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月嫂知识

婴儿也有同情心,发展孩子同情心的三个关键

2022-07-23 17:00:11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婴儿也有同情心

大人有好的情绪,孩子有吗?孩子的心理是怎么样的呢?我们该怎么了解孩子的情绪呢?很多家长觉得孩子会有“同情别的小朋友”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儿呢?有些

1、婴儿也有同情心

大人有好的情绪,孩子有吗?孩子的心理是怎么样的呢?我们该怎么了解孩子的情绪呢?很多家长觉得孩子会有“同情别的小朋友”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有些细心地妈妈会发现,自己的宝宝和很好的宝宝在一起的时候,如果另一个宝宝不高兴,也会影响自己宝宝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宝宝为什么会这样?专家告诉我们:婴儿也有同情心,你相信吗?下面咱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美国一个心理学家,物色了两组8个月的婴儿,其中一组婴儿的母亲被告知:只要婴儿发出咕咕声或牙牙自语就立刻做出回应,用满面笑容和爱抚轻拍给予鼓励。另一组母亲也需要对她们的孩子微笑,却是随心所欲的,与婴儿发出的声响毫无关系。

婴儿的同情心

研究表明:婴儿最早表露的情感之一,是一向被赞许的同情心。

关心别人的心理,可能同婴儿的大脑有密切的关系。

将一个婴儿放到另一个哭闹的婴儿身旁,很可能两个人都号啕大哭起来。这是否意味着婴儿关心同伴,抑或仅仅是为喧嚷声所打搅?

意大利的一项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个问题。

研究人员为婴儿播放其他婴儿啼哭的录音,像预料的那样,诱发了婴儿好一阵痛哭流涕。但是,一旦播放婴儿自己哭泣的录音,这些婴儿却很少哭泣。

这种同情心在某种程度上源自另一种婴儿的早期技能——分辨他人脸部表情的能力。

了解孩子的情绪心理,可以帮助你更加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从未能够和孩子更加的亲近,所以爸爸妈妈们一定要积极地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更健康快乐的成长。

2、发展孩子同情心的三个关键

  同情心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家长应该从小就使孩子富有同情心。富有同情心的孩子往往心地善良、性情温和、惹人喜爱、朋友很多,而缺乏同情心的人往往性情怪异、易走极端、不易与人亲近,从而人际关系往往不好。

  孩子的同情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所与生俱来的只是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拥有同情心的能力。对于孩子同情心的发展,父母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父母帮助孩子发展同情心的关键点。

  对孩子的某些行为表露出同情

  当孩子被别人很善意或者是同情的对待,他们就也会试着去对别人善解人意或是给予同情。而身边的人给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就为他们发展同情心奠定好的基础。当孩子做错事时,你表现出的不是怒火,也不是大叫着说::你怎么能这样做?或者你是怎么想的?"而是包容与教导。比如,你的孩子把橙汁倒出来了,你需要做的不是责怪孩子,而是应该对孩子说::没事,下次注意点,我来帮你清理干净"。

  表达出孩子的感情或是感受是展示同情心的另一种方式。如果你的孩子愤怒的把他的数学书扔在地上,这时你就可以说:我可以看得出你很沮丧,当我做一些事情面对困难时,我也感到沮丧。"这样会使孩子觉得大人是为自己着想,他自己就也会学着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展现出真正的换位思考

  当展示出你的同情心时,必须是发自肺腑的、真实的。如果是假的,孩子很快就能察觉并且看的出是假的同情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或是看待事情,这能让你亲身感受经历你的孩子所经历的。

  假如说你问你的孩子:你想吃什么早餐?麦片、煎饼还是烤面包"。孩子选择的是麦片,但当你把麦片放在他面前时,他却说::他改变主意了,他想吃的是煎饼。"这时你可能就会说::刚刚是你自己说的吃麦片,给我吃。"

  其实面对孩子这种情况,你不是埋怨孩子,而是尽可能的表现出理解和宽容。你可以这样多孩子说::宝贝,你刚刚选择了麦片,现在妈妈帮你准备了麦片,明天给你做煎饼吃吧。"这样做会使孩子觉得是自己选择失误,然后乖乖的吃麦片。

  用别人的事迹去教育孩子

  帮助孩子用不同的视觉去看待这个世界时也能帮孩子发展同情心。当孩子能过对别人表达出他的同情和善意时,他们几乎就不会去欺负或是用恶意的眼睛去对待别人、去看待这个世界。给孩子讲乐于助人的故事,或是讲别人值得孩子学习的一些做法,让孩子真实的感受到给与别人同情和包容不仅使别人快乐,也能使自己开心。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如何培养宝宝的同情心?

