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引导儿童树立自我意识,父母须知1岁宝宝的自我意识发展
1、父母如何引导儿童树立自我意识
儿童六个月之后能自己玩耍时,会大吵大闹,此时家长会立即抱起来给他玩具。这样一来,虽然儿童停止了大吵大闹,但家长过多的关照使儿童没
1、父母如何引导儿童树立自我意识
儿童六个月之后能自己玩耍时,会大吵大闹,此时家长会立即抱起来给他玩具。这样一来,虽然儿童停止了大吵大闹,但家长过多的关照使儿童没有机会去发展自己的兴趣,他没有必要主动同人打招呼,因为大人总是先同他说话。儿童本来有引人注意的自我意识感,由于过分溺爱使他在成长过程中认为自己是一切的中心,不管他表现如何,家人都会主动地喜欢他。他不知道如何才能具有自己的情趣爱好,因为总有人陪着他玩;也不知道怎样才变得开朗大方,对人友善,招人喜欢,使别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自我意识还包括正确估量自己和正确估量别人。两三岁的儿童和谁都敢比试,四五岁时就会看看对方,如果对方比自己强大就要躲过去不作正面比试,省得自己吃亏,这是正确的自我表现意识。不过能正确估计自己和对方有时并不以年龄为绝对因素,因为有的人直到成年也不能正确地估量自己。
此外,能从语言、神态、姿势等方面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也容易从别人的神态中谅解别人。会正确表达自己的志愿、想法、感情和爱好,争取大人的支持和帮助,而不用啼哭或发脾气这些让人难以理解的方式表达。
感情表达延迟的儿童不善于从别人的语言之外,如姿势和表情去理会别人的表示,自己也不善于用表情去表示意见,发展下去成为感情表达有障碍的人。所以从小得到爱抚和受到父母深情的照料是培养自我意识的重要环节。使儿童能够很好地理解他人的意思,同时善于直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也不会得罪别人。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父母须知1岁宝宝的自我意识发展
1岁以后的宝宝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开始对自己有所认识。性格上的个性开始逐渐表现出来,很容易进行区分,如爱磨人的宝宝、淘气的宝宝、安静的宝宝、神经质的宝宝等。1岁后,宝宝可以将自己的感情和意识更强烈地表达出来,会对对方的行为或话语作出较为明确的反应,比如被他人称赞时会笑,被他人责备时会哭。这个时期,父母应该着重关注宝宝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宝宝的依恋情结采取适当的措施。
宝宝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很复杂,它是人类所特有的意识,是人对自身的认识以及对自身和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人不是天生就有自我意识的,是在后天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中,有许多社会因素在起作用,父母要教会宝宝在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中,逐渐完善自己的个性。
自我意识的发展
宝宝早期没有所谓的自我意识,在宝宝的头脑中没有“自己”这个概念,他无法认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所以宝宝总会吮手指,啃自己的脚丫,抱着自己的脚自娱自乐。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宝宝就会慢慢知道手和脚都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1岁以后的宝宝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知道了属于自己的名字,而且会用自己的名字来称呼自己,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身体和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比如“宝宝的手”、“宝宝的嘴巴”等等,还对自己身体的感觉有意识,比如会说“宝宝饿”、“宝宝痛”等,这表明宝宝已经会把自己作为一个整体和别人区分开。
宝宝在学会走路以后,能逐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认识到自己的动作行为,比如宝宝用脚能把皮球踢走,用手能把玩具捏响,这都是幼儿初级自我意识的表现。
