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特征与年龄关系,幼儿期儿童的心理特征与发展规律
1、幼儿心理特征与年龄关系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往往和年龄相联系。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表现是各不相同的。 年龄是儿童生活时间的标志,而时间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
1、幼儿心理特征与年龄关系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往往和年龄相联系。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表现是各不相同的。
年龄是儿童生活时间的标志,而时间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
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根源于本质未变的制约因素: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稳定性和可变性是辩证统一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心理表现,即有不同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就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也是顺序性和方向性的统一。
幼儿的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1、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幼儿中期开始,已能初步按成人的要求做事,到了5~6岁时,幼儿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进行活动,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2、认识过程以无意性为主。认识过程中的无意性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表现非常突出,特别是表现在幼儿的注意、记忆和想像等心理活动之中。幼儿的记忆也是以无意性为主。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或专门地去记住一些东西,而是在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记住。
3、情绪对活动的影响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幼儿心理活动的无意性还表现在幼儿的心理活动易受情绪的影响。在情绪愉快的状态下,幼儿一般能够接受任务,坚持活动的时间也比较长,任务完成情况也比较好。
2、幼儿期儿童的心理特征与发展规律
幼儿期,是指1~3周岁这一年龄阶段。它在整个儿童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年龄阶段。随着神经系统和脑的发育,幼儿从1岁开始,已能够初步进行独立行走,其心理特征已发展到能初步理解和运用最简单的言语。由于幼儿心理发育的这一特征和规律,通过环境、教育,成人就有可能向童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如要求幼儿能自由地独立行走、操纵更多的物体、进行言语焦急,并且逐步能做到理解周围的事物。
这些,都可通过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来进行。这样,就逐步地把这些新的要求、技能设法变成幼儿的需要,使幼儿此时的发展需要与他心理的实际发展水平之间产生矛盾,在不断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中,又进一步推动了幼儿心理向着新的、更高的水平发展,这种新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幼儿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活动能力日益提高。这时,幼儿的独立性会有新的发展。
幼儿期儿童的心理特征与发展规律,总的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期儿童学会了随意地独立行走,扩大了生活范围,促使幼儿感觉和知觉外界事物能力的发展,通过日常生活、游戏,感知到大街大量的物体、现象。手的动作也逐渐发展到能够教准确的玩弄、操作玩具和物体,这对幼儿的运用物体、运用工具的技能学习提供了条件。
(2)与成人的接触,促使幼儿言语迅速发展,此时的幼儿已不仅仅在父母或保姆的怀抱里,而且接触到叔叔、阿姨和同龄小伙伴,于是幼儿就有了机会运用简单的言语与周围人进行交际。如1~3岁幼儿在成人的教育下,会与叔叔、阿姨打招呼、问候,分别时会说再见;在汽车上有人让座,妈妈告诉幼儿说谢谢阿姨,幼儿便会学着说“谢谢阿姨”。
(3)幼儿的言语和动作的发展,使幼儿产生对伙伴生活与最初的游戏活动的要求,此时,幼儿可模仿妈妈的动作,给布娃娃喂奶、穿衣、拍拍睡觉,也开始学习着自己吃饭、穿衣等等,这是幼儿自我独立意识的萌芽与开始(就是幼儿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自己能做些事的意思)。
