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月嫂知识

给宝宝捏脊妈妈就是高手,三妙招把宝宝培养成社交高手

2022-05-01 16:51:08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给宝宝捏脊妈妈就是高手

宝宝的身心健康、发育正常是年轻父母最关心的问题。捏脊(又称捏积)是促进宝宝生长发育、防治多种疾病的妙法。目前,许多医院儿科医师都用

1、给宝宝捏脊妈妈就是高手

宝宝的身心健康、发育正常是年轻父母最关心的问题。捏脊(又称捏积)是促进宝宝生长发育、防治多种疾病的妙法。目前,许多医院儿科医师都用这种方法治疗厌食、消化不良、易感冒等小儿常见病,效果显著。而且捏脊法不打针,不吃药,深受父母和宝宝的欢迎。捏脊法非常适用于宝宝的保健,在家里也可以操作。

起 源

捏脊原称捏脊骨皮,此法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捏脊法最早见于东晋葛洪(号抱朴子)的《肘后救卒方》。后在金杨用道再补的《附广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记载:“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后世医家将捏脊法在小儿推拿领域广泛重用。

基本手法

宝宝俯卧位,妈妈用两手拇指指腹与食、中、环三指指腹相对用力,轻轻捏起皮肤,从龟尾穴开始,随捏随提边沿脊柱向上推移,至大椎穴止。捏的方法也可采用手握空拳状,食指屈曲,以拇指指腹与食指中节桡侧面相对用力,将皮肤轻轻捏起。双手交替捻动,从龟尾穴开始沿脊柱向上至大椎穴止。

应用方法

1.在温暖、安静、空气新鲜的房间,宝宝暴露背部和腰骶部。如果室温过低,妈妈可将手伸在宝宝的衣服下操作。

2.妈妈先用干净暖和、指甲短滑的双手,在宝宝的腰背部轻轻推摩数遍。

3.然后根据年龄不同,采用不同类型的捏脊方法。

(1)出生两个月以内的宝宝,轻轻捏脊1到2遍,如果宝宝拒绝就停止。

(2)3个月到1岁的宝宝可以捏脊3到5遍。

(3)1岁到3岁的宝宝可以捏脊6到9遍。捏至最后一遍时每捏三次增加一个较重的提拉动作,谓之“捏三提一”法。同时沿脊柱两侧的膀胱经进行操作,每侧线反复操作5-7遍。

捏脊法可以天天操作,也可以隔天操作。

(4)3岁以上的孩子,除了上述捏脊方法外,也可以采用横式捏脊法:妈妈从宝宝背部一侧横捏到另一侧,从上往下,反复操作5到7遍。

现代研究

通过各项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捏脊法对宝宝全身新陈代谢、神经精神状态、消化功能、循环造血功能等都有促进及改善作用。最新一个研究观点认为: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传统捏脊法可以良性刺激皮肤,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三妙招把宝宝培养成社交高手

宝宝0-3岁时期也就是学龄前可是培养他们社会交往能力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宝宝或许是不合群的小家伙,但爸爸妈妈别担心,宝宝的交际能力或许在父母的帮助下能够得到显而易见的改善。

用什么方法来培养宝宝的社交能力呢?下面介绍三个培养社交高手的妙招,希望能给家长一些帮助。

妙招1:父母要给宝宝做个好榜样

宝宝社交能力的培养跟家长的态度和行为有密切关系。家长如果在日常生活里通过言传身教,也会对宝宝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宝宝学习到一些待人接物、交流合作的社交技能。所以,父母如果是个好榜样,那宝宝也会依样画葫芦,用同样良好的态度对待其他小伙伴。

3岁以后的宝宝跟着父母去逛超市时,家长就可以引导宝宝自己购物:买自己喜欢的零食、玩具、小卡片甚至蔬菜水果等,然后让宝宝自己和售货员交流,学习与人沟通的技巧。宝宝如果一开始不敢去,家长可以在旁边鼓励,教宝宝对售货员说:请阿姨帮忙拿一下那个芭比娃娃",:请问这个娃娃要多少钱"、:谢谢"等,渐渐的让宝宝能自己和售货员交流。

