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闲不下来 原因大揭秘,家长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1、孩子闲不下来 原因大揭秘
爸妈虽然不喜欢孩子太沉默、太内向,但是如果孩子太好动,根本闲不下来,那么爸妈可能也会很困扰。其实,孩子们好动那都是有原因的。现在就让
1、孩子闲不下来 原因大揭秘
爸妈虽然不喜欢孩子太沉默、太内向,但是如果孩子太好动,根本闲不下来,那么爸妈可能也会很困扰。其实,孩子们好动那都是有原因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孩子好动的原因。
孩子们有时喜欢动,有时喜欢静。而那些好动的孩子,根本就停不下来。现在我们来看看孩子停不下来的那些原因。
好奇心太重
孩子们虽然年幼,但对很多东西都会带着好奇的心理。比如说孩子们会问爸爸妈妈:“为什么电视里会有人?为什么会有人?”问完问题,孩子可能会在房子里乱跑,被爸妈训了一顿后,他们可能又开始乱扔垃圾。他们走到哪里都要探究一番,提问一番。这是孩子的好奇心在作怪。爸妈应该耐心的给孩子讲解他们所提问的问题。只有爸妈认真对待,孩子们好动的心才会稍有改变。
捣乱
不要小瞧孩子,孩子们可是非常记仇的,一旦爸妈做了让孩子们不开心的事情,孩子们可能就会记在心上了。然后孩子们就会通过一系列的无理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抗议。比如说孩子会摔东西,孩子会不理爸妈,孩子会大声哭泣,孩子会到处乱跑。无理爸妈怎么做,孩子们根本无法停下来。其实爸妈应该尊重孩子,一旦孩子受到尊重了,他们自然就不会耍脾气,也会安静下来的。
多动症
有些孩子好动,那是因为疾病的关系,有一种病症叫‘多动症’。多动症的孩子会到处乱跑,坐立不安,而且别人根本无法管教,他们做事情无始无终,有时候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指挥失调
如果孩子们的大脑指挥能力和感觉统合能力整合在一起了,这样孩子们的行为就不会受大脑的控制。可能孩子们自己做的事情自己都不知道。他们乱扔玩具,他们欺负人,他们哭闹,这些事情可能孩子们根本就无法意识到其中的正确与错误。这种失调行为,在孩子稍微大了些后,就会变好,所以爸妈别着急。
孩子们大多数都喜欢好动,如果出现上面的现象,爸妈要多理解。当然如果孩子是多动症,那么爸妈可要带孩子及时就医。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家长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家长知道孩子眼中的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吗?恐怕有很多人不知道吧!我们不妨可以演练一下,让身高相近的两个成人一站一坐,站着的人冷冷俯视坐着的人,坐着的那个人会感到很舒服吗?答案是不会,不仅不舒服,而且还会会感到压抑,心情烦躁。可是请想想,当一个矮小的孩子站在高大的人群中时,他又会有什么感觉?从生理上来说,家长如果总是站着面对孩子,那么家长与孩子的距离,就不仅是身高上的几十厘米,生理上的距离会导致心理的距离,肯定不利于亲子交流。相反,如果家长和孩子交流的时候能蹲下来,孩子也许会用同样的尊重回报你的。
林敏有一对可爱的儿女,周末她带着儿女打算去逛公园时,四岁的儿子因为姐姐先坐进汽车而不高兴了。林敏在车门口蹲下,两只手握住儿子双手、脸对脸地、目光正视着孩子,诚恳地说: :宝贝,谁先坐进汽车并不重要,对吗?"儿子看着妈妈会意地点点头,钻进了汽车并挨着姐姐坐下了。
到了公园,弟弟和姐姐跑跑跳跳,到湖边去看戏水的鸭群时,不小心绊了一跤,眼泪在他的大眼睛里滚动着,马上要流出来了。这时,林敏又很自然地蹲下来,亲切地对儿子说: :你已经不是小宝宝了,是不是?你是个大男孩儿,绊一下漫关系的,对吗?"儿子一下子就收住了眼泪,自豪地玩去了。
周围的带着孩子来玩的妈妈看到林敏的孩子这么可爱、听话,纷纷走过来问道:
:你是怎么做到的?要是我们家的孩子,早就哭得不行了!你们家孩子真勇敢!"
:是啊,我女儿也是,真难养啊!一点话都听不进去!"
:哎,孩子还这么小,就这么难伺候,长大了可怎么办啊?"