总之,1~3周岁幼儿心理发展在最大特征是:独立行走使之生活范围扩大后,环境和教育为幼儿提供了言语发展和交际能力的条件,使之在新的要求下,心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因此,成人对幼儿不断提出的要求,并给予提供学习新技能的条件与机会(如让幼儿学着自己吃饭、穿衣,经常让幼儿与同龄伙伴一起游戏等)是促使幼儿的心理活动向着新的水平发展的最好方法。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盲童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盲童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视力障碍,丧失或几乎丧失视觉能力。这使他们的感知过程出现特殊形式。他们的听觉、触觉、平衡觉等都超过一般的健全儿童。盲童具有高度发展的听觉空间定向能力,能精确辨别声源的方位,并可以根据声响的回音来躲避障碍物。盲童能较精确地判断时间。他们皮肤触觉灵敏,能凭手指辨认盲文。他们的嗅觉也较健全人感受性高,可根据气味来判断熟人和熟地。
以上分析的是盲童的感知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代偿作用使他们在某一方面劣势的情况下形成了另一方面的优势,以完成正常的感知过程。
盲童的情感体验较细腻。易出现焦虑、抑郁、痉挛的情绪,情绪活动不稳定,易激怒。在性格特征中,易出现自卑、冷漠、孤僻的倾向。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受感知特殊性的影响,但思维正常,注意力程度较高。
盲童通过适应训练,可达到一定的生活自理,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女性有哪些主要心理特征
女性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感情丰富,极具同情心理
受生理特征及性格的影响,妇女一般都比较留意一些带有情感特征的生活事件,比如某个家庭的是否和睦、某个小孩的是否乖巧、丈夫与孩子的穿着打扮,以及社会上发型、服装的流行趋势等,而且在不少情况下,于不知不觉之时把自己也带进了这些事件之中,产生出与事件相应的情感变化和情绪活动,以自己丰富的内在情感,对与自己无关或不太相关的生活事件产生心理应对。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妇女大多关心着与自己相关的从大到小的言论和行为,并可能产生出与这些言论和行为性质不甚相符的情绪波动。比如来自于单位领导的一句话或一个举动;来自于周围环境中的某个熟人甚至自己亲人的某个言行等,对男性或许是无关紧要,无碍大局的事,不会因此而产生心理应对或强烈而持久的情绪反应,但对某些妇女来说,则可能被认为是一桩大事而构成较为强烈的紧张刺激,引起较大而持久的情绪波动。
自我暗示这一心理活动,在妇女中也较男性多见。不论是积极的自我暗示还是消极的自我暗示,都意味着一定程度地脱离实际,是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主观意识。受情感或情绪的驱使,妇女常常对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自己周围的情况进行自我暗示,并在暗示的过程中产生较剧烈的情感变化,产生与实际相脱离的情绪活动。
妇女大多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特别是对发生在亲朋好友、同事,甚至不相识的人身上的不幸事件,极易引发自己心中的共鸣,与人同悲,与人同愁。妇女一般难以忍受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让人悲哀的事,哪怕受害对象是讨人喜欢的动物或植物。正因为如此,妇女大多愿意帮助弱者,在社会、亲属和单位同事需要之时,力所能及地伸出援助之手。
(二)情绪欠稳,应激能力较差
在我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妇女在和男性同样忙于工作的同时,还要操持繁重的家务。过于繁忙的日子和紧张的精神情绪,往往对妇女的心理构成较大的压力,所以容易在碰到某些不顺心的事情时产生较为激烈的情绪波动。女性感情丰富且细腻,对家庭、丈夫、孩子及未来的生活有自己美好的愿望,对社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也颇为在乎,而且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甚至有忽视具体情况,强烈希望客观现状符合自己的主观意识的动机,因而极易在希望与现实之间出现差距时,产生急躁、焦虑等情绪变化。
与男性相比较,女性的内在情感相对不易深藏和掩盖,在碰到不良刺激时,大多在自己的情绪上表现出来。比如在遭受悲哀刺激时,男性可能会强忍悲痛,把眼泪往肚里咽;而女性则大多会通过哭泣,让眼泪冲刷掉心中的痛苦。女性可能受性格、经历等的影响,在突然性的或较剧烈的紧张刺激来临时,其耐受能力相对较低,往往发生与男性不同的情绪及行为表现。如突受惊吓,女性表现出的惊恐情绪一般比男性明显,而且可能因此丧失相应的防御或逃避行为。
经、孕、产、乳是女性特有的生理功能,这些功能的正常与否,与女性个体的心理状况关系十分密切,常常相互影响,因疾病异常时,容易构成恶性循环。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妇女痛经、闭经、不孕、难产、缺乳等疾病或异常,均与心理失衡有密切关系,而且,如果缺乏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将使疾病加重,异常加剧,心理障碍更加严重。比如,痛经的妇女大多心理发展不够成熟,有神经质性格倾向,情绪不稳定,过于敏感,暗示性强,较弱的,疼痛刺激就能激起强烈的疼痛反应。在治疗中,提倡心理治疗或辅以镇静剂、镇痛剂,常能获得好的效果。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