或许父母会觉得宝宝还小,没什么自我主张,大人替宝宝做决定就可以了。其实,宝宝也有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希望得到爸爸妈妈的尊重和支持,这样宝宝才会学着去尊重他人,这也是社会交往的重要技能。

妙招2:多向幼儿园的老师要宝宝的:情报"

送宝宝去上幼儿园后,家长并不是就此:无官一身轻"了,应该多和老师交流,了解宝宝在幼儿园的表现。有的宝宝或许在幼儿园里不合群,那家长就要建议老师多给宝宝学习或课外游戏的时间,让宝宝多和其他小朋友接触,有意识的安排给他们一些团体活动。宝宝通过群体游戏能有效学习合作交往的能力。在家里,父母也要鼓励宝宝多参加游戏,让宝宝融入其他小朋友当中,通过游戏的过程,让宝宝走出:自我中心"的藩篱。

妙招3:邀请宝宝的小伙伴来家里做客

当宝宝有了好朋友,或许只是一两个,那妈妈也要热情的邀请他们来家里做客,然后让宝宝借此机会学习待客之道,学习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他人,学习帮助其他朋友。当宝宝拿出自己喜爱的零食或玩具给朋友时,家长一定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能激发宝宝与其他小伙伴友好相处的愿望长期保持下去。

此外,家长也可以在家里给宝宝专造一个:游戏天地",让其他小朋友来家里时能和宝宝一起在里面玩耍,然后父母要密切关注宝宝在游戏过程中的反应和心情,如果小孩子之间有摩擦、开始吵闹时,大人要及时制止并引导宝宝要和小朋友友好相处,教会宝宝交友过程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3、高手妈妈修炼秘籍:母乳喂养黄金定律六则

研究显示,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各个方面表现的更为健康,母乳中含有的营养成份更全面且更易吸收,是保证婴儿生长发育的最佳选择。

母乳喂养对孩子最直接的益处在于:增强免疫力、提升智力、减少儿童期肥胖、减少罹患过敏性疾病的几率等等。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母乳喂养可以降低儿童死亡率,它对健康带来的益处可以延续到成人期。母乳喂养的方法因人而异,但是,如果妈妈能按照以下六则黄金定律来进行喂养,宝宝的营养就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黄金定律一则:把握黄金初乳时期

产后母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乳房开始分泌乳汁,一般把产后2~3天以内的乳汁称作初乳,产后4~10天的乳汁称作过渡乳,产后11天到9个月的乳汁称成熟乳,10月以后的乳汁叫晚乳。母乳的这种质与量的变化,正好适应了新生儿的消化吸收以及身体需要。初乳里面含有许多抗体,我们叫做分泌性抗体,这种抗体可以保护孩子的肠道,防止细菌和可能导致孩子过敏的大蛋白分子的侵入。

妈妈的身体通过宝宝频繁吃奶及有效吸吮获得信号,以分泌出宝宝需要的等量母乳。早吃奶、常吃奶是母乳喂养的良好开端,宝宝出生后应当按照宝宝的意愿,不受限制的哺乳,并且多和宝宝保持肌肤接触,有助于宝宝情绪稳定和母乳喂养的顺利进行。

黄金定律二则:一次只喂一种奶

宝宝到了一定月龄后有些妈妈乳汁开始分泌不足,妈妈担心宝宝会饿着所以开始喂养奶粉。事实上,混合喂养是有讲究的。通常来说一次只喂一种奶,如果认为宝宝没有吃饱,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将下一次喂奶的时间提前。奶粉与母乳交叉喂养,一方面会让宝宝对乳头产生错觉,宝宝肠胃娇嫩不利于消化,容易导致肠胃疾病,甚至有可能会产生厌奶情况;另一方面,母乳是越吸越多的,要是妈妈担心自己奶水不足而减少给宝宝母乳喂养的量,那就会让母亲的母乳变得更少。