大约在2岁以后,宝宝在说出“你”、“我”这样的代词后,自我意识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时的宝宝已真正地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而不是作为一个客体来认识。3岁以后,宝宝的自我意识继续发展,开始出现自我评价的能力,会对自己的行为给予好或者坏的评价。(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人的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学前期开始的。在学前儿童个性形成中,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
学前初期儿童对自己或别人的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对成人的评价,有一种不加考虑的轻信态度。例如,他们评价自己是(我不是)好孩子,是因为“老师说我是(或不是)好孩子”。到学前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渐对成人的评价持有批判的态度。如果成人对儿童的评价不客观、正确,儿童往往会提出疑问,申辩,甚至表示反感。
二、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学前初期儿童一般只能评价一些外部的行为表现,还不能评价内心状态和道德品质等。如他“为什么说你自己是好孩子?”4岁儿童回答“我不打架”或“我不抢玩具”,而6岁的儿童则可以说到一些比较抽象、内在的品质特点,如“我听话,遵守纪律”或“我谦让,对小朋友友好。”
三、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学前初期儿童对自己的评价是比较简单、笼统的,往往只根据某一、二个方面或局部进行自我评价,例如,“我会唱歌”,“我会画画”。学前晚期儿童的评价就比较细致、比较全面些。如,他会说“我会唱歌,也会跳舞,可是就是画画不好”。
在整个学前期,甚至学前晚期,儿童对自己评价的能力还是较差的,成人的态度对儿童的评自我评价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成人对儿童的评价必须适当、客观、公正,任何过高、过低或其它不恰当的评价都是有害的。例如,如果成人对儿童说:“你永远也学不会”,“你总是不会安静”,“你老是爱打人”等等,儿童就会认为自己真的是毫无希望的人,变得没有信心。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父母如何帮助宝宝培养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清楚地了解自己,有效地处理自己的欲望和恐惧,并有意义地运用这些信息去调适自己生活的能力。
从我出生以后就听见有人在说“妈妈”、“苗苗”和“饼干”,我一直在想:这些都是什么?“妈妈”和“苗苗”是什么关系?是“苗苗吃饼干”还是“饼干吃苗苗”?我是“苗苗”还是“苗苗”是我?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努力思考,这些奇怪的问题终于有一天被我搞清楚了:苗苗是妈妈的宝宝,苗苗是我,饼干是我的,我能吃掉饼干(我比饼干本领大)。
专家点评
心理学家通过一个由单面镜和双面镜组成的实验装置,向宝宝提供3种形象:宝宝本人的形象、妈妈的形象和另一个宝宝的形象。这3种形象有时同时呈现,有时交替呈现,观察宝宝的不同反应,发现宝宝的自我认知有4个阶段:
1.妈妈阶段
4个月左右的宝宝对妈妈的形象最感兴趣,他对之观看、微笑并咿咿呀呀的,但对自己的形象并不感兴趣。这是因为妈妈总是面对着他说话、抚摸、做事,所以他先认识妈妈,却不认识妈妈说话、抚摸和做事的对象——宝宝自己。
2.同伴阶段
4~6个月的宝宝有进步了,但他对自己的形象和另一个宝宝的形象同样感兴趣,不能从两个宝宝中区分出自己。
3.伴随行动阶段
7~12个月的宝宝开始发现两个的宝宝不同,他发现镜子中的一个宝宝会动嘴,他也跟着动嘴,但他不明白是自己先动嘴,镜子中的宝宝才跟着动嘴,说明他还意识不到自己是动作的发出者,却误以为是镜子中宝宝的跟随者。可见,宝宝发现了自己跟别人不同,但还意识不到自己的主动性。
4.主体我阶段
12个月以后的宝宝会毫不含糊地区分出自己和另一个宝宝,宝宝的主体我初步诞生。当宝宝19~24个月的时候,他先学会说“我的”,再学会说“我”,这表明他出现了稳定的主体我意识(即自我意识),他不但明白自己的姓名、性别、身体、家庭等基本的自我信息,还将产生自尊、自信、自立、自省、自律、自主等高级内省智能。
父母应该怎么做
自我意识是让宝宝明白自己与外界世界的关系,知道自己是谁,有什么特点,别人有什么特点,自己跟别人相处的时候会遇到什么情况该怎么办,等等。怎样认识和管理这个以“我”为中心的新世界,既依赖宝宝先天的生长时间表,又需要家长适时的主动引导。
1.从物品中分离出“我”
