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月嫂知识

用动作来表达语言,注意观察孩子肢体语言的表达

2022-06-13 15:30:11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用动作来表达语言

这个年龄的小儿还不会说话,但已经开始会学习使用手势动作来表达语言了。用动作表示语言即具有了与人交往的欲望和表示,预示他以后学习语言能力良

1、用动作来表达语言

这个年龄的小儿还不会说话,但已经开始会学习使用手势动作来表达语言了。用动作表示语言即具有了与人交往的欲望和表示,预示他以后学习语言能力良好。家长平时要经常鼓励小儿做表示语言的动作,鼓励他与人交往。当有人离开时,成人说:“跟××(阿姨、叔叔等)说再见”。并拿起小儿的一只手挥一挥,多次重复后,小儿一听到说“再见”就会主动挥手。用此方法可让小儿理解其它话语,如:“给大家点个头”,或者学大人用拱手表示“谢谢”,让小儿学会与人“握手”,能主动伸出手来与人握一下。很多小儿到很大时还不会用动作来表达语言,主要是大人没有用手做示范,小儿的学习全靠大人做榜样,由小儿去模仿,小儿的模仿能力很强,学习几次后他就会用动作来表达语言了。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注意观察孩子肢体语言的表达

祖辈家长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肢体语言,进行适时的引导。发现这种倾向之后,及时与幼儿园老师进行沟通,注意老师的反馈意见。然后在家里面指教孩子怎样与小朋友相处,怎样自娱自乐,谨防“孤僻症”和“多动症”的发生。

早在婴儿时期,孩子的身体姿势就会向家长发出一些信号,比如告诉妈妈“我要拉便便”、“我肚子好饿”等,长大之后,尽管孩子已经懂得用语言表达更清楚的意思,但肢体语言同样会下意识表述出其内心最真实的情绪和想法。

在隔代教育中,祖辈往往忽视了孩子肢体语言上的表达,只注重满足宝宝物质上的需要而漠视了精神层面的诉求。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祖辈仔细观察孩子属于自己的“秘密语言”,往往会有惊人的发现。

齐奶奶家的儿子儿媳是双职工,只有周末才将小孙女方方接回家,平时孩子就是跟着奶奶一起生活。方方今年刚满3岁,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奶奶已经对她进行了一番提前训练,比如配合幼儿园作息时间,中午2:00开始午睡,睡醒后给一些点心吃;在营养搭配上尽量做到有荤有素,督促孩子不挑食,在既定时间内认真吃饭、喝汤。这些前期工作奶奶都完成得十分优秀,而方方也特别配合。

昨天是方方入园整整一个星期,晚上回家后,奶奶特别想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的生活、娱乐情况,但是方方却似乎无法用言语表达清楚她的意思。奶奶不禁有点儿着急,引导道:“方方,告诉奶奶,你今天在幼儿园里面都干了什么?”

“奶奶,我今天就是坐坐啊!”方方抬起头,说道。

奶奶很纳闷儿,问道:“坐坐是什么意思?你是不是跟小朋友一起游戏,叫‘坐坐’啊,方方?”

“不是,不是。”方方好像说不出来,连说带比画。

“这样吧,你给奶奶表演一下,好不好?你在幼儿园里做得最多的动作是什么?奶奶就明白了。”奶奶指着板凳,让孩子表达一下。

方方仔细想了想,突然间端坐在凳子上,一动不动。

“到底是什么啊?坐在那里干吗?”奶奶奇怪地问道。

“就是这样的。我今天做得最多的动作就是这个了。”方方忽然从板凳上站起来,在客厅与卧室间来回疯跑。

奶奶看到方方跑来跑去,说道:“你这孩子,干吗呢?刚才还跟我装老实,这么一会儿就成了小疯子啊。别跑了,看得我头都晕了。”

“我就跑,就跑,我愿意跑。”方方不理睬奶奶,又跑到阳台上去了。

其实,方方表达的这个肢体动作应该是向我们传递了两个信息:第一,也许是孩子不太合群,在幼儿园没有找到好朋友一起嬉戏,独自一人坐在旁边,找不到与小朋友相处的乐趣。第二,或者是幼儿园的教育和娱乐的手段相对单调,致使孩子没有什么感兴趣的事情,只得冷眼旁观。

在这种情况下,祖辈家长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肢体语言,进行适时的引导。发现这种不良倾向之后,及时与幼儿园老师进行沟通,注意老师的反馈意见。然后在家里面指教孩子怎样与小朋友相处,怎样自娱自乐,谨防“孤僻症”和“多动症”的发生。

