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月嫂知识

最好由父母陪着孩子睡觉,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最好途径哪里

2022-04-04 09:21:08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最好由父母陪着孩子睡觉

同“怀抱的习惯”一样,还有一种大家都认为不好的是“陪睡”的习惯。当然,假如婴儿非要母亲陪着睡觉才睡的着觉,那是很麻烦的事情。但也不曾

1、最好由父母陪着孩子睡觉

同“怀抱的习惯”一样,还有一种大家都认为不好的是“陪睡”的习惯。当然,假如婴儿非要母亲陪着睡觉才睡的着觉,那是很麻烦的事情。但也不曾听说过麻烦得受不了的情形。从幼儿才能或性格的健全发育的观点看来,毋宁说陪睡还有一层新的意义存在。

有一个理由是,母亲每天忙忙碌碌,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同婴儿沟通,但起码在婴儿上床入睡前,是会有一些时间的。再一个理由就是,入睡前一段短暂时间。是婴儿的精神状态最平稳,处于最开放态势的一段时间。这样的一段时间,母亲切勿单单陪睡了事,也不可以自己先呼呼入睡,’应该为婴儿哼唱歌,说说话,或读读书给他听。这样可以为幼儿带来意想不到的重大良好影响。

白天,父亲们都不在家,所以晚上可以说是父子沟通的最佳机会。前东京大学校长茅诚司先生,据说是每晚睡觉的9时候,都要在孩子旁边念书给他听。往往当自己念得睡意来临,朦朦胧胧,而把书本搁下来的时候,孩子竟然还在听着没睡觉呢。后来,茅诚司先生还说,他这样做毕竟是对的。

最近,苏联已很认真的在研究睡眠学习法。据称在进入梦乡前的浅睡时候,若将种种情报送入耳朵,就可以在无意识之中记忆起来。从这个理论就可以知道,在幼儿入睡前的一段时间,只要处置得当,是可以收到意外效果的。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最好途径哪里

现在多数父母平时忙,尤其是父亲,往往没时间和孩子沟通,甚至不能经常与孩子一起进餐。建议妈妈要创造全家聚餐的机会,做父亲与孩子沟通的润滑剂,用“全家餐”搭建一个与孩子心灵沟通的平台。

英国一项最新研究称,父亲和孩子一起吃饭,有助于提高儿童的沟通技能,如果全家很少一起进餐,等于家长剥夺了孩子和他们谈话的机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针对12~17岁孩子的一项研究显示,相比不和父母一起吃晚饭的孩子,全家共进晚餐一周超过5次的青少年,接触不良诱惑的机会减少。

事例一

刘女士的家在城西,而丈夫在城东工作,因为生意忙路途远,一个月难得回几次家,而刘女士也经常要加班,儿子从8岁起就开始学着独立生活。但前些天,刘女士在家里看到,13岁的儿子同一个比他年龄大的男孩举止非常亲昵。

专家出招:

全家动手做晚餐导致刘女士的儿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他长期缺少父爱,也缺乏父亲作为男性形象的树立与引导。刘女士应想办法为孩子创造与父亲接触的机会,如周末带孩子到他父亲临时住地,全家齐动手做晚餐,让孩子通过与父亲一起工作,多多吸收、学习父亲身上的男子气概,同时懂得自己的身后除了母亲,还有强健的父亲的关注与陪伴。

事例二

王女士的丈夫工作忙,以前忽视了孩子的教育,但自从孩子上初中后,他对孩子的成长特别关心,总是一到家就问孩子一天的表现和学习等。可亮亮从上初中后却不愿意跟父母多说话,平时问什么都随便搪塞。为减少:战争",丈夫常一个人在外面吃完晚饭再回家。

专家出招:

回家吃饭巧交谈在孩子较小的时候,他爸爸没有足够的时间和他交流,亲子关系很生疏。王女士要做的是,说服丈夫回家吃晚饭,多和孩子面对面交流。她可以提起话题,让丈夫多表扬和认同孩子,给孩子讲讲他小时候的经历,让孩子也发表自己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这样,不仅孩子可以感觉到自己在父亲心中的重要位置,父母也可以很好地与孩子进行交流。

