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月嫂知识

专家提醒:幼儿家长应走出“爱”的误区,[小班]走出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

2022-04-09 04:42:11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专家提醒:幼儿家长应走出“爱”的误区

“很多家长教育幼儿是跟着感觉走,缺乏理性。”昨日,武汉市教科院学前教育研究室研究员陈红梅在江岸区鄂城墩幼儿园调研时指

1、专家提醒:幼儿家长应走出“爱”的误区

“很多家长教育幼儿是跟着感觉走,缺乏理性。”昨日,武汉市教科院学前教育研究室研究员陈红梅在江岸区鄂城墩幼儿园调研时指出,目前几乎每个幼儿都是家里的独苗苗,是家庭成员注目的核心,也正因为过于关注孩子,幼儿家长们都普遍走进了“爱”的误区。

误区一:过度关注孩子

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为了孩子愿意付出一切,这是多数家长共同的心理。但陈老师认为,让孩子这样一个小小的生命个体承受成人过度的关注,会导致幼儿“心理过度富裕”。

她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幼儿普遍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受挫折力差、不愿意与人沟通、自我为中心意识强等,这与幼儿的生长环境有关。现在的幼儿大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对孩子的要求则尽量满足,长期下来,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越来越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但当孩子进入幼儿园接触到众多小朋友后才发现,自己在幼儿园里不再是众人瞩目的中心,就会有强烈的失落感,特别是当遇到困难时会产生极大的挫折感。

陈老师提醒家长,不要把孩子看得过于特殊,把他当作一名普通的家庭成员来平等对待才是关键。

误区二:无视孩子的缺点

这一误区主要体现在家长对孩子的优点均表示认可,对其缺点却很少指出来。陈老师举了一个真实的例子。一名大班幼儿在同座的小朋友站起来回答老师的提问时,猛地将其板凳抽出原来的位置,结果导致同学摔倒在地上。这个孩子的恶作剧被其家长知晓后,家长不仅没有批评孩子,反而以欣赏的语气称赞孩子“你真聪明。”

“家长这种不当的鼓励无疑是对孩子的纵容。”陈老师指出,幼儿和家长相处的时间最长,他们的行为准则是直接从家长身上学来的,有的家长因为爱孩子而忽略了对其进行道德教育。她认为,鼓励赏识的教育方式应有度,当孩子犯错时,家长应及时指出并帮孩子改正。

误区三:忽视习惯培养

陈老师研究发现,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智力发展空前关注,但注意力多集中在知识积累方面,如识多少字、做多少算术题、会读写哪些英语句子等。

“到了小学三四年级这一爬坡阶段,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才是决定成绩的关键因素。”陈老师告诉家长,小学老师普遍认为,很多孩子在低年龄段通过提前学习成绩可能会领先,但到了爬坡阶段他们都掉了队,而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保持兴趣的学生会较容易闯过这个坎。家长们往往忽略了在学前对孩子进行学习习惯和兴趣的培养。

陈老师提醒,不要做直升飞机式的家长,总是盘旋在孩子身边,帮孩子代劳一切。她建议家长,给孩子一个机会,让孩子自己探索,孩子会比我们想象中更能干;给孩子一个困难,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给孩子一个对手,让孩子学会竞争;给孩子一次机会,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哪怕是选择自己的衣服。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小班]走出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儿童的“基石”是由父母双手奠定的,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一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当前,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已成为每个家长迫切关注的问题,但大多数家长往往缺乏科学的教子方法,他们仅凭个人的直觉和某些传统经验来施教,这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产生了许多误区, 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换一个新的思路,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走出宠爱过度的家庭教育误区。

家长们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视孩子为心肝宝贝,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如:周末,一位年轻的母亲从幼儿园里接她的孩子,发现孩子的脸上有轻微的伤痕,便问:“是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抓伤的?”孩子点点头,母亲火了:“为什么不抓他?”之后有去找了老师……真是可悲啊!家长这么“爱”孩子,能养成良好的品德吗?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吗?父母的爱心固然可钦可佩,但是父母们应该好好想一想,这样“爱”孩子,后果会怎样呢?作为父母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样做不仅伤害了孩子的心灵,还干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的孩子在上小学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学校伙食差,孩子身体渐渐瘦弱,保育员建议刘少奇把孩子接回家住,但被刘少奇拒绝了。他说:“孩子只有留在艰苦的地方,才能受到锻炼和考验。”由此可见,老一辈革命家对孩子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一种真正的爱,希望家长们在借鉴的基础上,对幼儿爱得适当,爱得合理,爱中有教,教中有爱,这样才能使幼儿得以健康成长。

