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月嫂知识

要给予孩子向亲人示爱的机会,如何帮助孩子面对亲人离世

2022-05-06 13:06:08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要给予孩子向亲人示爱的机会

孩子晶莹透亮的心就像一面回音壁,他们用自己的双眼观察和感悟着这个世界,用稚嫩的双手伴以纯洁的心灵和自己的感悟来描绘着生活。然而

1、要给予孩子向亲人示爱的机会

孩子晶莹透亮的心就像一面回音壁,他们用自己的双眼观察和感悟着这个世界,用稚嫩的双手伴以纯洁的心灵和自己的感悟来描绘着生活。然而多数家长却在埋怨现在的孩子没有爱心,对什么事都抱无所谓的态度,尤其是对自己的父母。其实他们在埋怨的时候,很少从孩子的角度来想。

许多家长都说现在的孩子感情冷漠,其实孩子就像一面镜子,照着家长的一言一行,而孩子的表现就是对家长教育的回应。孩子固然需要家长的爱护和疼爱,但更多的是需要家长引导他们,因为孩子的成长需要与这个社会相融合,需要能够主动来感悟和认识这个社会。

饭后,妈妈在厨房里洗碗,孩子凑过去说:“妈,我来帮你洗!”妈妈摆手说:“去去,念书去,你将来就当厨师去吧,真没出息!”晚上,爸爸在客厅看电视,儿子从屋子里跑出来,高兴地沏好一杯清茶端给爸爸:“爸,喝茶!新茶,特别香!”爸爸严厉地斥责道:“谁要你倒茶了,我自己不会倒啊?就知道你在屋里待不住,做作业哪儿有看电视好啊,简直就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儿子委屈极了,只好沮丧地回到自己的屋子做作业,以后再也没有给父亲倒过茶。

都说现在的孩子懒,没有爱心,可是作为家长给过孩子尽孝心的机会吗?都说现在的孩子非常冷漠,可是又是谁在扼杀孩子的爱心呢?急功近利的家长们常常在无意中冷漠了孩子的爱心,在这种环境下,孩子的心灵世界逐渐由爱变得冷淡,由冷淡变成了荒漠,由荒漠变成了恨,而父母们却全然不知,因为他们用精心调制的酒麻醉了自己。

“徐力弑母”案例至今让人心撼,在徐力17年的记忆中,仅仅只有两件事让他感到自豪:第一件事情就是他初二的时候帮助无依无靠的邻居老奶奶做饭;当老奶奶说他做的饭特好吃的时候,他觉得特别自豪,而在家里这却是他连碰也不敢碰的事;第二件事情是他搬煤气罐,因为父亲不在家,母亲有病。这让年幼的他觉得自己长大了许多,像个男子汉了!遗憾的是,徐妈妈并没有意识到这对孩子的可贵帮助,她认为这种事会影响孩子“考大学”,所以阻止了孩子帮助老奶奶以及继续搬煤气罐,甚至连最基本的事情都不让他插手。久而久之,孩子就渐渐变得孤僻,孩子的心中埋下了无情的种子。就这样,溺爱一步步地将孩子的幸福之门关闭了。

更多血的事实告诉大家,一味给孩子施爱,并不会使孩子觉得生活很甜,也不会让孩子懂得珍惜,孩子只会觉得父母为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理所当然的,而自己真正需求的东西父母一点儿都不会给予。

一天,何女士9岁的女儿从学校跑回家,满头大汗地对她说:“妈妈,妈妈,快来看啊!”何女士一向对女儿宽容,常鼓励她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所以女儿有什么事情都会很主动地说出来。何女士应声道:“漂亮的公主要妈妈看什么呢?”只见女儿稚嫩的小手紧紧攥着,见何女士走过来,就慢慢地展开双手:“这是我买给你的生日礼物,妈妈,今天是你的生日!”“戒指?”何女士惊喜地望看女儿,虽然那只是路边的地摊货,但是女儿的一片心比世界上任何东西都宝贵,何女士感动地对女儿说:“谢谢你,妈妈真很感谢你!”但女儿目光似乎暗了下去:

“可是妈妈,它只有5毛钱,它并不值钱!”何女士说:“妈妈知道女儿的那颗关爱的心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知道吗,妈妈很感动也很高兴!”女儿转而高兴了,搂着妈妈的脖子:“妈妈,我会永远爱你!”