最初宝宝啃自己脚丫像啃奶瓶一样.的时候,说明他把自己当成了奶瓶一样的物品,所以把自己从客观世界中分离出来,是宝宝内省智能发育的第一步,这需要为宝宝提供可以把握和操纵的物品或玩具。例如,握在手里的小棍棒,可以摇动的拨浪鼓,动脚踢走的小皮球,用嘴吹出的肥皂泡,等等,这些游戏不但给宝宝带来欢乐,而且让他体验到自己不但与物品不同,还能使物品产生变化,他从中产生自我存在的价值和力量。
2.从镜子、相片和录像中反观“我”
镜子、相片和录像是心理学家研究宝宝内省智能发展水平常用的实验材料,也可以被妈妈用于开发宝宝的内省智能。照镜子特别适合12个月以内的宝宝,宝宝开始会把镜子中的自己当成别人,渐渐地就会明白自己就是镜子中的宝宝,这期间,妈妈和宝宝一起在镜子面前做一些动作,让宝宝观察镜中人与镜前人的关系。
妈妈还要注意把宝宝日常的生活情形拍成照片或者录像,与宝宝一起观看,让他说说这里面都有谁,哪个是宝宝?大家都在做什么,宝宝在做什么?然后问宝宝能不能模仿里面某个人的动作或者表情?还可以与2岁以后的宝宝讨论他小时候是什么样的,与现在有什么不同?这些做法都能促进宝宝更加清晰的自我意识,提升内省智能水平。
3.从成人的评价中确立“我”
宝宝的依赖性比较强,最初他不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妈妈说他什么样,他就认为是什么样。所以,在人生头3年,妈妈要给予宝宝积极的评价,经常鼓励和表扬,让宝宝有一个积极明亮的自我形象底色。同时,家庭气氛和睦、家庭成员和谐对宝宝的自信和自爱非常关键,如果宝宝处在争吵、冷漠或者忽略的生活环境,他的内省智能发育将受到不良影响。
4.从自己的行为中认识“我”
2岁以后宝宝进入第一心理反抗期,变得不是那么听话,经常反抗大人的保护和要求,并希望大人立即满足自己的要求,否则就哭闹不愿意。这一时期,妈妈要满足和支持宝宝的合理要求,对不合理的要求,妈妈要耐心讲道理,必要的时候应该拒绝宝宝的要求,宝宝从妈妈一分为二的态度中明白了“我”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哪些事情,这是宝宝形成理性的内省智能非常重要的教育态度。
5.在小朋友中区分出“我”
宝宝要知道“我”是谁,他需要参照物做比较,同龄伙伴是宝宝认识“我”的重要参照。所以,妈妈要带宝宝多与同龄伙伴游戏,不管他们和谐相处还是出现冲突,都是宝宝学习观察和琢磨别人的机会,如果妈妈主动引导他比较同伴与自己有什么不一样,他的自我意识就更加清晰了。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5、宝宝有了自我意识,该怎么引导?
当宝宝到了3~5岁的时候,就会产生自我意识,这个时候宝宝就会将自己与他人的物品进行区分,有了:我自己的东西"这种意识,会对于自己的东西产生保护欲望,闹出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来。
1.为什么宝宝将所有东西都看做是自己的
当宝宝有了自我意识后,他们会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这是自我意识的重要表现。因此,有时他们会表现出一些任性的行为,执意的表明事物的归属权,并且不允许其他人来碰,然而,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表现,宝宝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满足自我的意识,他们渴望并且需要一些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来表现自我意识,使自我意识得到满足。
同时,宝宝会认为一样东西需要他的保护,因为不想让其他人伤害它而将其藏了起来。不过,家长并不需要对这种情况而担心,因为宝宝对一个物品的占有是一段时间的,并不是长久的,当宝宝有了一个替代品后,宝宝就会转向另一个物品进行保护。当然也有可能一段时间后,宝宝重又将这件东西放于保护范围内。
2.父母如何应对宝宝的自我意识
首先,父母应该告诉宝宝这些东西是你的,你不用担心,没人会来抢你的东西,让宝宝先安下心来。同时,一些重要的不可以被宝宝支配的东西我们应该收起来,将一些玩具之类的交由宝宝分配,满足宝宝的占有欲。
其次,教会宝宝分享这些东西,告诉他们和别人分享并不是说你会失去它,如果大家都能学会分享,那么你现在拥有的就会比原来的更多。同时你在和宝宝交流时,一定要用一种商量与友好的语气,这样才能让宝宝感到平等,觉得你不是来抢他东西的人。
最后,教会宝宝去珍惜自己的东西,告诉宝宝,你可以拥有自己的东西,但你一定要珍惜它,如果一样东西坏了,而且是在你刻意弄坏的情况下,那么你将不会得到一个新的替代品。爱护它,学会对自己的东西进行管理,培养宝宝养成珍惜物品的意识。
宝宝在这个时期,是懵懂的,只是一味地认为这件东西是属于我的,因此需要家长去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要觉得宝宝是在任性,他们只是在表现自己的想法。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