曾有一位心理学教授在幼儿园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老师在教室里擦窗,假装没站稳,从窗台上摔了下来。当时,很多孩子哈哈大笑,只有一个小朋友去扶老师。

类似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生活中并不少见,似乎同情心正在远离我们的孩子……我们能为此做些什么呢?不妨从以下的点滴行动开始。

行动1:温柔地对孩子说话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父母说话的语调与口气将直接影响孩子的语态。如果我们温柔地对孩子说话,在言语时表达出温和与友善,那么孩子就会模仿,并以同样友善的方式对待其他人。

行动2:坚定的指出孩子的粗鲁动作

同情心的前提,是对他人尊重。如果孩子对我们吐口水或者做出粗鲁的动作,而我们只以笑来掩盖自己的尴尬,那这无疑是对孩子行为的一种默认。所以,这时,我们不妨用温和而又坚定的语气告诉孩子,他所做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比如,将脚高高地放在桌子上或者扯拉他人的头发等等。

行动3:学会对孩子说“对不起”

每个父母都会有做错事的时候,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诚恳地向孩子道歉。这样孩子自身的内省力以及对他人的感受力和同理心就会大大增强。

行动4:通过故事引导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

3~7岁的孩子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开始能够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一个6岁的孩子,已经能够使用自己所掌握的词汇来描述情感与情绪。所以,当给孩子讲生动的童话故事时,我们不妨和他多交流一些情感方面的内容。例如《白雪公主》中的皇后为什么会嫉妒白雪公主等等,通过这样的提问和引导,孩子便学会思考,并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

行动5:让孩子做小动物的“爱心大使”

孩子天生就和小动物有一种亲密感,所以,我们不妨在家建立一个动物饲养角,饲养一些容易存活的小动物,比如小乌龟、金鱼、泥鳅、蚕宝宝等等。让孩子天天给小动物喂食,并做好观察日记。一旦小动物有异常现象,孩子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网上查资料、自己查书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孩子的爱心、同情心和责任感。

行动6:鼓励孩子去帮助他人

社会中总有一些弱势群体,值得我们去关心、去帮助。这时,我们不妨引导孩子一起去关注媒体的报道,了解他们的艰苦生活,让孩子慢慢的知道贫困地区的小朋友缺衣少食没有学上的情况。与此同时,我们可以鼓励孩子捐出自己的玩具和衣物,为他们送上祝福的话语。让他在送出爱的同时,也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阻碍同情心发展的4个因素

1、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

过于严厉

有些家庭教育方式比较严厉,常常动不动就对孩子大声呵斥,并要求孩子的一言一行必须听大人的。这种严厉、惩罚性的抚养方式会阻碍孩子早期同情心的萌芽。另外,经常被体罚的孩子也会很少对同伴的“不幸”表现出关心。

溺爱

有些家庭则对孩子比较溺爱,样样都围着孩子转,久而久之,造成孩子自私、娇蛮的个性,不会从别人角度思考问题。

2、家长对孩子的同情心发展漠不关心

有些家长比较关注孩子的智力培养,而忽视良好个性的培养。在和孩子进行亲子交流时,父母缺乏有效的交流技巧和方式。久而久之,孩子就对人交往变得冷淡、漠然。

3、孩子的心理需求未被关注和满足

有些家长较少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如果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关注和满足,那么,他的个性就会压抑,或通过一些行为,比如虐待小动物来寻求一种心理释放,同情心也无从谈起。

4、成人不良的榜样作用

有的父母看到别的孩子哭、需要帮助时无动于衷,这其实是在行为上告诉自己的孩子:别人的事情不要管,当然孩子就会学着漠然。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如何激发和引导幼儿的同情心

  不仅仅是保护,孩子的同情心是需要我们去激发和引导的。不要轻易给孩子扣上:没有同情心"的帽子。孩子的年龄小,理解和思维能力都受到年龄的限制。有的孩子可能不能了解,当别人受到伤害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即使是一名乞讨者,也需要我们付出最起码的尊重。当我们带着孩子走在街上的时候,与其教他们防止骗子,还不如教他们同情老人口因为孩子的判断能力还不强,面对妈妈这样的解释,沉淀在孩子心里的,可能就变成了:乞讨的人都是骗子,不必同情"。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要家长是一个富于同情心的人,孩子就不会冷漠。比如我们过年过节的时候可以带上孩子一起去敬老院,福利院看望无家可归的老人和孤儿;让孩子知道这个社会上有许多人是需要我们付出关心和爱的。另外,童话故事也是非常好的途径,家长可以常常给孩子讲一些童话故事,通过故事,可以帮助孩子换位思考,体会别人的心境,从而激发孩子的同情心。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5、孩子的同情心重要吗?