事例三

张女士的女儿刚上小学,此前女儿的生活都由她独揽。丈夫最近决定和她共同承担孩子的教育,决定每天用晚饭后的一个小时陪女儿做游戏。一个星期后,女儿开心地说::我喜欢爸爸管我。"

专家出招:

餐后游戏利沟通张女士丈夫的办法很不错,通过晚饭后的一小时,让父亲与孩子充分沟通。朋友式的交往方式,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此时的家长对孩子抱的是平等的态度,对孩子的成长将很有帮助。英国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说::要让孩子懂得自己照料自己。要让他自己知道怎样穿鞋子、怎样穿衣服、怎样脱衣服。在他的欢乐中,映照出人类的尊严,因为人类的尊严是从一个人的独立自主的情操中产生的。"

3、父母最好别对孩子说的十句话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以下这10句话父母最好不要随便对自家的孩子说。

1.你要是男(女)孩子就好了

这句话否定了性别,孩子会天真地接受家长的言传要求。这种否定的话语会让他们感到困惑,并因自己没能符合家长的期待而难过。

2.不要玩了(好好看书去)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从中能学习到很多的事物和经验。这句话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家长不应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他们。

3.你还小,这事你做不了

保护孩子健康成长是每个家长应有的职责,但过于保护反而会适得其反。有时也要鼓励他们大胆地做一些符合年龄的事情,不要事事包揽。

4.做事不可以失败

挫折和失败每个人都会碰到,无论长幼。如果家长秉持完美主义,要求孩子事事必须成功,可能会让他们在为人处事上形成强迫症,不利心理健康成长。

5.不许做那件事

有些家长可能儿时在某些事上吃过亏,也不许自己的孩子去做。这样会妨碍孩子在童年时代经历各种体验,成年后还可能落下优柔寡断的毛病。

4、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人文老师

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人文教育”是时下的一个热门话题。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于是,“素质家教”“人文家教”应运而生,尤其那些偏重理工科的家长,更是以为找到了好的解决办法。瞧,“人文家教”的招聘广告已悄然登上了一些高等院校的报栏。“请幼儿家教一名,要求:男生,大二或大二以上,成绩优秀,知识面广,善于沟通,会国际象棋、篮球、乒乓球。”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不少大学生都在课余时间做起了幼儿家教。

何谓“人文教育”呢?简单来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通过知识传递、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在众多家长急功近利追求孩子认了多少字、背会了多少英语单词、钢琴考了几级的情势下,家长们又开始重视幼儿“人文素质”的培养,确实是件好事情。

重视对孩子人格、品行、气质等等方面的培养和熏陶,原本无可厚非;家长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渴望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帮助培养孩子的人文素质,也未尝不可。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我们绝大多数家庭都属于一般的工薪阶层,天天请“人文家教”来“熏陶和感染”孩子,是不大现实的。仅凭有限的几次“熏陶”能起多少作用呢?何况有些家教也正处在积累知识和社会经验的过程中,他们对教育孩子也没什么直接经验和深切的体验,即便他知识丰富,兴趣广泛,知书达理等等,但若他对幼儿心理知之甚少的话,也不免会有反作用。

心理学家认为,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教育的差异,会使人形成不同的人格和品质。孩子遗传父母的基因,同时又主要处于家庭日常生活环境之中,与家庭、父母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而父母的品行、气质,父母做事的风范、态度,父母教育孩子的理念、方法,甚至父母之间能否和谐相处、维持美满的婚姻关系等等都成为影响孩子人文素质形成的重要因素。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在生活情境中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并不是请“家教”简单灌输便可解决的问题。

所以我们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也是孩子最好的人文老师。为人父母者,切不可迷信和依赖“人文家教”,以自己工作忙、知识经验欠缺等为借口将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卸给他人,否则,既不利于孩子人文、情感的培养,也不利于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父母应反思自己的现状,不断补充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并提高自己的品行情操,同时还要认真学习关于幼儿心理学、家庭教育学方面的科学理念,多参加一些相关讲座,汲取丰富的育儿经验。要努力营造一种健康快乐的家庭人文环境,让孩子沐浴在健康、文明、和谐、宽松的家庭气氛中,从而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形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养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平等、合作、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这才是培养孩子良好人文素质的重中之重。

为人父母者,要想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就请自己先担负起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先从修炼自身的人文素养开始吧!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6、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