事实上,小小的戒指未必值钱,戴久了可能还会生锈发黑,但这却是孩子的一颗爱心。这颗爱心是稚嫩的,家长在乎它,它就会茁壮成长;忽视它,它就会枯萎:打击它,它就会由此死去。孩子的爱心是家长精心爱护和培育出来的,但是很多妈妈会很不在意甚至责骂孩子的行为,由此也就埋没了一个关爱的心灵。

其实,只要父母学会接受孩子的爱并给予孩子示爱的机会,就会令孩子觉得自己的价值得到了体现。因此,给孩子机会,接受孩子的爱,父母会获得更多。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如何帮助孩子面对亲人离世

  在失去亲人的哀伤日子里,我们都希望帮助孩子尽早从死亡的阴影中走出来。研究和经验表明,亲人亡故对孩子的影响取决于家长或与其亲近的成年人是如何应对哀伤的。如果爸爸妈妈能从哀伤中走出来,并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那么孩子就能驾驭并承担自己的生活。因此帮助孩子走出阴影的重要前提是,帮助你自己。

  当家长发现自己无法耐心地陪伴哀伤的孩子时,不要自责。不是你不够格,是你沉浸在悲痛中太深了。你需要找个值得信赖的、善于倾听的人诉说心中的困扰,宣泄痛苦和忧伤,大哭几场。当你找回自己的力量时,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摆脱哀痛。

  家长需要做的是:

  (1)让孩子得到真实的信息

  当噩耗传来时,家长在震惊、悲伤中,本能地希望孩子免受痛苦的煎熬。有些家长对孩子隐瞒死讯,怕孩子脆弱的心灵经受不了打击。其实否认痛苦并不能驱走灾难,真相也不可能永远被掩盖。孩子的敏感能使他们很快从家长言行的微妙变化中得知实情。那样的话,孩子不仅将承受亲人去世的痛苦,还会感到被所信赖的人欺骗的愤怒。失去对家长的信任而产生的不安全感对孩子走出哀伤更为不利。不要对孩子说死去的亲人出远门了,这样孩子会一直期盼他回来,一再失望后会觉得被遗弃了而感到愤怒和伤心。也不要说死去的人是睡着了,有的孩子会因此害怕睡觉。如果你不相信天堂,就不要告诉孩子死去的亲人在天堂里过着快乐的生活。孩子能感觉出你想的以及你表达出的哀伤情感和你描述的天堂的美好不一致,会感到更困惑。

  由孩子最亲近的人告诉孩子死讯比较合适。因为孩子与这个人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和信任能够增强孩子对坏消息的承受能力。如果孩子失去双亲,那么让孩子熟悉并信任的长辈来告知不幸的消息,并陪伴孩子。可以根据孩子的性别和年龄给孩子适当的身体的抚慰,如搂住孩子,抚摩孩子的头或脸,让孩子感到受到保护,并不孤单。

  根据孩子的年龄、成熟程度和他与死者的关系,用孩子能够接受的语言告知死讯。为避免唐突,可以作个铺垫,让孩子有个心理缓冲。比如,:你知道,昨天一条高速公路上发生了车祸,一辆车翻了,好多人受伤了。你爸爸不巧也在那辆车上,他的伤太重了,抢救不过来,去世了。"对于幼小的孩子,则可以用简单的语言告诉孩子事实,5岁以下的孩子还不能理解死亡,他们会以为人是可以起死回生的。为了让孩子理解亲人的死亡意味着什么,可以告诉孩子今后生活可能会有哪些变化。:以后奶奶不能再送你上幼儿园了,也不能在家给你做好吃的了。"5~8岁的孩子则不能准确理解死亡发生的原因,他们可能把死亡的发生地与死亡直接联系起来。如孩子可能认为医院造成了亲人的死亡,并从此拒绝进医院。

