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月嫂知识

幼儿入园焦虑怎么办 七招有效应对,爱心、耐心是淡化幼儿入园焦虑的法宝

2022-04-14 11:27:10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幼儿入园焦虑怎么办 七招有效应对

幼儿园是幼儿在人生道路上重要的第一步,是幼儿的第一个“社交”平台。幼儿初离开家庭都会焦虑不安,就会导致"分离焦虑"现象的

1、幼儿入园焦虑怎么办 七招有效应对

幼儿园是幼儿在人生道路上重要的第一步,是幼儿的第一个“社交”平台。幼儿初离开家庭都会焦虑不安,就会导致"分离焦虑"现象的出现。那么幼儿入园焦虑怎么办?家长该如何应对呢?

很快到幼儿园入园的日子了,每年9月都有一批宝宝像小企鹅一样,摇摇晃晃走进幼儿园大门。但新生入学阶段,经常会看到几个哭得昏天暗地的小宝宝,眼泪哗啦啦地流,那撕心裂肺的哭声,连我这个路人妈妈听了都会觉得心疼!

研究表明,初上幼儿园的孩子,80%都会出现不同情况的分离焦虑,并且这种焦虑会持续一周到一个月,甚至更久!孩子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也不理解上幼儿园的意义在哪,因此出现焦虑甚至反抗情绪都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家长怎么去引导。

如果担心自家的宝贝难以适应幼儿园生活,那么提前做足功课非常必要:

1、了解孩子的分离焦虑,提前演练

曾经看过一个幼儿园的纪录片,片中的小女孩不断重复问身边的老师和小伙伴::爸爸妈妈还会来接我吗?"即使老师和小伙伴给了肯定回答,小女孩还是不断地问,同时因焦虑而哭泣。

孩子初上幼儿园会大哭,有时不仅仅是简单的分离焦虑,而是担心自己的爸爸妈妈会将自己永远都留在那里。在孩子的眼里,一天、甚至一小时的概念和:永远"是等同的。

为了让孩子知道这一点,爸爸妈妈可以提前和孩子玩角色扮演的小游戏:

例如家里的玩具小熊要上幼儿园了,爸爸妈妈(由孩子扮演)将小熊送到幼儿园,小熊在幼儿园交了很多好朋友,玩得很开心,到了晚上,爸爸妈妈来接小熊回家了。

提前练习,让孩子知道,上幼儿园只是暂时和爸爸妈妈分开,放学后爸爸妈妈是一定会来接自己回家的。

2、让孩子学会简单的生活技能

除了分离焦虑,让孩子难以适应幼儿园生活的第二大原因是没有掌握简单的生活技能。一个懂得简单生活技能的孩子,会比其他孩子更能适应幼儿园生活,同时他们在情感上也不会太依赖大人,独立性比较强。

通常来说,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需要掌握以下几个生活技能:学会自己握勺子吃饭、懂得自己擦嘴洗手、需要上厕所了会自己找厕所(或向老师报告)、会自己穿衣服鞋子等。

提前让孩子学会这些技能,能让孩子更好地适应没有家人在身边的集体生活。

3、让孩子学会寻求帮助、表达需求

即使掌握了简单的生活技能,但在一个全新的环境里面生活,孩子还是有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例如不小心尿湿裤子了、杯子里面没有水了、甚至是身体不舒服等,告诉孩子,如果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向老师求助,这样可以减轻孩子的焦虑。

让孩子学会寻求帮助、表达需求,也是我们要提前教会孩子的一个必备技能。

4、培养孩子的午睡习惯

午睡时间一切活动都暂停了,孩子的注意力得不到转移,分离的悲伤情绪便会在这时被放大,于是出现哭闹声此起彼伏的情况。因此才会有幼儿园老师说,孩子午睡的时间是最让人崩溃的。

提前让孩子养成午睡的习惯,能让孩子更好地适应这:漫长"的午睡时间。就算孩子暂时睡不着,也要让孩子静静躺着,慢慢养成这个习惯。另外也可以让孩子带上自己熟悉的玩偶,身边有自己熟悉的:小伙伴"陪着,孩子会更有安全感。