二、走出智力第一的家庭教育误区。

把幼儿培养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也是广大家长辛苦劳作的精神寄托。但是,不少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偏重智力因素,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对制约其成长的其他因素则很少过问。认为孩子只有上大学才有出息,才能出人头地,于是整天让三、四岁的孩子背唐诗、背宋词、认汉字、算加减,扼杀了幼儿爱玩的天性,阻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智力是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家庭教育只注重智力因素,结果可想而知。相反,若能从全面发展入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坚持性、自制力和勇敢精神等,如: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幼儿相信自己的力量,并予以表扬和鼓励;当幼儿在做某件事情、因其他原因半途而废时,就应及时地给予督促、鼓励,使他们坚持把事情做完做好;在游戏中让幼儿担任某些他们不喜欢的角色,以使他们的行为服从集体要求等等,这样就能使他们的正常智力得以充分地发挥。

孩子们最怕寂寞无聊、闷着没事,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总想投入到某项最喜爱的活动中去。当孩子们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某种喜好的活动中时,他们的内心就会充满“成就感”,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家长应该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意愿,为孩子提供自由探索的天地和活动场所,并进行热心的鼓励。因为兴趣、自信是进步的动力。即使幼儿没有超常的智力,只要有较好的心理品质,将来也可以成才,反之,将来有可能无所建树,甚至成为“废品”。作为父母,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就必须在培养幼儿智力因素的基础上,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这样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受到了科学的家庭教育,他们将会受益终生。

三、走出氛围不良的家庭教育误区。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家庭教育的另一个恼人的问题是,一方面家长们希望孩子成才,而另一方面家庭的氛围却不利于孩子成长。如:有的家长经常搞窝里斗,闹家患,打离婚,给幼儿的心灵造成创伤;有的家长则整天忙于工作、事业或做买卖赚钱,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甚至在孩子面前也不检点自己的行为……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的形象对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许多幼儿的性格、作风、行为习惯之所以很像父母,遗传并非起决定作用,而主要是从父母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幼儿平时是很善于模仿的,他们对事物好坏的辨别还比较差,只要是父母和老师说的或做的,就认为是好的、对的、美的。他们每天都在用最精细的眼光去注意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和观察着大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切都想模仿,一切都想学。于是,父母便成了他们学习的示范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像一张张生动形象的图谱一样展示在幼儿们面前,幼儿从中模仿父母待人接物的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是非标准、善恶观念和行为习惯。所以,有人也把这个时期的教育称为“图谱教育”。如果父母在各方面的表现是良好的、适当的,幼儿看得见,学得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并健康地成长起来。否则,正如鲁迅所指出的:“父母的缺点,便是子孙灭亡的伏线,生命的危机。”

四、走出物质奖励的家庭教育误区。

奖励可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奖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必须明智的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获得物质奖励,那么没有得到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完全灰心丧气,他们甚至会认为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不值得去做。例如:让孩子在洗澡的时候很听话,晚上给他多讲个故事是比较合适的奖励。而如果你答应改天给孩子买个新玩具,那就会走入物质奖励的家庭教育误区。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家长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幼儿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给幼儿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另外,物资刺激实际上意味着对幼儿能力的怀疑,所以经常接受物质刺激的幼儿,在依赖于物质刺激的同时,还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促使幼儿不断取得进步,到达成功的彼岸。

五、走出迫切“望子成龙”的家庭教育误区。

家长们对孩子寄予厚望,“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子女有比自己更高的学问,更优的待遇,更好的声望。因而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用过高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过早的进行“智力开发”,让孩子念英语、背唐诗,剥夺了孩子幸福快乐的童年。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爱玩、爱动、自我约束力差的天性,家长不能不考虑这些因素,而盲目地让孩子顺着自己的意愿去做。孩子不但不能实现家长“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反而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搞得一事无成。这时,倒不如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加以适当引导,变成有利因素,对他们将来的发展起一些积极的作用。

家庭是育人的摇篮,家庭教育好似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每位家长都能正视家教中的误区,切实转变自己落后的家教观念,学习科学的教子方法,真正掌握家教的艺术,全面提高自身的家教水平和家教素养,才能最终避免家教误区。愿我们的家庭教育开出成功之花,结出成功之果!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走出选择幼儿园的误区

天津师范大学儿童教育专家韩映红近日指出,父母在给孩子选择幼儿园时存有四大误区,一定要引起重视:

1、重硬轻软。有些父母在择园时将眼光对准了一些收费很高的私立幼儿园。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私立园在硬件设施上是一流的,甚至是装修豪华,电脑多媒体、空调等一应俱全(空调房和过度的装修会产生有害空气,对小孩身体不利)。但是在软件上,也就是老师的素质、园所的教育理念、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设置上是否是一流的,就需要父母仔细地考察一番了,而不能盲目地根据硬件设施来判断一所幼儿园的好坏。

选择幼儿园关键看是否有好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好的硬件设施固然可以发挥一定作用,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更重要的还是要看幼儿园提供的服务和教育。

2、“从此可以放心了”。有很多父母都以为只要把孩子交给幼儿园就可以放心了。这种重幼儿园教育,轻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其实,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发展最重要。家庭与幼儿园经常沟通、配合才能让孩子快乐成长。

3、重知识灌输,轻品德培养。有的父母片面认为学前教育就是早学知识,即认字、背唐诗、学加减法,幼儿园开的课程越多越好。其实,在幼儿期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4、重专长训练,轻平衡发展。现在父母给孩子选择幼儿园总要看这所幼儿园能不能开一些特长班。现在很多的幼儿园都打出了特色园的招牌,如双语幼儿园、音乐、体育、艺术幼儿园等,他们所做的培养孩子特长的承诺也确实令不少父母动心。但这些特色园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因此父母应慎重选择。其实,幼儿阶段重在全面发展,对幼儿园兴趣的培养不能过早定向,盲目跟风,过多地偏重一个项目,必然影响其他潜能的发现和发展。即使培养专长,对3至4岁的幼儿也不能要求太高。 所以,选择幼儿园时要看这里能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空间。

那么,应该如何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幼儿园?

1、教学情境

幼儿是一个主动的个体,幼儿园的学习环境是为幼儿设计的。室内布置应与教学内容配合,并考虑幼儿的视觉高度。同时有充裕的空间,让幼儿探索与布置作品。

教材幼儿园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师是根据幼儿的需要、兴趣安排活动,帮助幼儿学习。

教师提供幼儿可实际操作的教材或教具,而不是采用练习本的方式。幼儿园应将各种活动生动活泼地安排在平常的教学里,而不是另外安排美术班、音乐班、英文班……等特别课程。

教法幼儿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注意力较不易持续,因此老师安排活动时间之长短应保持弹性,依据孩子的参与程度来决定。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情形皆有不同,所以老师的教法可配合孩子的需求,分成团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等,而不是经常要求幼儿做一样的活动。另外,每天都应安排室外活动时间,以合乎幼儿肢体充分伸展的需求。

2、这所幼儿园是否重视亲子教育呢?

应注意园方是否经常与父母沟通、联络感情,提供幼教相关资讯、办理各种亲子教育活动,例如:读书会、父母成长团体等及安排父母支援或协助园方活动等,并接受父母预约参观,以了解父母的想法并宣扬园方的幼教理念。好的幼儿园,应该是全年均欢迎父母参观,尤其是平常教学情况,而非在特定时刻或活动(例如:招生期间、才艺表演、作品展览),才同意父母前往。

挑选幼儿园的渠道

1、借鉴他人经验 多听听已入园幼儿父母的反映,从他们那里可以得到第一手资料。除了向同事、亲戚、朋友了解外,还可以找邻居、街道、甚至慕名前去向那些父母诚恳咨询,或许会令你喜出望外。

2、向幼儿园老师了解 同行中人是为你判断、出主意的最佳人选。如果你有这样的朋友千万别错过呀!

3、亲自走访 无论哪种途径,最后总要亲自去拜访一下,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嘛!一个幼儿园总有其成熟或不成熟的方面,父母择园时不必以一弊而盖全。总之,在“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基础上,父母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为自己的孩子选一个适合的幼儿园。

转自《好孩子》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走出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儿童的“基石”是由父母双手奠定的,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一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当前,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已成为每个家长迫切关注的问题,但大多数家长往往缺乏科学的教子方法,他们仅凭个人的直觉和某些传统经验来施教,这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产生了许多误区, 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换一个新的思路,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走出宠爱过度的家庭教育误区。

家长们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视孩子为心肝宝贝,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如:周末,一位年轻的母亲从幼儿园里接她的孩子,发现孩子的脸上有轻微的伤痕,便问:“是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抓伤的?”孩子点点头,母亲火了:“为什么不抓他?”之后有去找了老师……真是可悲啊!家长这么“爱”孩子,能养成良好的品德吗?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吗?父母的爱心固然可钦可佩,但是父母们应该好好想一想,这样“爱”孩子,后果会怎样呢?作为父母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样做不仅伤害了孩子的心灵,还干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的孩子在上小学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学校伙食差,孩子身体渐渐瘦弱,保育员建议刘少奇把孩子接回家住,但被刘少奇拒绝了。他说:“孩子只有留在艰苦的地方,才能受到锻炼和考验。”由此可见,老一辈革命家对孩子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一种真正的爱,希望家长们在借鉴的基础上,对幼儿爱得适当,爱得合理,爱中有教,教中有爱,这样才能使幼儿得以健康成长。

