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月嫂知识

超常教育应该是先人后才,对我国超常教育的几点思考

2022-04-24 17:36:08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超常教育应该是先人后才

一位湖北考生,连续5次报考超常班没被录取,他来到北京边打工边到大学旁听。后来被南京大学发现后录取,后由于在数学方面的突出才能被耶鲁大

1、超常教育应该是先人后才

一位湖北考生,连续5次报考超常班没被录取,他来到北京边打工边到大学旁听。后来被南京大学发现后录取,后由于在数学方面的突出才能被耶鲁大学破格招收。“我们的超常教育以分数论英雄,以分数来录取,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今天,在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上,中国教育协会副会长谭松华提出了超常教育录取的局限。

最近,西安交通大学的老师,对该校少年大学生班进行了一次心理素质状况的调查,发现50%以上的学生有“忧虑抑郁、烦恼多、紧张困扰”情况。而美国最新的研究发现,普通人中性格内向的约占30%,超常儿童中性格内向的高达60%。

超常人才的培养到底是要培养几个心理不健康的疯子,还是要发现培养一群人才,成为与会专家的共同话题。大家认为,超常教育应该培养的先是“人”,最后才是“才”。

大多数与会专家,在自己的报告中都提到了“天才培养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是一个正常人的基本素质,而要心理健康,最好的办法是改变录取办法,加强心理培养。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陈惠芳老师,在学校曾做过“学生性格形成的主要因素”的调查。问卷反映,学生认为性格形成的首要因素是“班级同学的影响”。一位同学在调查中写道:“我们都很希望知道,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和样子。”陈老师表示,个别天才的培养,不仅不能迅速提高学生智力,反而会让他们变得孤僻。“要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心理教育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从源头开始。”谭松华认为,长期以来,教育界存在一种错误认识,认为超常人才只是对几个高智商人才的培养,其实真正的超常教育应该是,教育者去发现和挖掘受教育者的秉赋、兴趣、潜能,更好地发展他们身上的优点和特长,这样才能使更多杰出人才出现。“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告诉我们,国家要的不是几个天才,而是大量的杰出人才。”

他的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同。西安第一中学的张淑萍老师,引用美国心理学家阿里克森博士的话说“任何人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经过10年的训练,都可以成为天才”。张老师表示,环境和心理对超常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其实,现在儿童的智商都较高,关键还是环境和心理因素。学校和家庭应该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孩子把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展示出来,兴趣的充分展示就是天才发展的最好契机。”“以前的教育体制中,教育工作者更多研究的是教材、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却少有人去研究我们的学生,研究人。”谭松华解释,超常教育应该是研究学生的特点和情趣,而不是生硬地把几个经过测试认为智商高的学生,弄到封闭的教室里灌输。“很多特殊人才是有比较特殊地方的,比如个性和脾气方面,我们不应该再人为地给他们造成性格上的缺陷。”“超常人才的培养要从因材施教,转向到因需受教。”中国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贺淑曼教授表示,以前的超常人才教育,过多地强调了人才本身的素质,“是先有才,我们再来进行教育”,贺教授说,这是不对的。超常教育要转变为人才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就给予什么样的教育。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对我国超常教育的几点思考

超常教育是针对智商超常儿童,采取适合他们个性的一种特殊教育。亦称为"优才教育"或"天才教育"。它并不是仅仅通过缩短学制、加快速度、提高难度来使超常儿童达到较高的学业水平,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英才才是它最终的使命。多年的实践表明,我国的超常教育已经形成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其中仍有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一、"超常儿童"的鉴定是否公正