对祖辈们说的话:孩子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丰富,还需要精神上的愉悦和幸福感,面对那些语言表达能力不算优秀的孩子,注重他们肢体语言的表达便是观察宝宝内心想法的最有效手段。祖辈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不要忽视孩子肢体语言的表达,因为这才是他们最真实的情感需求。

对父母们说的话:细心的家长往往会发现,孩子在得到大人的逗弄时,特别会报以开心的大笑,同时还仔细观察父母的表情,通常这个时候,父母都认为这是孩子快乐的表现。诚然,这种抚爱的确会让孩子内心得到满足。但从另一种角度来考虑,他们观察父母表情的这个细微动作,也是其内心期待得到家长肯定的体现。这是孩子在用肢体语言“鼓励,,家长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肯定。父母一定要了解这种状况,给孩子更多爱抚式的语言,如此的早期教育通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孩子需要什么:孩子的笑脸是世界上最好看的笑脸,他们开心的笑容,既是自身幸福与满足的表现,同时也蕴涵了希望得到大人肯定的期盼。孩子在家中偶尔的淘气捣蛋,其实是一种情感需要,以此来吸引家长的注意,以得到关心和照顾。当我们知道宝宝这种肢体语言所表达的意义时,应当及时给予他们此刻最需要的东西。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给聋儿的表达性语言的培养

  这实际上就是培养聋儿用词造句的技能,也就是语法能力的培养。治疗师要为他们建立言语模式,让聋儿学会说完整的话,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愿望。要注意言语实践和言语环境,为培养聋儿的表达性言语能力创造条件。

  (1)言语模式的建立:为了让聋儿系统地、规范地进行语言交往,治疗师应当掌握表达性言语训练的规律:①接受阶段:在这个阶段要使聋儿大量地接受词汇,并使聋儿理解词汇。②模仿阶段:聋儿在这一阶段开始试图模仿成人的语言。③提示阶段:聋儿已经有了一些应用的经验,但仍需要一些提示和帮助。④流畅阶段:这时聋儿已能自然、流畅地进行言语交流,不再需要提示和帮助。

  (2)表达性言语的建立:这个过程是逐步进展和深化的。治疗师应当准确地掌握言语语言评价,及时对聋儿的言语表达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①在聋儿的言语交往中看别人是否能理解聋儿言语所表达的内容:聋儿的言语谈吐是否清楚?所说的话能否被人听懂?②评价聋儿的言语成分:主要是聋儿在言语交往中能否确切地用词和完整的句子表达思想感情,有否逻辑性等。③评价聋儿的言语声调:是对聋儿的发声、语气、重音等进行评价。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动作语言对孩子的意义

在孩子口头语言尚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之前,在某一个阶段,他的动作语言(或称肢体语言)会迅速地发展起来。

7~8个月的孩子会做各种动作语言,比如欢迎、再见、谢谢、拜拜、虫虫飞等等。这是需要孩子生理、心理的成熟度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实现的。首先要有能实现这些动作的神经、骨骼、肌肉的发育水平,比如两只手能握在一起,手指会灵活地屈伸等。其次要孩子能 听懂大人的话并能将指令付诸实施。比如让孩子指灯,大人说:“灯呢?”宝宝会用手去指。前提是他听懂了“灯”这个声音代表什么,然后是他认识灯,之后才是有用手去指灯的能力。可见在这之前,必然要经过大人多次指灯、说“灯”的过程,这对孩子就是语言学习的过程。

有人把1岁内孩子的语言发展称为学说话的准备期。大致上将它分为:

(1)5个月以前的反射性发展阶段,即用哭来表达自己意愿的阶段。

(2)咿呀学语阶段,大致从四五个月至八九个月。此时孩子发音增多,吃饱、睡足、情绪好时常自动发音,比如bɑ,mɑ,dɑ等等。

(3)说话萌芽阶段,9~12个月的孩子开始模仿大人说话。这些话开始和周围的事物有了较密切的联系。比如我们前边说过的“灯呢?”,他必须听懂、认识了“灯”的含义,才有可能去指灯。

上边的几个阶段之所以称为“准备期”是因为这时的孩子还不能主动地说话,还不能充分地用语言去与人交往。但是,如果你认为孩子小不会交流而不去主动与他交流,就大错特错了。这种不交流的结果会导致孩子语言发育的迟缓。所以,我们在孩子半岁之后应该多和他说,多指东西给他看,多教他一些肢体语言,多带他和别人交流,这些都是促进孩子语言发展的有益行为。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6、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