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学数学的问题(幼儿园中班数学难题)
幼儿园中班数学难题
我家的也上中班,每周三次作业,就是隔一天做一次,每次都是一页纸,都是写简单的字、笔划、数字等,一般十几分钟能完成。。
中班数学不会怎么办
中班幼儿从最基本的1至10的认知开始的,怎样的让孩子们在数学思维能力上有所突破,幼儿园给各班配备了彩色的大算盘,老师将它挂在黑板上,教孩子们从1到10的认识以及加减法的能力,孩子们很聪明,慢慢的都掌握了这些数字,老师一天留一篇作业,孩子们也能按时的完成。
幼儿园数学难点
四年级数学的学习难度还是在解决问题这部分,也就是俗话说的运用题,这种题都是高分题,每道题8到10,这个类型的题必须得有个好的理解能力,也就是语文理解能力必须过关,只想自己理解了运用题的意思,才能把解决问题的题型做到,这是相辅相成的事!
幼儿园大班数学题难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我们从小学到大。很多爸妈特别重视,早早教孩子学数学,美其名曰打好基础。所以,就会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3岁的孩子爸妈就让学加减法。一旦孩子答对了1+1=2,爸妈立马引以为傲。
想给孩子做好数学启蒙是没错的,想让孩子从小爱上数学,首先要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
怎么培养?绘本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哦!例如《假如有一个苹果》绘本
这本绘本比较适合2-4岁的宝宝。至于故事哈,说到底都是一个苹果惹的祸。
有一个苹果,然后从苹果里钻出2条虫子,3只小鸟想吃虫子,4个猎人打死了鸟,5只小狗去叼鸟。就在这时,森林里出来了6只熊,7条小船停在岸边,猎人乘船要逃跑。可是8只乌龟撞上了小船,9条小鱼救了猎人,猎人扔出10个蜂窝。数不清的蜜蜂飞出了蜂窝。终于闹得一塌糊涂。
听起来好像一场大闹剧。而这场煞费苦心设计的闹剧,用来帮助孩子学数学简直妙哉。
一般来说,宝宝进入2岁以后,数字的概念开始渐渐萌芽了。
在宝宝理解数字的概念之后,需要加强的练习就是数数。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可以数数:在家的时候数数玩具,出门的时候数数汽车。
而《首先有一个苹果》这个绘本,给宝宝提供的就是一种更加形象,有趣,搞笑的数数形式。通过有趣的画面,非常形象地表达了1到10之间数字的概念。宝宝还可以通过故事认识10种不同的小动物。
1个苹果。
2条虫子。
3只小鸟。
……
读书的过程就是快快乐乐学习数数的过程。什么认数字的大卡片小卡片,全都可以省了。
幼儿园中班数学难题有哪些
(一)认识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和=加数+加数、被减数=减数+差
加数=和—加数、减数=被减数—差
(二)50以内数字练习,着重认识个位数和十位数、单数和双数。
(三)50以内数字加法、连加运算,着重学习“满十进一”进位加法。
(四)50以内数字减法、连减运算,着重学习“借1当10”退位减法。
(五)50以内数字加减混合运算,着重练习“+”“—”运算不要混淆。
(六)根据等式列竖式,着重学习列竖式时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写整齐。
(七)50以内数的组成,初步体验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
(八)50以内数字加减运算花样练习,如看图列算式、把得数相同的连线、小青蛙过河、猴子摘桃、小白兔运萝卜、判断对错等。
(九)比较大小及排序,着重学习等式与数、等式与等式比较大小,要先计算等式的得数再比较大小。
(十)学习文字题和应用题,着重学习认真读题目如何知道是用“加法运算”还是“减法运算”。如:“总共、一共、合起来”等问题是加法运算;“比较多少、轻重、卖出、还剩、吃掉”等问题是减法运算。
(十一)了解钟表认识整点和半点,了解小时与分钟、分钟与秒的换算。(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
(十二)几何形体、认识圆柱体、球体、正方体、长方体。
(十三)量的感知学习量的守恒,会按规律排序。
中班数学难点
1.幼儿园中班数学主要学习内容如下。
2.让孩子认识1-10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并学会用这些数字去表示物体的数量。
3.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感知和体验10以内自然数列中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
4.能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可以按照两种属性(大小、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
5.认识、比较物体的宽窄,并将物体按宽、窄排序;引导幼儿仿照ABB的规律给物体排序,并能发现规律知道接下去该排什么,中间漏掉了什么。
幼儿园中班数学重难点
推荐游戏化教学。对于幼儿园是最基本的1到10数字的学习。比如:通过鲜艳的颜色吸引小朋友的兴趣,学习一个数字的同时对其他数字进行熟悉。
第二关就将难度提高,数数(6个草莓)、幼儿园的小朋友还可以巩固各类型的水果。
游戏化学习是学习的另外一种好的方法,可以尝试。
幼儿园的数学难题
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在考试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无从下手的题目,当考试的时候遇到无从下手的题目时该如何去应对呢?