  给孩子留有反应的时间,孩子可能会茫然不知所措,不要逼迫孩子。证实孩子确实明白某位亲人去世的事实,澄清孩子的误解。鼓励孩子说话,耐心回答孩子的一切问题。

  告诉孩子亲人去世后可能发生的生活变化,同时向孩子表明尽管失去了一位亲人,其他的人都爱他,会保护他,陪伴他,他是安全的,不是孤单单的一个人。

  让孩子明白,疾病和事故是无法预料的,死亡也是不可避免的,是普遍存在的。这样可以帮助孩子缓解内心的紧张、负疚感。

  (2)让孩子自然表达哀伤

  孩子得知噩耗后一般会经历三个情绪阶段:a.拒绝接受现实,幻想死去的亲人回来。b.逐渐接受死讯,感到痛苦和绝望。c.接受现实,希望生活继续。不论怎样,家长要允许孩子自然的流露内心情感。年幼的孩子不能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负面感受,不会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家长需要帮助孩子表达内心的哀伤和痛苦。家长不必在孩子面前抑制自己的悲痛,当孩子看到成年人失声痛哭,他们会受到感染,也将自己内心的痛苦以大哭的方式发泄出来,同时明白表达哀伤是非常自然的,是可以被接受的。不要对孩子说::勇敢点,别哭。":做个男子汉。"

  让孩子参加葬礼,以显示孩子在去世的亲人心中的位置是很重要的。亲近的长辈陪伴在孩子身边,告诉孩子灵堂的陈设、哀乐以及悼念仪式所具有的含义,让孩子理解这种氛围是人们表达哀伤和怀念亲人的方式,避免孩子对这些场景的恐惧。

  过后,孩子有可能通过游戏重演葬礼,他们把玩具娃娃放在盒子里或盖上布,说::你死了,就呆在这里吧。"不要责备孩子对死者不敬,或担心孩子受到了刺激。孩子在用他们方式整合对死亡和葬礼的理解,他们也可能在用这种方式表达哀伤。

  达尔文8岁时母亲去世了。他的父亲和几个姐姐不许他谈到妈妈。当他表现出任何哀伤情绪时,家人都皱着眉头。达尔文在晚年时曾说,他根本不记得,母亲去世时的情景。实际上,许多人认为,达尔文终生疾病缠身的根源是精神压抑。他释放痛苦的惟一方式就是不可理喻的自我折磨。

  (3)帮孩子走进新的生活

  亲人去世后,家长要比平时更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关心孩子的生活。如果孩子一点小事做不好就容易急躁、自责,或经常贬低自己,:我真笨":我什么也做不好",或郁郁寡欢、昏昏欲睡,那么孩子有可能处于情绪压抑状态,他有没有表达出来或不知如何表达的情感。家长需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设身处地去体会孩子的感受,采用反映式倾听帮助孩子说出心里的感受。孩子越早从哀伤的情绪中走出来,越能够坚强地走进新的生活。

  不要回避谈论死去的亲人,也不要把死者的痕迹从家中抹掉,以期忘却这段伤心事。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死去的亲人仍有积极的影响力。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纪念亲人,不必担心痛苦和哀伤会挥之不去。

  亲人的去世后,经过最初几天的忙乱,家长应尽早恢复原来的作息时间,也让孩子回到学校参加正常的学习生活。让孩子回到熟悉的生活规律中,有助于缓解孩子的压力,孩子的老师、朋友的关心和安慰对孩子来说也是十分有益的。孩子可能不知如何应对别人关切的询问,家长可以教会孩子如何以他感到舒服的方式解释亲人去世的事情,以及如何拒绝回答一些他不想多说的问题。

  在哀伤期,孩子可能会对家长特别依赖,总希望有人陪在他的身边,甚至通过装病要求陪伴。家长不要责备孩子:黏糊",但也要有原则,告诉孩子大人都需要上班,下班后一定和孩子在一起,专门陪他。这样家长积极勇敢的生活姿态给孩子以榜样,让孩子知道生活还是要继续的;同时孩子又感到自己的需要得到了重视,这种自我价值感会增强孩子内心的力量。

  让孩子理解一个事实:死去的亲人是无法再回到他的生活中了。生活中有很多不可预测、不可避免、我们无能为力的事。当孩子能够接受这种无能为力,并能看到虽然生活发生了变化但仍在继续时,他就开始具备了摆脱哀伤、坚强面对生活的内心力量。

  一个失去了生命中的重要亲人的孩子,可能需要1~2年时间才能从哀伤中恢复过来。大多数孩子能够健康地度过哀痛,并被磨练成更坚强、更富有同情心的人。但如果孩子经过很长时间还:卡"在哀伤里,最好求助于专业帮助。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如何给予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我们做家长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给予宝宝一个快乐的童年。下面这几样就是我总结的:

  鼓励他多运动

  陪你的孩子玩球、骑脚踏车、游泳……多运动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体能,也会让他变得更开朗。保持动态生活可以适度舒缓孩子的压力与情绪,并且让孩子喜欢自己,拥有较正面的身体形象,并从运动中发现乐趣与成就感。

  常常拥抱

  轻轻一个拥抱,传达的是无限的关怀,是无声的:我爱你"。研究发现温柔的抚触拥抱,可以让宝宝变得较健康、较活泼,情绪也较稳定。对于大人而言,拥抱也能让人减轻压力,抚平不安的情绪。

  给孩子随性玩耍的时间

  美国儿童教育学者汤姆斯.阿姆斯壮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计划性的活动,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更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将孩子的时间塞满各种活动、课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唯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想像力无拘无束的发挥,让他们可以悠闲的看蜘蛛织网、研究萤火虫如何发光…… 以他们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们所好奇的世界。也许,有时你也该放慢你的脚步,抛开你的行程表,跟着孩子的节奏享受生活。

  确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饮食,不仅让孩子身体健康,也能让孩子的情绪较稳定。不论是正餐或点心,尽量遵循健康原则,例如:低脂、低糖、新鲜、均衡的饮食。

  用心聆听

  没有什么比用心聆听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想要当个更好的倾听者吗?不要只用一只耳朵听,当孩子对你说话时,尽量停下你手边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听他讲话。要耐心听孩子说完话,不要中途打断、急着帮他表达或是要他快快把话说完,即使他所说的内容你已经听过许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学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觉时,是最佳的倾听时刻。

  宝宝只有一个童年,所以我们身上责任重大啊!你若安好,哪怕风雨,我也遮天挡雨,给你晴天。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亲人去世如何向孩子解释?

亲人的去世,会给家庭中的成员带来哀伤,尤其是对孩子。孩子的心智尚未健全,人格尚未定型,对亲人去世的理解与成人不同,如果解释不当,就可能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创伤,甚至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健康成长。那么——

“奶奶死了怎么办,我死了怎么办?”

5岁的童童从小由奶奶带大,所以与奶奶的感情很深,这次奶奶生病住院,童童一直情绪低落,看着奶奶不会说话,不会自己吃饭,只是不停地输着液体,童童很害怕,问妈妈:“奶奶会不会死?”妈妈告诉他,医生阿姨会有办法给奶奶治好病的,奶奶会慢慢恢复健康。

可妈妈的这些话并没有消除童童内心的疑问和恐惧,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童童每天晚上都会从梦中惊醒,哭着喊“害怕害怕”,问怎么回事,他却不说,只说害怕。童童变得不像以前那样开朗了,经常会问妈妈:“奶奶死了怎么办,妈妈死了怎么办,我死了怎么办?”

一次在幼儿园,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做游戏,老师告诉小朋友“地球绕太阳一圈,大家就会长大一岁”。可童童却躲在墙角哭,老师问他原因,他说:“我不想长大,奶奶长大了会死,我长大也会死的。”老师告诉他:“人长大了不会那么容易死,你看,小动物要长大,小树苗也会长成大树,小孩子总是要长成大人的。但是生老病死是正常现象。小草到冬天就会枯死;冬天树上的树叶是要掉光的。”童童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三个星期过去了,童童不太关注奶奶生病这件事了,也不再问有关死亡的事情了。后来奶奶真的去世了,妈妈很伤心,童童却安慰妈妈:“妈妈,别哭了,不用害怕,人死是正常现象。”

这是金拇指幼儿园孙园园老师亲历的一件事情。后来,童童妈告诉园园老师,她现在跟孩子沟通时都把他当作一个大人来沟通,因为有些事情是瞒不住孩子的。

园园老师说,如果孩子经历了亲人的死亡事件,作为家长害怕孩子的心理承受不了,可能会有意回避或美化事件,但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要脱离事实,否则很难让孩子相信你,你也很难解开孩子心头的疑云,反而易让孩子产生更多其他的想法。不如正视现实,给孩子以科学合理的解释。