5、创造机会,鼓励孩子和同龄小伙伴玩耍

如果孩子能体会到和同伴相处的快乐,那么他的分离焦虑自然会减轻很多。平时爸爸妈妈可以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多接触年龄相仿的小朋友,学会相处的规则。一个合群、喜欢集体游戏的孩子,会更容易喜欢上幼儿园的生活。

6、提前参观幼儿园,或上亲子班

提前带孩子参观幼儿园,让孩子熟悉自己家到幼儿园的路线,有助于建立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期待,同时消除孩子对幼儿园的陌生感。有条件的爸爸妈妈,还可以和孩子一起上亲子班,提前让孩子形成:上学"的概念。

7、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上幼儿园是孩子离开家庭,迈向集体生活的第一个阶段,这里是一个讲规则的地方,有规则意识的孩子,自然会适应得更好。如果孩子经常不听指令、喜欢抢东西、甚至有打人的情况,父母及时调教,能让孩子形成规则意识,有助于孩子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

2、爱心、耐心是淡化幼儿入园焦虑的法宝

比较宽松、自由的环境,进入幼儿园后,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伙伴35名新入园的孩子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几乎都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今年孩子的哭声少了,这一切只有我们本班老师清楚,我们付出了多少。

我读过关于幼儿入园焦虑的文章:行为科学认为,幼儿年龄小,身体机能的发育尚不完善,特别是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不完善,使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适应能力都比较差。而且幼儿园和家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环境,幼儿已适应了家庭那种和教师以及幼儿园的一套常规,孩子往往表现出无所适从。幼儿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亲人朝夕相处,建立了依恋情感,一旦离开,孩子会因缺乏情感上的依恋和安全而产生焦虑。

针对这一些我们用爱心和耐心与幼儿建立依恋情感,让孩子对老师产生好感和信任感。

如有一个叫郭天义的小朋友,他的依恋行为特严重,我就常拍拍他的小脑袋,亲亲他的小脸蛋,拉拉他的小手,抱抱他,和他说上几句悄悄话,很快他和我建立了依恋行为,早晨妈妈送孩子时,只要我在,他就会很情愿的和妈妈再见。有一天妈妈来接他,他没发现妈妈已和老师打招呼了,出去好远,他又拖着妈妈回到了教室:“没和老师打招呼就走没礼貌。”他已经把老师当成了亲人,听他妈妈说:入园的第二天,他就问于老师呢?我用爱来淡化了郭天义的入园焦虑。

还有一个叫张鹏竣的小朋友,他特能叨叨,入园的第一天的一整天,边哭嘴里边叨叨着:“姥姥抱、姥姥抱,找姥姥、找姥姥。”怎么哄都不行。我们知道孩子又是哭又是叫很烦人的,但我们是幼儿老师,我耐心地一遍一遍的告诉他姥姥买菜去了,一会就来接你了,我就是姥姥找我吧。郭天义说:你不像姥姥像妈妈,在郭天义的心里我是妈妈。第二天,张鹏竣嘴里叨叨:“找姥姥,你是姥姥,姥姥一会来接你了。”虽然还语无伦次的叨叨,但已不哭了,对我产生了信任,动我的头发,拉我衣服上的拉锁,动我脖子上的玉缀,妈妈来接他时,我问我是谁?他说我是姥姥,走时让我抱他并亲我,他现在完全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了。

对特殊的孩子要特殊照顾,但也不能忽略其他的孩子,随时给予其他的孩子以微笑和鼓励, 用心去观察了解每个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在各自感兴趣的事物中实现环境的转换。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幼儿入园焦虑要让孩子自然过度

“初入园焦虑”很普遍

幼儿园生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关键转折期,当他走出围着他转的家庭,走进集体,开始了他的新生活时,由于幼儿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的不同,幼儿新入园时的表现也各不相同。

对初入园的孩子而言,幼儿园是一个非常陌生的环境,孩子心理上难免会有起伏、跌宕,孩子一生中最大的“分离焦虑”往往就是这时产生的。

幼儿入园焦虑一般为分离性焦虑,持续时间通常是1—3个月。有的幼儿一开始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对新环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而随着新鲜感的消失,他们开始想家,开始哭闹;有的孩子一入园就表现为大哭大闹,不肯上幼儿园;有的孩子则整天眼泪汪汪,神经质地自言自语“我要回家,我要妈妈”;还有的孩子甚至会表现出生理上的种种不适,如头痛、肚痛、尿频等现象,一回家症状马上消失。孩子这些不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表现如不及时加以纠正,会严重影响其正常学习和生活。

