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保姆知识

定海区托班幼儿社会性现状的调查研究,蒙氏教育之现状调查

2022-08-15 02:36:07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定海区托班幼儿社会性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目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突现,尊重人的主体性、发展人的社会性也逐渐成为时代的特征与要求

1、定海区托班幼儿社会性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目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突现,尊重人的主体性、发展人的社会性也逐渐成为时代的特征与要求。国家教委在新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要求“把培养幼儿社会情感和社会态度放在工作的首位”。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舟山发展的宏伟蓝图也跃然纸上,经济发展的同时,激烈的人才竞争,使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了“教育从娃娃做起的”的重要性,社会性发展也较以往越发凸现其在孩子成长中的不可取代的地位。

但是现在的孩子的社会性究竟发展得如何呢?带着这一问题我进行了调查研究,看看托班教育在活动设计、实施策略上还有哪些缺陷,并加以改进,以便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二、调查内容

从教育内容、教育时间、教育环境的创设这三个层面来看幼儿最后的有效发展。

三、调查方法

1、调查方法:以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为主的综合分析法。

2、调查对象:选取舟山市四所省示范幼儿园共8个托班32人以及二所个私托儿所4人共36人被试。

四、调查分析

表一:2004年对托儿社会性教育内容的创设

内容 人数(人)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自信心 8 22.2 22.2 22.2

人际交往 10 27.8 27.8 50

行为规则 11 30.6 30.6 80.6

民俗文化 3 8.3 8.3 88.9

几种方式综合 4 11.1 11.1 100

合计 36 100 100

由上表可以看到:在自信心、人际交往、行为规则、民俗文化、几种方式综合的方式中,有30.6%的老师倾向于对幼儿行为规则的培养,27.8%的教师认为人际交往是最适合的指导方式,只有8.3%的教师选择了对民俗文化的教育。从调查结果可见,幼儿园教师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的教育比较多,对民俗文化的重视不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表二:2004年对托儿社会性教育时间的投入

2004年投入的时间 人数(人) 百分比(%) 占总天数之比(%)

户外活动 无 0 0 25.3

10天 15 41.7

20天以上 21 58.3

集体活动 无 0 0 24.4

10天 17 47.2

20天以上 19 52.8

小组活动 无 0 0 21.3

10天 24 66.7

20天以上 12 33.3

区角活动 无 0 0 28.9

10天 7 19.4

20天以上 29 80.6

总的天数 2250天以上

随着上表的调查结果可见,0—3岁是幼儿情感品质、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而我们的36位教师在2004年所投入的教育时间为2250天以上,平均每一位教师在2004年投入的教育时间为62天以上。其中区角活动中教育占时最多,共占28.9%;占总数最少的是小组活动,仅占21.3%。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孩子的发展需要时间、空间,这样才有利于3岁前,特别是小年龄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社会性的发展,菜有利于孩子健康的成长,反之我们教师提供的时间的过少或者过多,都将阻碍幼儿的健康发展。

表三:2004年对托儿社会性教育环境的创设

人数(人)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区角环境 10 27.8 27.8 27.8

一米线 9 25 25 52.8

家园栏 6 16.6 16.6 69.4

软件环境(教师以身作则) 11 30.6 30.6 100

合计 36 100 100

由上表可以观察出,对0---3岁婴幼儿的环境创设中:有30.6%的教师认为教师本身应作为主要指导者;27.8%的教师认为由区角环境中的规则作为主要指导者;16.6%的教师认为由家长作为主要指导者;即“养乃天成”。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仍然有老师不知应从哪儿入手?又该如何入手?

四、结论与启示

(一) 优化教育内容——质量

情感对幼儿的行为态度起着强烈的影响作用。在调查中我发现情感教育占极其重要的位置。如《宝宝的乐园》、《快乐的一天》、《我的朋友》、《水果娃娃》等主题活动都能够激起幼儿对老师、同伴的爱心、关心和亲密情感。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恰当地运用搂抱抚摸的动作、亲切愉快地神态、温柔的话语等更能使幼儿感受到爱的温暖,从而产生认同教师要求的强烈愿望,接受规则就会非常得顺利,行为改变也相对明显。