在数学考试中,一般会涉及三种类型的题目: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每种类型的题目基本上都是按照由容易再到简单的顺利来设计和安排的,一般来说,每个类型最前面的几题都属于基础题,最后一两道属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在遇到无从下手的题目时可以首先根据题目所在的位置对题目的难易程度做一个初步预判,再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决定如何处理这个题目,是继续思考呢?还是暂时先放下。
对于目标是110分以上甚至是满分的学生,每一道题目都不应该放弃,遇到无从下手的题目时需要认真去思考和分析,对于目标只是及格的学生,在做题的时候更要做好安排和规划,哪些题目时必须要完成的,哪些题目是可以暂时放下的,
为了在考试时取得不错的成绩,在平时的学习中就需要下功夫去学习,尽量将自己的知识漏洞、薄弱环节和思维误区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发掘出来并解决,不要等到的考试的时候才发现自己遇到很多的问题。那就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要扎实基础,然后去做一些练习题,在做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提升,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数学题目的关键在于运用相关的知识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运用题目已知条件,如果准确、快速和高效运用已知条件是我们解题的关键,不同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差距就在于分析和运用已知条件的能力,有的同学在读题后,能很快从题目的已知条件中找到关键条件和突破口,然后不断去深挖已知条件背后隐藏的信息,最终将问题快速解答,而有的同学在读题后一脸茫然,不知道题目的条件该如何去理解和运用。
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差距呢?一是基础知识,二是思维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练习,扎实基础,提升思维,在考试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所掌握的思维和方法去解题,当然了在考试的时候肯定会遇到一些之前没有见过的新题目,面对这些题目的时候很多同学就感到举手无措了,该如何来面对这些题目呢?
首先需要将题目读懂,也就是要找准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连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都么有找准,谈何准确地解答问题呢?第二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如何来分析和运用题目的已知条件,一步步地向解决问题靠拢呢?也就是如何分析和运用已知条件的能力,这是解题的关键,也是比较难的,很多同学数学能力差就差在不会去分析和运用题目的已知条件。
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我一般要求学生在读完题目后首先去标出题目的已知条件,然后先单个去思考,通过这个已知条件能得到什么信息,再看看哪些条件可以组合,通过这些组合条件又能得到什么结论。对题目已知条件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需要在下平时多去总结和思考,看到什么条件想到什么样的结论,让条件和结论之间形成一种条件反射,还需要做到自由变通和灵活运用。在解决一般的问题时可以从题目的条件出发,一步步去分析和思考,最终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也就是常说的由因索果。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题目有时需要从题目的问题去入手,去思考要得到这个结果需要满足是什么,然后倒着去分析,也就是由果寻因。
在初中数学的解题中,还会运用到一些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常用的有数形结合、方程思路、分类讨论、整体思路、尝试与猜测等等,在平时的学习中需要去思考这些思路和方法的的特征,多去总结和练习,争取能做到灵活运用和变通。
综合性的题目的解答也许有很多的步骤和环节,我们需要做的是将题目拆分成一个个小问题,将一个个小问题解决了,最终也能将大的问题解决了。在数学学习中发散思维很关键,一个条件也许有多个解释和运用方法,在平时的学习中需要多去总结和思考,早做题的时候,看到相关的条件时需要先在脑海中将相关的知识点和方法快速回忆出来,然后结合题目的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