孩子年龄太小,是他们不能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症结所在。3岁左右的孩子对亲近的家人、熟悉的环境有很强的依赖。上了幼儿园,意味着他们平生第一次要从父母身边、从温暖的家里离开,这时,孩子的内心是焦虑的、彷徨的、胆怯的。

专家小结:帮孩子顺利渡过“断奶期”

上幼儿园,是幼儿社会化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步。然而对幼儿来说,从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中一下过渡到有一定规则的集体环境中,犹如是“第二次断奶期”,极易产生不确定感和不可控制感,自然加深他们入园的不适与焦虑感,除表现为哭闹、拒绝、发脾气,食欲变化和睡眠结构紊乱、排便习惯改变等也十分常见。

一定的焦虑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但长时间的焦虑则会影响孩子的健康,这也正是许多家长所担心的。孩子入园的不适应困扰着家长,甚至动摇送孩子入园的信心;然而,家长的担忧、摇摆和焦虑反过来又会强化孩子的焦虑。所以,要有效缓解孩子入园的焦虑,家长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放心地把孩子交到老师手上,相信老师有办法解决孩子的问题。家长放心,孩子才可能安心。为此,家长应该——

●为孩子提供爱心和支持 当他哭时,给以安慰,当他害怕时,消除其疑虑,设法减轻孩子的恐惧。

●做好思想准备工作 告诉孩子长大了,要上幼儿园了,那里有许多小朋友陪他一起玩,有许多好玩的、好吃的,爸爸、妈妈下班了就来接他回家。

●与孩子一起准备入园用具 陪孩子一起买新书包,家人赠送文具,祝贺孩子长大进入幼儿园。

●陪同孩子参观幼儿园 在教师的安排下,可以参与到幼儿的游戏当中。在幼儿自由游戏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可以亲切地交谈,让幼儿感到父母与教师很熟悉,以促使幼儿放心地与教师交往。

●结伴入园 在参观幼儿园的过程中,家长有意与其他家长交谈,帮助自己的孩子主动与其他孩子交朋友,入园时见到有认识的小朋友,幼儿会比较容易且愉快地融入集体。

●为孩子提供机会练习生活自理技能 会自己吃饭、穿衣,自己收玩具;告诉孩子有问题而自己又不能办的,要会请求大人帮忙。

相信家、园协同作战,“九月哭潮”能很快过去,宝宝们都能顺利入园,不当“九月哭宝”。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幼儿入园初期亲子分离焦虑分析

幼儿入园初期可以观察到的一个明显现象就是亲子分离焦虑的产生。本文拟在前人情绪心理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作如下分析。

一、亲子分离焦虑是幼儿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所产生的不安全感和害怕感的反映斯科特对幼犬进行的研究认为,幼犬离开在关键期中经历到的客体或情境时,它发出苦恼的声音。这种情绪性苦恼只有在其他幼犬或熟悉的情境出现在它面前时才能解除。斯科特把这种反应看为先天的。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这是维持着对种系中其他成员的依恋的一种反应。斯科特将他的论证推进一步指出,许多动物都对特定的熟悉的生理环境形成了情绪上的依恋———他称这种现象为最初定位。例如,幼犬在它们的眼睛睁开后不久就形成了这种依恋。其证据在于当把它们放入陌生环境时,它们吠声的比率有显著变化。斯科特认为人类婴儿也有这种情绪。幼儿在家庭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到3周岁以后,进入幼儿园小班。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对于陌生环境的一种本能的不安全和害怕感是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动因,那么这种动因是否会表现出来,则要看母亲是否离去。

二、母亲的离去一方面加剧了幼儿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使幼儿产生倒退,认为不在眼前的东西就不存在了根据皮亚杰的研究,人类婴儿大约在出生的第二年,形成永久性客体的知觉。客体的守恒依存于客体的定位,即是说,儿童既知道客体消失时并非不存在,同时也知道客体往何处去。所谓倒退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专门术语,意思是在处境困难的时候,儿童时常会倒退,显示出一些早年所具有的行为。