(二) 进行有效教育——效率

三岁前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可塑性很大,通过小组教育中的情境设计,为幼儿提供模仿和时间的机会,获得愉快的体验,再进一步到日常生活中进行反复练习的方法,有明显效果。但要巩固良好的行为,保持教育的长期效果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讲卫生、懂礼貌、爱护同伴、爱惜玩具等行为要养成习惯,必须靠幼儿所信赖的保教人员一贯的督促、提醒、树立榜样和反复实践。如果教师有变动,幼儿的社会性行为就会出现反复和倒退。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行为的关怀非常细致,同伴们很少发生打闹、挣抢玩具的现象;进餐情绪、速度和整洁程度后明显进步。寒假后发现有些幼儿的行为出现了明显的倒退现象。造成倒退的主要原因是寒假中家长们不能坚持教育,开学后教师没有在巩固社会性行为方面下功夫,放松了教育。

(三) 美化教育环境——人文

近年来很多研究者对幼儿园以及幼儿所处的小系统环境对其社会性发展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他们的研究表明:幼儿园的物理环境和空间的使用状况对幼儿行为会有较大的影响。布氏理论中的小环境系统被定义为“小环境系统是一些活动、角色以及人际关系模式。”这里的环境必须是个体直接面对和接触的。小环境对托儿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对托儿来说,刚离开“家”这一狭小的空间就直接进入“幼儿园”这一大型的活动场所,很多孩子不能适应,他们还不会自己主动、自觉地选择、影响周围的环境,因此他们在幼儿园哭、闹、情绪不佳。

由于在婴儿期,孩子在幼儿园的时间相对长,与周围人(如教师、同伴等)的接触也最多、最密切,因此这也是对孩子最有直接影响的、影响大的一个小系统环境。我们教师只有立足于自身,时刻注重自身的品质、文化修养,才能作为教育环境中靓丽的一道人文景象!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知道纲要(试行)》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江苏教育出版社

2、《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指导》教师用书•托班,主编楼必生 孙浣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舟山市幼教论文集》二十八,舟山市幼儿教育研究会主编

4、《上海教育科研》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主办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蒙氏教育之现状调查

多年前,蒙特梭利风靡中国幼教界,随后又引发颇多争议

编者按蒙特梭利,如果作为一个普通的名词,它在中国已经拥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但是,当它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进入中国的幼儿教育,似乎就有了不同的命运。

曾经有一段时间,“蒙氏教育”成为幼儿园吸引家长的金字招牌,一套价格不菲的蒙氏教具成为幼儿园档次的象征。就这样,蒙氏教育以相当高调的方式,在中国众多经济发达的城市幼儿园落脚。

但是,就像许多舶来品一样,当最初的新鲜感退去,“蒙氏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争议:有专家提出,这种教育方法最初是针对特殊儿童(有智力障碍的儿童)设计的,不应该被用来教育正常儿童;也有专家认为,蒙氏教育对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关注不够,这是致命的缺陷。

从这几年的情形看,对于“蒙氏教育”的盲目推崇已经越来越少。而至今还在坚持采用“蒙氏教育”的一些幼儿园和家长,则更多的出于对其教育理念的认同,而不再是当初的好奇。

在目前杭城的幼儿园里,六一幼儿园是坚持采用蒙特梭利教育时间较长的一所幼儿园。最近,记者专门参加了幼儿园里的一次教学观摩活动,并聆听教师们对蒙氏教育的理解和争论。

网友“闲情偶寄”是一位5岁男孩的母亲,她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开始对蒙氏教育非常感兴趣。前段时间,她专门讨教专家,了解在蒙氏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能否适应小学的传统教学方法。

叶颖,两年前移居加拿大,然后又带着3岁的儿子转至美国,目前孩子入托在一所蒙氏幼儿园,她从自己的亲身感受出发,表达了她眼中的蒙氏教育。

相信随着时代的变迁,没有一种属于过去式的教育方法,可以称得上完美。因此,我们似乎也不必苛求或者忙于争论“蒙氏”的是与非。

关键是家长、教师对于教育的尊重和探索,他们通过自己的执着和努力,希望能为今天的孩子带来更有创造力的明天。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论人的社会性情绪特点

  人的情绪(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状况,并对人的社会行为起着积极的和消极的作用。