超常儿童的鉴定一开始就与智力理论的发展密不可分。传统意义上的超常儿童主要是从智力维度上判断的。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特曼(l.m.terman)首先使用智力测验来鉴别超常儿童,把智商达到或超过140定为天才儿童的临界线。20世纪80年代初,泰伦鲍姆(a.t.tannenbaum,1983)认为超常包含下列五个因素(1)一般能力<即一般智力>(2)特殊能力<特殊智力>(3)非智力因素(4)环境因素(5)机遇因素。中国的心理学家则认为,超常儿童的心理结构包括智力、才能和非智力个性特征等方面。(查子秀,1993)从理论上讲,我国学者对超常儿童的理解已经从由单一的智力维度走向多元化智能维度,这无疑是观念上的进步。但是,仍有不少学校受传统观点的影响,认为超常儿童最主要的特点是智商很高,因此可以用智力测验法鉴别出超常儿童。他们常用的智力测验工具有《斯坦福一比奈智力测验》和《韦氏智力测验》等,如果儿童在这两种测验中的得分很高,那他(她)可能就是一个超常儿童。事实上,这些类型的测验只能说明儿童的一般智力的水平高低。人的智力是复杂多样的,它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创造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智力测验只反映了人的思维能力、认识能力,但未能反映人的创造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和表达能力。美国著名的创造心理研究专家托伦斯(torrance)教授曾警告说,如果用传统的智力测验或类比推理测验的分数为标准来鉴别"天才"儿童的话,就有70%具有创造才能、将有可能做出巨大贡献的优秀人才可能会被漏掉而不是被发现。(施建农、徐凡著:《发现天才儿童》,p2o页,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9年笫1版)因此,单靠几种简单的测验不可能真正全面地反映人的智力状况。更何况这些智力测验都是外来"产品",有其自身的文化背景,即使经过改造达到本土化要求,但多少有些洋人的味道,难以完全符合中国人的社会文化背景,这无疑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我国也有不少专家学者对以智商来标定超常儿童的观念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鉴定超常儿童不应该忽视非智力因素。目前,我国常用来测量超常儿童的非智力因素的量表是《卡特尔16pf》和《中国少年非智力个性心理特征问卷》(ca-npi)等。但是,我国心理学界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一些基础性理论如定义、结构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非智力因素测验缺乏完善而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在具体操作方面,目前的非智力因素量表主要测试的是一些静态的非智力因素,缺乏对其动态性的研究。因此,对超常儿童进行的非智力因素的测验也只是一种带有"偏见"的测验,缺乏对其整体水平的认识。

由此可见,由于心理科学研究水平的局限性和成人文化意志的影响,我国有不少超常儿童被无情地漠视或扼杀。以智力测验分数为指针的统计研究结果,超常儿童占整体儿童群体的比例大约是1%-3%。以中国目前14岁以下儿童总数约为2亿4千万人,如果按1%来推算,超常儿童的总数有200多万人;如果按3%来推算,则有700多万人。假如把那些智商在常态范围,却具有某种特殊才能的儿童也算在其内,则数量将逾千万。但是,由教育心理专家鉴定的所谓的超常儿童仅有12000多人,他们接受着比常态儿童优越得多的超常教育,从教育机会公平的角度看,1:1000的比例还能具有公正意义吗?

二、"超常儿童"的教育是否全面

从培养人的角度分析,超常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宗旨是相容的。超常教育的目的是使超常学生得到最佳发展,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佳的发展。素质教育明显包含了超常教育。因此,超常教育应该是整体的、全面的教育。