据上所说,幼儿3周岁入园时已经达到并超过了永久性客体形成的年龄,应当知道妈妈走了,还会回来,并且很多妈妈在离开时就明确地说了“妈妈下班来接你”,但为什么幼儿在母亲离开的瞬间就哭了呢?我们认为一种很好的解释就是幼儿在陌生的环境中产生了倒退,担心妈妈走了也许不会回来了,再也看不见了,自己要呆在这陌生的环境里与这些陌生的人相处。其实除了产生“母亲走了,再也看不见”的倒退以外,幼儿伴随哭闹还产生了其他一些可以观察的倒退,例如吸吮手指、尿湿裤子、绞弄衣角等行为。

三、幼儿入园初期亲子分离焦虑分析的现实意义

(一)对父母的意义

1.幼儿初入园时只有3周岁,为了消除幼儿本能的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全感、害怕感,我们可以在其中增加认知因素,化陌生为熟悉。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情绪与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评估联系着。她强调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要经过人的评价与估量才产生情绪,这种评价与估量是在大脑皮层上产生的。情绪是由这种评定引起的,可以简单表示为“情境→评估→情绪”。因此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在幼儿入园前的7、8月份应当带幼儿提前熟悉幼儿园及其周围的环境。父母可以利用星期六、星期天或吃完晚饭散步的时间带幼儿步行到幼儿园参观、游玩,以熟悉环境,产生安全感。回家后可以和幼儿一起谈话,让幼儿慢慢产生去幼儿园的路线表象以及有关幼儿园的表象,对幼儿园产生一种良好的评估,有利于幼儿入园时良好情绪的发生。

2.根据幼儿产生的“妈妈不见了”的倒退行为,在入园前可以用玩捉谜藏的游戏来化解这种倒退,增强幼儿对永久性客体的认识。父母可以先在熟悉的环境如家里、家里附近的空旷地带跟幼儿一起捉谜藏,让孩子找藏起来的父母一方,为了安全起见,父母中的另一方可以陪着孩子一起找。以后可慢慢移至不熟悉的环境而人又不是太多的地方玩捉谜藏的游戏,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幼儿对永久性客体的认识,知道只要妈妈是存在的,即使有一会儿或有一段时间看不见了,妈妈最后还是会出现的,以减轻幼儿“妈妈不见了”的担忧。

(二)对教师的意义

1.教师既然懂得了幼儿分离焦虑是其本能害怕陌生环境的反映,就应当同情并允许幼儿哭闹,让幼儿得到正当的渲泄。但是时间不能长,一般一分钟左右,在这段时间内不能用强制性的训斥和恐吓把幼儿的哭闹压下去,否则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

2.逐渐哄拍幼儿停止哭闹、抽泣等一系列不愉快的生理行为,使其在生理行为平息后逐渐平息不愉快的情绪。詹姆斯———兰格情绪学说的一个宗旨就是认为情绪可以由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引起,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他曾举例说“……我们所以感到悲伤是因为我们哭泣,恼怒是因为我们攻打,害怕是因为我们发抖。……”虽然很多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学说把情绪与外在的表情之间的关系弄颠倒了,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得到广泛的运用和验证。我们常说“越哭越伤心”,其反意就是“不哭慢慢就不会伤心了”。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只有当幼儿停止了哭闹的生理行为,幼儿不愉快的情绪才会慢慢平息。

3.使其不愉快的情绪转移到游戏中来。伊扎德在研究儿童的游戏与情绪之后认为,儿童用重复的游戏帮助自己去处理本来是势不可挡的情境。例如,去控制可能产生的焦虑。他进一步假设游戏在整合情绪的各个成分上,以及在更成熟的人格发展上具有一种重要的作用。对于初入园的幼儿来说,游戏至少有以下两个功能:

(1)游戏中新颖的玩具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其暂时忘却不愉快的情绪。(2)根据幼儿交往的特点,玩具的存在可以增加幼儿交往的概率和频率。由于玩具对其的共同吸引,可以诱发幼儿间相互交往的可能性。在观察中经常可以看到,几个坐着不动的幼儿之间没有语言或非语言的交往,而共同去拿一堆玩具时,则引发了幼儿的目光对视、身体接近、手指接触以及随之而来的言语交流。所以,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尽快熟悉起来,在同龄伙伴中找到安全感、归属感,以消除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综上所述,幼儿入园初期亲子分离焦虑的产生有其心理的原因,对其进行恰当的心理分析有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6、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