  随着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道德风尚的完善,加上各种完美的艺术享受,给予了人们愉快、满意、赞赏、喜悦等肯定的情绪和情感,而道德败坏、凶暴行为等,却会使人产生忿恨、恐怖、不快等否定的情绪和情感。所有这些肯定的或否定的情绪,又都会对人的社会行为和心身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

  人的社会性情绪主要有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

  1.理智感是人在进行智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它是与人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认识兴趣的满足,以及对真理的探索相联系的。

  理智感的表现形式涉及到多方面,如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有了新的发现,找到了更好的方法时会产生喜悦、愉快的情感反应;对在科学研究进程中的各种未知现象或出现的新东西产生怀疑感和惊讶感;对事物不能作出准确判断时会产生犹豫感以及对真理和事实的确信感等。

  热情,是一种具有巨大鼓舞力量的情感过程,是人的活动的强大动力,能激励人们去积极地从事智慧活动。理智感主要表现为对他们所从事的职业的深刻理解和极大热情。研究证明,社会及管理层的理解和关心会促使工作人员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并能激发其潜在的力量,更加努力地从事研究和工作,反之,则会使其分散精力,削弱智力,产生极为消极的情绪体验。

  2.道德感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情绪,是涉及个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行为准则和客观社会价值标准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

  道德感包含有许多具体内容,如对祖国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敌人的仇恨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义务的责任感,对社会、集体的集体主义感、荣誉感,以及友谊、仁爱、助人、救危扶弱等感觉。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掌握了社会道德标准,并由此而形成了自己的道德需要。当别人和自己的言行、意图和自己掌握的道德标准相符合时,就产生满意、愉快、赞扬等肯定情绪,反之,则产生不满、厌恶等否定的情绪。道德感是道德意识的具体表现,一个人对现实的观点、态度和道德品质,常常以情感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教师就总是善于从学生日常对别人和自己的行为举止所流露出来的情感去观察出他们的道德品质。

  道德感是一种比较持久而富有强大动力作用的情感,它直接影响到一个人信念的确立和理想的实现,并由此而使人产生自重感、自豪感和自尊心,防止因作出消极的举动而产生懊悔、屈辱等情绪。所以,道德感可以成为行为的最重要的动机,也是自我监督的手段。

  3.美感是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美的体验,是按照个人所掌握的美的标准,根据个人美的需要,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美感来自于珍贵的艺术创造,秀丽、壮观的自然景色和社会上的某些和谐的现象。客观事物中凡是存在符合于美的需要的一切东西,都能引起美的体验,同时使我们产生欣赏、歌颂、赞美的评价。美的事物和现象,使人百看不厌、百听不厌、百读不厌,促使人们追求它、占有它、创造它,甚至迷恋它,从而享有愉快的体验。

  美感虽然具有直觉性的特点,即物体的颜色、形状、线条以及声音方面的特点在美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事物的外部特点不能离开事物的内容而存在,作为美感产生的基础并不只限于事物的外部特点,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事物的内容。所以,一个人的真挚、诚实、纯朴和助人为乐、热情无私都会给人以亲切的美感,使之成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根基,进而有助于个体拥有愉快的心境。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墙饰与托班幼儿的互动研究

所谓墙饰,就是指离地一米以内的墙面布置。

在幼儿园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墙饰为孩子提供丰富而具有操作性、探究性地材料,让他们主动参与、体验和探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利用。”“墙饰”─作为幼儿园外部环境之一,它并不是一种摆设,,理应成为幼儿的创作工作室之一,应当为幼儿提供帮助,成为一个与社会接轨的游戏环境。这个环境要有足够的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应尽可能满足幼儿对自然的向往,尽可能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让他们有主人翁感。因此,我们在进行各种教育活动时,应重视对环境的利用,让环境说话,让墙饰为课程搭建平台,科学地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幼儿在健康的生活中愉快地,主动地发展。

托班的婴幼儿处在生命的最初阶段,是身体和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影响他们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由于两岁左右的孩子各方面发展具有明显的不成熟性,他们对成人有强烈的依恋,需要成人给予心理上的抚慰和关心。因此,为他们营造的生活环境应突出体现温馨和舒适、安全。

为了满足托班孩子生长发育的需要,促进他们的社会性、适应性的发展以及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考虑到托班孩子身材矮小,动作不协调,情绪多变化等特点,我们为他们提供的墙饰可用四个词来体现:美观、柔软、低矮、圆圆。