二、走出智力第一的家庭教育误区。

把幼儿培养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也是广大家长辛苦劳作的精神寄托。但是,不少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偏重智力因素,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对制约其成长的其他因素则很少过问。认为孩子只有上大学才有出息,才能出人头地,于是整天让三、四岁的孩子背唐诗、背宋词、认汉字、算加减,扼杀了幼儿爱玩的天性,阻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智力是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家庭教育只注重智力因素,结果可想而知。 相反,若能从全面发展入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坚持性、自制力和勇敢精神等,如: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幼儿相信自己的力量,并予以表扬和鼓励;当幼儿在做某件事情、因其他原因半途而废时,就应及时地给予督促、鼓励,使他们坚持把事情做完做好;在游戏中让幼儿担任某些他们不喜欢的角色,以使他们的行为服从集体要求等等,这样就能使他们的正常智力得以充分地发挥。

孩子们最怕寂寞无聊、闷着没事,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总想投入到某项最喜爱的活动中去。当孩子们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某种喜好的活动中时,他们的内心就会充满“成就感”,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家长应该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意愿,为孩子提供自由探索的天地和活动场所,并进行热心的鼓励。因为兴趣、自信是进步的动力。即使幼儿没有超常的智力,只要有较好的心理品质,将来也可以成才,反之,将来有可能无所建树,甚至成为“废品”。作为父母,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就必须在培养幼儿智力因素的基础上,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这样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受到了科学的家庭教育,他们将会受益终生。

三、走出氛围不良的家庭教育误区。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家庭教育的另一个恼人的问题是,一方面家长们希望孩子成才,而另一方面家庭的氛围却不利于孩子成长。如:有的家长经常搞窝里斗,闹家患,打离婚,给幼儿的心灵造成创伤;有的家长则整天忙于工作、事业或做买卖赚钱,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甚至在孩子面前也不检点自己的行为……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的形象对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许多幼儿的性格、作风、行为习惯之所以很像父母,遗传并非起决定作用,而主要是从父母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幼儿平时是很善于模仿的,他们对事物好坏的辨别还比较差,只要是父母和老师说的或做的,就认为是好的、对的、美的。他们每天都在用最精细的眼光去注意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和观察着大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切都想模仿,一切都想学。于是,父母便成了他们学习的示范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像一张张生动形象的图谱一样展示在幼儿们面前,幼儿从中模仿父母待人接物的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是非标准、善恶观念和行为习惯。所以,有人也把这个时期的教育称为“图谱教育”。如果父母在各方面的表现是良好的、适当的,幼儿看得见,学得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并健康地成长起来。否则,正如鲁迅所指出的:“父母的缺点,便是子孙灭亡的伏线,生命的危机。”

四、走出物质奖励的家庭教育误区。

奖励可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奖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必须明智的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获得物质奖励,那么没有得到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完全灰心丧气,他们甚至会认为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不值得去做。例如:让孩子在洗澡的时候很听话,晚上给他多讲个故事是比较合适的奖励。而如果你答应改天给孩子买个新玩具,那就会走入物质奖励的家庭教育误区。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家长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幼儿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给幼儿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另外,物资刺激实际上意味着对幼儿能力的怀疑,所以经常接受物质刺激的幼儿,在依赖于物质刺激的同时,还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促使幼儿不断取得进步,到达成功的彼岸。

五、走出迫切“望子成龙”的家庭教育误区。

家长们对孩子寄予厚望,“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子女有比自己更高的学问,更优的待遇,更好的声望。因而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用过高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过早的进行“智力开发”,让孩子念英语、背唐诗,剥夺了孩子幸福快乐的童年。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爱玩、爱动、自我约束力差的天性,家长不能不考虑这些因素,而盲目地让孩子顺着自己的意愿去做。孩子不但不能实现家长“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反而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搞得一事无成。这时,倒不如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加以适当引导,变成有利因素,对他们将来的发展起一些积极的作用。

家庭是育人的摇篮,家庭教育好似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每位家长都能正视家教中的误区,切实转变自己落后的家教观念,学习科学的教子方法,真正掌握家教的艺术,全面提高自身的家教水平和家教素养,才能最终避免家教误区。愿我们的家庭教育开出成功之花,结出成功之果!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6、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