——关键期早教系列之三(原载《妈妈宝宝》2009年第4期,作者:歪歪兔早教)

宝宝说

我喜欢撕扯家里养的花啊草啊,总是把漂亮的植物撕得乱七八糟。我还喜欢我们家的小猫,我总是把它的毛拽得一撮一撮掉下来,拽得小猫直叫唤。跟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我也喜欢拿手打他们,拿嘴咬他们。妈妈说

我家宝宝就是喜欢动手。他似乎天生有一种攻击欲望。有时候他打了爸爸的左脸,爸爸还把右脸也伸过来让他打。我想,孩子还小,让他自由放纵一下也没什么吧。这样等他上了幼儿园,也不至于被人欺负。专家说

孩子在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有个阶段常常会咬人、打人,这时候他是在发展他的口、齿和手的功能。但这个时候如果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孩子就可能朝着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变得缺乏同情心,养成自私、冷漠的性格。这不是正向的培养方向,也会使人在社会中处于孤立状态,难以融洽与他人的关系,不利于其发展。

因此,当孩子有上述行为时,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纵容鼓励,而要告诉他,打人,别人会疼的,“如果小朋友打你,你会不会疼?”要告诉孩子,小动物、植物也是有生命的,“你把它撕烂了,它会哭的”。用这样的方法一点一点培养出孩子的同情心,培养他的安慰行为能力,从而使他学会在别人碰到问题的时候,去安慰他、帮助他。

从同一个起点,迈向不同的方向,带给孩子的,也是不同的未来。

什么是安慰行为?

安慰行为指我们觉察到他人的消极情绪状态,如烦恼、哭泣等,并试图通过语言或行动帮助他人消除消极情绪状态,变得高兴起来的行为。

安慰行为是关心他人的一种表现。其产生基于儿童对他人的情绪具有理解能力,同时要有关心他人的意识,也就是同情心。

安慰与助人、分享、合作行为,是人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方面。

安慰行为对宝宝的未来有什么意义?

安慰行为对宝宝顺利融入社会、协调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安慰行为能力发展好的孩子,富有同情心,能避免形成自私、任性、冷漠等不良个性,成年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只重视孩子智力的发展、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其亲社会行为的教育与引导,则会导致孩子的不良个性,不利于其身心健康。

1—1.5岁是儿童安慰行为能力发展的第一个关键期。因此,父母要在这个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安慰行为能力。

怎样培养宝宝的安慰行为能力?

在游戏中培养。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游戏是培养儿童高级情感的最好途径。如:在“学做事”的游戏中,由孩子扮演爸爸、妈妈、宝宝等各种角色,享受做大人的“特权”,扮爸爸妈妈的,要做大人应干的事,打扫卫生、做饭、上班……而扮演宝宝的把平时的拖拖拉拉、撒娇也认认真真地表现出来。“爸爸”、“妈妈”觉得“宝宝”真难管。这种转换角色的游戏,让孩子很容易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理解、体谅自己的爸爸妈妈,爱父母的感情也会由此加深。

在榜样模仿中培养。同情心不是靠强行灌输而在一夜之间培养出来的,需要的是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是从外在到内心,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长要重视自身的情感修养,以良好的行为去激发孩子的美好情感。另外,还要善于从周围人中找到具体的榜样,或在专门的儿童早教图书、电视中,为宝宝寻找富有同情心的榜样,创造时机让宝宝去学习、去模仿,培养他的同情心。

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机培养。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随机对宝宝进行同情心的教育,从而把一时的、个别的、短暂的同情行为转化为内在的、自觉化的品质。例如在游乐场玩的时候,一个小朋友跌倒了,要及时鼓励自己的孩子去拍拍他、拉拉他。当他看到小朋友在他的安慰下不哭了,就会获得内心的成就感,进而促使他强化这种安慰行为。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6、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