美观:主要指墙饰的布置:美观,和谐。墙饰中的图案造型、色彩形象等力求符合托班幼儿的审美观,所选的颜色以明亮的红、黄、绿、蓝为主,给托班幼儿以充分的美的体验和感受。

柔软:主要是指墙饰材料的软化处理。由于托班孩子的生活经验少,自控力差,在活动过程中容易出现碰撞,拌倒等现象,因此,墙饰上的材料主要以棉布、海绵、塑泡等软性材料为主。

低矮:主要是指墙饰的高度。墙饰的高度一般位于活动室的下层空间。下层空间主要是指墙面下部1/3处和地面。这些部位是幼儿视觉易于集中的部位,是孩子们参与,表现的主要场所。所以,墙饰的高度一般不超过(从地面算起)150公分,让幼儿一伸手、一抬头就能触摸到,领略到墙面上的图案,给幼儿以亲切感,安全感。

圆圆:主要是指墙饰上的物体形状以圆为主。托班孩子的动作不协调,如果墙饰上有方方、正正的角,会导致幼儿因动作失衡而致伤,从而使幼儿受到不必要的身体伤害。

墙饰的生成与发展是可以随着活动的开展而逐渐产生、发展和完善的。作为老师,应尝试和内化已知的策略,发展和创造新的策略,让幼儿在与墙饰的互动中得到发展。

一、让墙饰说话,在互动中体现安全。

托班孩子刚入园时,容易闹情绪,会大哭大闹,不肯离开自己的爸爸妈妈。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在9月初开设了主题为“树宝宝一家”的墙饰活动。我们用咖啡色的灯芯绒作为树妈妈的身体(树干和树枝),再把它“种”在离地50公分处,在树枝上贴上每个宝宝和爸爸妈妈的照片,作为它的树叶。这样,幼儿一进门就看见了可爱的树妈妈和树宝宝,看见了自己最亲近的人,他们就感到了特别的安全,心里特别高兴,情绪也就渐渐地稳定下来了。同时,我们的墙饰还根据孩子的需要而经常变化,如:允许孩子贴上自己喜欢的亲人的照片;允许孩子自己选定位置张贴照片;允许孩子贴上多张照片等等,从而实现幼儿与墙饰之间的互动,使他们在老师创设的墙饰中体验到一种安全感,成为建构自己知识的主角。

二、师生共创,在互动中鼓励幼儿积极参与。

以往的墙面设计可以说是教师包办的,即使有幼儿参与也仅限于将幼儿的作品拿来点缀一下,并没有真正放手给幼儿,特别是低龄幼儿,年纪越小,老师越容易“看不起”他们,觉得他们存在着客观上的局限:知识经验缺乏,各方面能力较弱,特别是动手能力方面:差、慢。其实,只要我们教师改变一下自己的角色:由原先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观察者、倾听者、提问者、合作者及决策者等多种身份,你就会发现托班孩子的动手能力并不逊色于别的孩子。如“春天真美好”的主题活动中,我多次带孩子去户外,观察春天的特征,和他们一起在草地上翻跟斗,摘小花,捉小虫,放风筝,做各种关于春天的游戏。有了这些具体的感性知识,我再引导幼儿共同制作“春姑娘来我家”这一主题墙饰。我们先共同回忆:春姑娘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它喜欢和哪些小动物交朋友?你喜欢春天吗?春天里的花草变得怎么样啦?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春姑娘最喜欢穿绿衣服,喜欢和花蝴蝶、毛毛虫交朋友,春天里许多小花都开了,柳树发芽了,我最喜欢春天了。”我见时机已到,就拿出许多绿颜色的皱纸,并提出要求:双手捏住纸的两端一拧,直至拧完整条皱纸。哈哈!一会儿,一条长长的绿色的柳条就做好了。这时,孩子们一边“提醒”我:戴老师,快把它贴到墙壁上去,让柳树和我们在一起,一边非常兴奋的争着伸出他们笨拙的小手认认真真地拧起柳条来。一会儿,许多条碧绿碧绿的柳条就呈现在我们面前,煞是好看。孩子们还创造性地做出了许多花蝴蝶、形状各异的小小草,并把它们粘在柳条的旁边。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来的经验和能力是我们在传统的教育策略下未曾发现过的,他们通过参与学习的过程,对春天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感受,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互动的方式,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性、自信心和主体性的发展。