承担基础超常教育任务的教育机构主要是一些重点中学,但是,受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的影响,不少重点中学热衷于搞应试教育和学校评比,以此来提高社会的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从而吸引更多的好生源,巩固自己"重点学校"的社会地位。因此由重点中学承担的超常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应试教育干扰,不少超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重理工轻人文、重知识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在家长和老师的特别"关爱"之下,一些超常学生社会生活能力低下,心理健康水平不够理想,人际交往状况糟糕,缺乏集体主义和团队合作精神。有人曾对中国科技大学86级少年班与85级本科生进行了一项比较性测试,结果发现少年大学生有8项特性比本科生发展良好,即聪慧性、稳定性、有恒性、敢为性、世故性、创新性、自主性、自律性;有7项特性较低,即乐群性、兴奋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忧虑性、紧张性。(《现代特殊教育一优才教育》2000年第5期p11页)这项调查研究很能说明基础超常教育的存在问题。一方面,超常学生在学习能力、竞争意识、创新意识、表现意识等方面明显强于常态学生,另一方面,超常学生在人际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又明显不及常态学生。当然,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在超常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我们对超常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弱势能力不能轻视。不少超常学生在成人不恰当的引导下过分迷信自己的高智商,缺乏自知之明,不能对自己作全面检讨"他们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筹,不屑与他人为伍,期望别人以他为中心,心胸狭窄,性格孤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教育的悲哀。因此,我们不能只重视智力因素训练,还要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只在近乎封闭的状态下"生产"天才,更要让他们掌握社会伦理道德,正确对待社会现实,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

三、超常教育的评价是否科学

不少专家、教师和媒体在评价目前超常教育的成功时,往往从短期或中期成果的角度,以考取重点大学、硕博研究生、留学海外的百分比来衡量。笔者并不否认这种评价的可行性,事实上这种评价不够科学严谨。一方面,评价忽视了教育的滞后性特征。超常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人才,成为硕士生、博士生并不意味着他一定就成为国家的拔尖人才报效祖国。实际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有多少比例的年青的拔尖人物是由超常教育教育出来的?相反,当今许多知名人物,大多数接受的是常态教育。另一方面,评价的维度单一,只重视超常学生的成功,忽视了他们的成长过程。这样做容易对教育目标产生误导,加剧应试教育的恶性循环,素质教育难以贯彻,应试教育越演越烈。这种"成则王,败则寇"的评价思想虽然迎合了传统的思想和大众的口味,但却很容易便我们的超常教育渗入杂念,使其成为应试教育的"拳头产品"。对超常教育,国家所期望的并不单纯是少年大学生或少年研究生的数量,而是能为国家服务、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专业领域"制高点的高、精、尖人才。成功也许可能是成长的标志,但成功同样可能会遮蔽学生成长过程中诸多矛盾和问题。学生学习阶段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成才的终结,而只是为成长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我们不能只从功利角度去评价超常教育的成果,更要考虑教育过程的评价,全面科学地关注、促进超常学生的成长。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给智力超常儿童的特殊教育方法

  韦斯和加拉格尔1982年提出了为智力超常和天才儿童调整课程的7种不同的方案:

  1)强化普通班教育。即任课教师在没有专职辅导教师或咨询教师帮助的情况下在普通班对智力超常儿童进行有区别的指导。

  2)咨询教师方案。任课教师在受过专门训练的咨询教师的帮助下在普通班为智力超常学生提供有区别的指导。

  3)专门辅导班。智力超常学生定期离开普通班,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进行有区别的指导。

  4)社区辅导教师方案。智力超常学生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就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与经过挑选的社区人员交往。

  5)自学方案。向智力超常学生提供有区别的指导,包括在称职的成年人监督下由学生独立完成某些学习项目。

  6)特殊班。即把智力超常学生集中在一起,由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

  7)特殊学校。即为智力超常学生专门设立的学校,孩子可以在这里得到有区别的指导。强化教育的若干模式

  朱伦利1977年指出,在:智力超常和天才儿童特殊教育"的幌子下安排的许多活动实际上没有什么道理。不管是智力超常还是智力一般的儿童,如果只把时间用在为培养创造力或解决问题能力而设计的游戏上,还不能说他们得到了良好的服务。仅仅用同样空洞的侧重于方法的课程(即侧重于向孩子灌输认识方法的课程)取代传统的侧重内容的课程(即侧重于向孩子灌输事实的课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进步。任何有说服力的为智力超常儿童提供教育的方案都必须能够表明为这些孩子提供的教育同对所有儿童提供的教育相比究竟有何异同。