对儿童解释死亡诚实为上策

面对死亡,很多父母喜欢用童话故事来掩盖事实,例如,“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旅行了”或“到天堂去了”来替代死亡的说法,父母以为用这种应对方式可以将孩子保护在没有伤痛的世界里,但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许慧认为,这不是一种恰当的做法,因为以后孩子很可能较难以去面对人生的真实一面。而且,时间一久孩子会对死者抱怨:怎么去那么久?当然,更不能把死比喻成“睡觉”,“安安静静地睡着了,睡好久好久永远都不起来”。这样的描述很容易混淆死亡和睡觉这两个事件,可能让孩子害怕睡觉,甚至恐惧一睡就会起不来。

许慧认为,比较恰当的做法就是自然而亲切地给孩子讲述事实的真相,诚实回答孩子的问题,说出你心里的感受,鼓励孩子朝正确的方向发泄情绪,保留对亲人的回忆和亲人留下的纪念品。

不同年龄段采取不同的解释

当然,对儿童解释死亡,抚慰哀伤,不能生硬地用成人的方式。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认知水平有很大差异,在使用有关死亡概念及哀伤抚慰技巧时,要根据儿童的认知、人格及情绪的发展有所调整。许慧建议:

(一)对于3岁以下的儿童:最好的方式是告诉他“这个人或动物不见了”,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难明白什么是死亡。可以用打比方的方式对孩子说,很多很多的事情都会发生,有些人在这些事情中“不见了”,就像家里养的小狗狗、小兔子,有一天它消失了,不再回到家里来,以后也就见不到它了。

(二)对于3~6岁的儿童:一般会明白死亡的后果,家长可以用植物来做比喻,花草通常会在春天、夏天的时候生长,到了秋冬时却会一一凋谢,所有的生命也是一样,会有生长、茂盛及死亡等时期。应尽量避免使用恐怖的语句和神情,最好用温和的语调、简单的词语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形成一种对“死亡”理智且平和的态度。因为有时孩子并不是被“死亡”吓着了,而是被成年人对“死亡”的反应吓着了。成人要妥善处理自己的情绪,要表现得比较平静、自然,切不可悲痛欲绝,甚至歇斯底里,以免使孩子觉得死是可怕的。

另外要注意的是,谈论的重点也应放在生命是充满美丽的一面,而非充满着死亡和疾病。这样,孩子会慢慢了解死亡的意义,并能够减少恐惧心理的产生。

(三)对于小学生:可以讲一些具体的死亡概念。家长可以告诉他们,“这个人死了,生命没有了,心脏不跳了,也不呼吸了。”鼓励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焦虑以及问题,孩子会用简单的词句描述情绪反应,例如,伤心、害怕等。家长不要用“惊骇的”极端词语,这可能会增加孩子的悲痛。为确保你能理解孩子,你需要认真倾听,并和孩子建立友情。

(四)对于中学生:该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明白什么是死亡。以成人的方式和他们交谈,传达你的信息,表明你很关心他的感受。

孩子出现不良反应要接纳他并解释事实

如果孩子在亲人去世后出现了一些心理或生理上的不良反应,家长应妥善处理,郑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二级心理咨询师岳晓亮建议:

1。如果出现哭泣、伤心等情绪时,千万不要说“别哭了!哭有什么用!”等诸如此类的话,不要责怪他暂时的哭闹,而要让孩子适当地发泄,允许一些幼稚表现,接纳他的任何反应。

2。有些年幼的孩子往往会产生归罪自己的倾向,特别是经常受到批评和指责的孩子,他们会认为是因为自己不乖、做错了事,才使亲人离开了他,这时一定要向孩子做出澄清和解释。

3。不要让孩子总是接触关于灾难和伤害等信息。在家里,家长最好让孩子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如果家庭整天总是处于灾难和死亡的极度悲伤情绪中,对孩子必然会有影响,尤其会让孩子感觉到没有安全感。而安全感的丧失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4。可以用一些具体行为来缓和孩子内心的伤痛,例如,和孩子一起种一棵树来表达怀念,也可以让孩子画一幅画,或写一封信表达他对亲人或小动物的爱和悲伤。此外,还要注意孩子可能会出现一些更小的时候的行为和语言,如吮吸大拇指、小题大做、抱着大人不放等。要多给孩子一份爱,用爱弥补他心中所失去的,用爱消除他心中所恐惧的。对于稍大一些的孩子,可用“团体减压”的方式,即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最好是和有过同样经历的人在一起,共同讨论发生的事,通过相互倾听别人的经历来调整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6、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