三 、深化主题,在互动中引导幼儿渐进、发展。

真正互动的墙饰应具有发展性,就是说: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应不断深化,那么,幼儿的关键经验也会随之不断增加和深化。针对托班孩子涂鸦期的年龄特点,我们在墙饰上布置了一个“宝宝画廊”的栏目,用于鼓励幼儿大胆涂鸦。具体的做法是:我们在墙壁上贴上几张空白的卡纸,提供给幼儿油画棒、颜料、水彩笔、海绵球(棒)等作画材料和工具。当孩子们在纸上画出各种不同的图案,如ω、о、≈、─、┆等,我们就及时地鼓励他:“宝宝,你画的弯弯的线条多象妈妈的卷发啊!”“宝宝的泡泡画的真棒,我好喜欢。”宝宝在这样的语言鼓励下,会更主动的动手、动脑,从而在下一个主题活动中,就会有更丰富的作品呈现出来。如:主题活动“蓝蓝的海洋”,孩子们不仅画出了~、≈线,还添画了许多大o、小o,说是大鱼、小鱼的泡泡。在这样的墙面创设中,我们围绕着既定的主题,让孩子及时表达了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即使是粗浅的、简单的)。我们通过观察、倾听、询问,了解到了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使他们在原有经验基础上能不断的向更高的目标发展。

四、重视体验,在互动中传递教育信息。

主题区的墙面设置是用来配合班里的各种主题活动的,它有利于幼儿的情绪体验和交流。我们设立了几个专门的情感体验活动,按目标创设了几个同质情境,激发和强化幼儿的某一情绪体验。如庆:“三八”活动中,我们在墙壁上布置了一排有背景图的塑泡纸,在塑泡纸上贴上了许多张椭圆形的白纸,作为妈妈的脸。然后提供给幼儿油画棒,水彩笔等,让孩子在椭圆形纸上画上自己妈妈的五官。这样,一个个夸张而富有情趣的妈妈就在孩子的笔下产生了。虽然,这仅仅是一幅布局不太合理,形状不够规范,颜色不显鲜艳的儿童画,但里面却包含了我们孩子对妈妈的那份深深的爱恋之情。离园前,孩子们拉着妈妈的手共同欣赏自己和同伴的作品,母子俩抱在一起,其乐融融。通过这样的体验,不但增加了母子之间的感情,还教育了幼儿如何关心家人,热爱自己的家庭,更让幼儿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接受到了新的教育信息。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并没有创设一个教师上面讲,幼儿下面听的教学环境,也没有刻意强调妈妈的辛苦,而是通过一个自然的活动过程,让幼儿自然的抒发对妈妈的爱。在这种情绪体验下,教与学的鸿沟在师生共同作用的环境中消失了,孩子从老师所教中学,老师从孩子所学中教。

五、提供材料,在互动中鼓励幼儿积极探究。

材料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中介,尤其是科学领域的学习,更要借助于材料。作为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应既符合幼儿的兴趣、需求和原有水平,又要蕴含教育目标和内容。动手操作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其积累知识经验,丰富事物表象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墙饰布置和投放材料时,我们树立了为幼儿的活动需要服务的观念和意识,争取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如主题活动“好听的声音”,目的是培养托班幼儿的听觉能力。我在墙壁上贴了许多幼儿熟悉的、喜欢的小动物图片,让幼儿用好听的声音与小动物交谈、给小动物唱歌听,模仿各个小动物的叫声。还在墙壁上挂上了许多不同材料的、会发出不同声音的物体,如:小纸片、小勺子、小木片、小塑料片、小铁条等,让孩子有空敲几下,玩几次,探究一下声音的变化,知道在我们的生活周围,有许多会发出声音的东西,还鼓励孩子回家和爸爸妈妈找出家中“会讲话”的物品。孩子在不断操作、寻找中发现了许多问题,获取了新的生活经验。如,知道了“敲大碗和敲小碗发出的声音不一样”,“敲得重和敲得轻发出的声音不一样”,“爸爸敲和我敲的声音不一样”。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增强了对声音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还知道了不同材料不同使用的简单道理,并没有让材料异化为摆设性的“展品”。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5、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家政厨师招聘(厨房厨师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