游戏,害怕伤害到孩子。而爸爸在和孩子玩耍时,则更大胆、更冒险,能让孩子在刺激中找到乐趣。

2.妈妈在玩耍的过程中,着重于孩子的感情体验,只要孩子玩的开心就好。而爸爸在和孩子玩一些创造性游戏,在帮助孩子获得知识和体验的同时,建立好奇心和自信心。

3.妈妈玩的游戏一般比较大众,而爸爸的思维比较跳跃,他会变着花样和孩子玩,让他体会不同的乐趣。

4.妈妈玩的游戏主要是以引起孩子视觉注意的游戏为主,游戏一般比较文雅,比如通过玩具的摆动或运行,让孩子做一些视觉运动,或是较多地与孩子做一些语言方面的交流。而爸爸的游戏则更多的与身体活动有关,如和孩子一起爬、滚、翻、打。这类游戏更能提高孩子的热情,让他享受更大的乐趣。

5.妈妈在和孩子玩时,着重于指导,而爸爸则着重于参与。爸爸大多会和孩子一起动手,遇见困难时,会与孩子共同思考解决的方法。

6.妈妈在玩耍的过程中,往往带有生活照顾的目的,而爸爸玩得比较单纯——他们是为了和孩子玩而玩。

其实,玩耍对于孩子的意义,并不只是获得快乐那样简单,玩耍同时也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能够学到很多东西,促进其各种能力的发展。相比较而言,和爸爸玩耍要比和妈妈玩耍,能带给孩子更多的好处。有心理学家曾通过观察分析父母与孩子之间面对面的游戏,得出这样的结论:妈妈在玩耍的过程中,侧重孩子认识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而爸爸则会较全面地促进孩子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开发孩子在语言、思维、计划、组织和决策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果断、勇敢等个性。可以说,和爸爸一起玩耍,是孩子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营养”。

遗憾的是,这种体验与经历,对孩子来说是少之又少——因为爸爸太忙了。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是:爸爸忙碌的身影和孩子充满渴望的眼睛。这不能不说是遗憾,遗憾的不只是孩子,还有爸爸。孩子也许会失去享受乐趣、促进身心发展的好机会,而爸爸也会失去享受天伦之乐,建立亲子感情的机会。如果你不想这种遗憾变成现实,那么,请给自己一点和孩子玩耍的时间。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6、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