  伦朱利及其同事设计的:旋转门模式"是强化教育的模式之一,曾引起广泛注意。这种模式所依据的是这样一种观点:在某项特定具体工作或活动中,许多儿童都能表现出超常的行为,只要这项工作或活动要求他们运用超常的能力,创造力和工作责任感。用例证研究法加以识别并被归入:天才层"的学生可以参加各种强化教育活动,包括单独或分组调查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也可以让他们实习民意测验工作者、政治家、地理学家、编辑等行业的工作。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把人们普遍关注的事情转化成为一个可以解决的问题;然后向学生提供解决这个问题所需的工具和方法;最后,协助学生把所发现的信息传达给真正的需要者(即信息的消费者)。学生只要仍有能力、创造力和主动性从事各种富有成果的活动,就可以参加超出本年龄组普通课程之外的各种强化教育活动。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超常儿童也需要正常教育

超常儿童就是一些在心理发展,特别是智能发展方面显著超过同年龄儿童的水平。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智能发展正常的1-3岁的婴儿,对方位的辨别能力很差,3岁儿童一般能辨别上下,却难于辨别前后、左右,他们的思维处于超常行动阶段,掌握概念的深度和广度很差,3岁以前的儿童掌握“3”这个数字就相当困难。据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研究,超常儿童在婴儿期就表现出感知特别敏锐,如对汉字字形的形象知觉,一般视觉和听觉的辨别力,以及方位知觉等的发展,均超过同年龄儿童的水平。他们的记忆力也比较强,分析和概括能力也有了初步发展,他们都能辨别上下、左右、前后的方位。能辨别汉字的一些形近字、音近字,这些儿童一般都能识几百个到一千个汉字。能认一百以内的数目字,有的还初步会算5以内的加减。

超常儿童在幼儿阶段的智能发展也大大超过同年龄儿童的水平。他们的特点除了具有精细的视、听辨别能力、较强的记忆力和稳定的注意力之外,还进一步发展了一定的抽象概括和初步的推理能力。对抽象概念的词如“交通工具”等能有一定的理解,基本上能进行一级或二级分类(例如在实物图片分类实验中,他们把汽车、火车、电车、自行车放在一起,归为“车子”一类,这是一级分类;他们又把飞机、轮船和车子一起,归为“交通工具”一类,这是二级分类)。而一些研究资料表明,6岁儿童一级分类正确率只达到69.8%,8岁儿童二级分类正确率才达58.3%,而超常儿童在幼儿期就远远超过了这些标准,说明他们的类概念有了相当的发展,因而他们在掌握数概念和进行运算方面,也很突出。这些超常儿童几乎都会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超常儿童在学龄初期的一般特点是:求知欲望强,学习自觉,不仅记忆力强,特别是思维敏捷,有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突出,有的逻辑推理能力有相当高的发展。由于他们心理发展的水平较高,所以他们的学业成绩往往大大超过同年龄儿童。他们往往在幼儿期就入学读书,有的甚至连连跳级。

近年来,早期教育在国际和国内都受到普遍重视。不少学者认为,儿童早期教育决定其今后的智能发展水平,对于超常儿童的早期教育更是如此。专家指出,一要适当,二要全面。所谓适当是指进行教育的时期并不是绝对地愈早愈好。同时要注意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避免儿童智能过早地只偏于某一方面的发展。正确的早期教育,会使更多儿童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错误的早期教育反而会糟蹋其未来的才能,或者破坏其种种能力之间的平衡,或使儿童负担过重,反而有害于他们的正常发展。

社会舆论、家长和教师对超常儿童以及早期教育也应该有正确的态度。有些家长对儿童往往操之过急,急于求成,甚至拔苗助长。也有些家长和教师把早期教育看成单纯的知识教授,片面追求知识量,忽视了智能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还有些家长和教师则不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对我国超常儿童的数量虽然没有进行普遍调查,但是按常态分配来看,这个数量会相当大的。如果这相当多的超常儿童能及早被发现,及时给予正确的教育,因材施教地进行定向培养,将是早出人才、多出人才的大好事。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6、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