黄金定律三则:喂奶后要注意拍嗝

3~4个月的宝宝常发生吐奶,是因为其胃幽门狭窄,同时胃与食管结合部比较松弛,并且没有很好地掌握吸吮技巧,如果吃得太饱,或喝奶时吞入空气又没有打出嗝来,就会发生吐奶现象。如果妈妈在喂奶后不注意拍嗝,奶水很容易会呛到肺而引起吸入性肺炎。3-6个月大的宝宝,应15-20分钟拍嗝一次。妈妈要学会尽量利用喂奶过程中的自然停顿时间来给宝宝拍嗝,每次喂奶结束后,妈妈也要再次给宝宝拍嗝。

黄金定律四则:母乳喂养也不能忽视营养补充

有些妈妈认为,母乳营养成分全,母乳喂养的宝宝不需要额外补充营养素,例如对宝宝重要的维生素ad。但事实上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母乳营养更全面也只是相对于配方奶或其他奶制品,但母乳也不是百分百完美的,有些重要营养素的含量是有限的,并不能完全满足宝宝日常营养需要,比如维生素a和维生素d。

维生素d的作用大多数家长都很了解了,主要是促进钙质吸收,促进骨骼和牙齿发育,而维生素a的作用更加广泛,也容易被家长们忽略,维生素a对宝宝视力、免疫力功能和上皮细胞完整性、造血功能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摄入不足的话,上皮细胞功能会出现异常,消化道、呼吸道对外界病菌的防御功能相应下降,易引发感冒、腹泻甚至支气管哮喘、肺炎等问题,同时机体免疫系统、造血功能都会下降,直接导致抵抗力下降、贫血等一系列健康问题。因此,妈妈一定要听从医生建议,从宝宝出生15天起每天1粒伊可新维生素ad滴剂,ad同补,宝宝营养也会更均衡!

黄金定律五则:妈妈身体状况直接作用于宝宝

妈妈的乳汁营养与否和妈妈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联系,特别是不能乱用药。药物除了会影响到妈妈乳汁分泌外,很多药物都会随着乳汁进入到宝宝的体内。尽管药物在乳汁的浓度和剂量都很小,但是对小婴儿来说影响还是很严重的。所以母乳喂养的妈妈在服用药物之前,一定要遵循医生的指示,不要乱用药。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哺乳期母亲的情绪不好,身体经常分泌出对人体不利的毒素,并通过乳汁使婴儿吸入,使婴儿的身体免疫功能下降而易患各种疾病。当妈妈在愤怒、焦虑、紧张等坏情绪下,不要给宝宝喂奶。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对宝宝和妈妈来说都有好处。

黄金定律六则:妈妈怎么吃奶水更多更营养

如果妈妈们想要乳汁分泌旺盛且营养成分优良,哺乳期的热能及营养素的补充也要相对增加。如果少奶或无奶,千万不要轻易放弃,不妨多吃催乳特餐或药膳,吃些富含蛋白质的流质食物,如炖排骨汤、炖鸡汤、炖猪蹄、豆腐汤、青菜汤等。喝牛奶也可以高效催乳,牛奶既是流质的食物,又是含蛋白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和矿物质十分丰富的食物,所以妈妈在产后要多喝牛奶。

只要各位妈妈掌握以上母乳喂养黄金六则,相信在漫漫育儿路上,妈妈们一定能够修炼一身“真功夫”!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记住这几招,哮喘宝宝也能成为运动高手!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之一。爸爸妈妈真的了解孩子哮喘发作时的感受吗?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默沙东特邀10位父母同时也是媒体人,通过小装置亲身模拟体验哮喘发作时的艰难与不适感受,旨在提升公众对儿童哮喘的认知与重视。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儿科学教授洪建国在媒体圆桌会上表示,“哮喘发作远比普通人想象中更加痛苦与危险,不要让哮喘偷走孩子的童年。”他呼吁通过长期、规律地用药,辅以变应原回避和适当运动等非药物手段“双管齐下”,实现对儿童哮喘的有效控制,并有望在临床上治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儿科学教授洪建国教授