林敏笑笑说: :我非常理解你们的难处,但是也许并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我们和孩子讲话的方式不对呢?我有一个秘诀,每次和孩子讲话的时候,我都会故意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交流,这是一个教育咨询师告诉我的,我在日常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这个方法屡试不爽。希望你们也能试试。"
上文中的林敏说的很对。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是和孩子交流的最好的方式。蹲下来,与孩子在同一个高度上谈话的时候,孩子感受到的是家长对自己的重视和尊重,如果再加上柔和的语言,孩子自然会很听话了。
父母蹲下来与孩子讲话,这促使孩子意识到自己同成年人是平等的、受到尊重的人,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尊的人格;父母蹲下来与孩子讲话也为孩子创造了乐于接受教育的良好心境,有助于孩子认真对待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听而不闻或产生逆反心理。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蹲下来看一看孩子们的世界
“蹲下来看看孩子的世界”,这是一位热心于传播蒙台梭利经典教法的外教rekha常说的一句话。让我感兴趣的是,在rekha这里,这句话并没有仅仅停留为一种抽象的观念,而是以活泼的方式被传达和践行了—这令我这个多年的幼教工作者也不禁耳目一新。
rekha是在他所说的“工作坊”里来实践他的观念的。工作坊的一个主题是关于教室的空间安排。rekha把一间课室作为现场,几张大白纸随意贴在墙壁上,每张纸上都有一个问题,诸如“都有谁在教室里?”“教室都有什么用途?”“你觉得一个好的教室是什么样子?”“如何才能把教室变成你期望的样子?”等等。然后请老师们把想法大胆地写在纸上,进行讨论。在一个小时的讨论中,rekha不断地让老师们想像,如果你是个4岁的孩子,你会怎么做?然后引导老师们蹲下来看看周围的环境,甚至要求他们像孩子一样在地上爬行。在爬行中,老师们像孩子一样感受着环境的新鲜刺激,同时也完全扔掉了所有无谓的装饰,更扔掉了成人本位的虚妄的教育观念。通过这样的实践,老师们深切体验到环境的创设不是为了应付官方的评估,只有经得起孩子视野检验的环境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教育环境。
工作坊的另一个主题是“幼儿操作材料的研究”。rekha先为老师们布置了一个有趣的功课,就是让他们到市面上去选购自己认为最有教育价值的玩教具,并把它带到工作坊,每人限额20元。工作坊开始的时候,老师们都把自己精心挑选的玩具带了回来,有直接到市场上买来的,也有老师们购置了廉价的原材料自己制作的,不管是哪种类型,都渗透着老师对孩子发展的理解。rekha先请老师们自由组合成两人一组,一人扮演教师,一人扮演孩子。教师在短时间里把玩具的基本玩法告诉对面的“孩子”,然后由“孩子”在集体面前演示和解说。在分享和演示的时候,扮演“孩子”的老师要告诉大家自己的年龄,然后按照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发展水平来操作教具。在操作中,教师完全沉入了角色,她会大声地告诉别人她的发现和困惑,并在尝试中探索着。在旁边观察的教师会冷静地指出设计者的问题,比如这个玩具超越了这个年龄的孩子的水平;那个玩具水平太低了,缺乏挑战性;有些玩具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来考虑,缺乏可操作性,孩子因无法完成而体验到挫折感,进而失去了兴趣;等等。在rekha与教师的互动中,在教师与教师的互动中,教师们改变了已经成为惯性的成人思维,开始以孩子的眼光看环境、看材料,反思自己的教育与教学,真正体验到了孩子独特的看世界的视角。
“蹲下来看看孩子的世界”本来只是一句口号,但经由rekha的践行,它带给我们的却是一种直接的、强烈的、有效的冲击。表面看起来,我们只变换了视线,而从深层来讲,它改变的却是整个的师生关系系统。“因理解而慈悲”,我想张爱玲的这句话也适合于我们的教育,教师们也会在对孩子的理解中慈悲起来,切实关注到孩子们在环境中的真实体验。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孩子生下来以后就能听到声音吗?
孩子生下来以后就能听到声音吗?不少家长都有这样的疑问,可以肯定地告诉你:能听见。其实早已有人证明孩子处在胎儿期时就能听到声音了,胎教不正是基于这个能力吗?。只是刚生下来的孩子还没有能力来告诉你他是否听到了声音。
那怎么知道孩子有了听觉?你可以在他的耳边摇几下摇铃,或拍几下手掌,孩子会通过他的各种动作来表示,告诉你他听到了声音。他可以稍稍皱一下眉,也可以惊吓一下,或者出现呼吸节律的变化,呼吸增快或屏一下气,也许还会突然哭起来,或者从哭声中突然停下等等。这也是早期检查孩子听力的一种简单的方法。刚生下来的孩子对母亲的声音特别敏感,也特别喜欢听母亲的声音,哭闹时,只要母亲轻轻地哄哄、抱抱就很快能使孩子安静下来,这归功于“胎教”了,因为胎儿在子宫内听惯了母亲的声音,熟悉母亲的声音。
听觉能使孩子接受到外界不同的声音,使感官得到丰富的刺激,尤其是对语言的发育尤为重要。孩子从小就能得到适当的听觉训练,是大有好处的。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