上海14岁以下儿童哮喘患病率超7%

据洪建国教授分享,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儿童哮喘的发病率以每十年约50%的速度上升,其中,年幼儿童喘息患病率上升更显著。根据2010年上海市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上海市14岁以下儿童哮喘的患病率达到了7.57%。

但与高患病率相比,目前我国儿童哮喘的总体控制水平尚不理想,这与哮喘儿童家长对疾病的认知不足、临床医师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有关。大部分家长易将哮喘判断为普通感冒引发的咳嗽等,从而忽视了对孩子哮喘的用药管理与控制。同时,我国儿童哮喘的临床诊断不足率高达30%,这些均显示出我国儿童哮喘控制与管理工作的任重而道远。

亲身体验,哮喘比想象中更痛苦、危险

讲座现场,洪教授指导10位家长戴上了浮潜使用的呼吸管和鼻夹,让大家模拟体验到哮喘患者的痛苦,同时也能更清晰地分辨出哮喘和普通感冒的区别。当体验者戴上装置,被限制空气流通的呼吸管好像哮喘发作时变细的气管,令大家产生明显的呼吸不畅感,“每一口吸气都好像在吸干一个塑料可乐瓶里的空气一样,不但要用尽全力,而且很难吸饱。” 一位参与者表示。时间一长,每呼吸一口空气都很累并在呼气过程中伴随着巨大的哨音,也就是医生说的“哮鸣音”,“我有深深的窒息感!原来哮喘发作时想舒服地呼吸一口气这么困难,从没想过能正常大口呼吸是一件多么畅快的事!”另一位体验者说。

媒体现场体验“窒息感”

除了大众普遍认知中的呼吸困难,喘息、咳嗽、气促、活动减少等均可被视为儿童哮喘的症状。洪教授特别提醒,如果孩子在夜晚睡觉时还频繁发作喘息,也不像别的孩子一样喜欢奔跑、玩耍或大笑,走路时总想要家长抱,家长就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尽早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此外,湿疹、变应性鼻炎等其他过敏症状也有可能增加哮喘诊断的可能性。剧烈运动也是常见的哮喘诱因,表现为运动后的剧烈咳嗽或者喘息,这往往提示哮喘仍未得到良好的控制。

孩子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

此外,与普通感冒相比,哮喘容易反复发作,且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更为严重:哮喘严重时会造成下呼吸道和肺部感染,呼吸骤停、呼吸衰竭或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引发猝死。同时,哮喘也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更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坚持规范用药治疗,善用运动辅助治疗,哮喘可以被控制

哮喘控制治疗应尽早开始,并坚持长期、持续、规范和个体化治疗四个原则。治疗哮喘的药物分为缓解药物和控制药物两种类型,结合使用这两种类型的药物,才能实现哮喘的控制和治愈。洪建国教授强调,在治疗哮喘的过程中,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非常重要,随意减药、停药都是不利于疾病康复的。“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小患者,因为家长觉得他咳嗽停了,很少喘了,或者是害怕‘吃药总有副作用’,就自行决定减少用药甚至停药,结果复发了又来看诊。这样是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哮喘康复的,家长们一定要牢记谨遵医嘱。”

洪建国教授同时介绍道,在哮喘控制药物中,由于顺尔宁(孟鲁司特纳)为口服制剂,容易被患儿接受,同时一天一次应用方便,依从性和安全性均良好。因此,在2016年制定的我国儿童哮喘防治指南中被列为可选择的一线控制药物。

除了坚持长期用药,洪教授还推荐哮喘儿童适当参加体育运动,和其他孩子一样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

哮喘孩子要这样“浪”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6、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