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方式 孩子真的会爱上你,分娩方式与孩子的未来真的有关系吗
1、换个方式 孩子真的会爱上你
“严父出孝子,慈父多败儿。”很多家长对这种教育观念深信不疑,他们认为只有严格的教育才能使得孩子更加的优秀。 毫无疑问地,这种教育观
1、换个方式 孩子真的会爱上你
“严父出孝子,慈父多败儿。”很多家长对这种教育观念深信不疑,他们认为只有严格的教育才能使得孩子更加的优秀。 毫无疑问地,这种教育观念着实有它的道理,但有时候,这种方式不仅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还会使之产生亲子隔阂,所以家长不妨换种方式教育好孩子。
1.冷静下来再教育孩子
当孩子犯错时,家长会沉不住气因此而情绪暴躁地打骂孩子。俗话说:“不要在冲动时做出任何决定及举动。”家长不妨先让孩子走开,自己先缓下气,冷静下来再给予处理。这个时候,家长的思绪会更加的清晰,对于孩子的行为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不至于使孩子受了委屈而加重问题的严重性。
2.不打骂并不意味着不严格
很多家长会担心,不打骂孩子是不是就意味着对孩子放纵处理呢?其实不然,严格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种,只有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并随之改正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而不是单纯的打骂教育。如若孩子犯了严重的错误,首先家长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错误的严重性。其次,也可让孩子面壁思过好好反省直至明白为止。
3.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负责
现今,很多家长都会为孩子的错误买单。在家长的意识中孩子受到惩罚就是了,其他的责任孩子太小没有能力处理负责。然而, 只有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负责才能让他们印象更加的深刻。日常生活中,例如孩子打了其他孩子,家长总会费劲代替孩子道歉出 钱做检查。事实上,这个时候家长可让孩子亲自上门道歉,并告诉孩子要通过扣取零花钱作为检查费用。
4.教育孩子的同时反省自己
每每孩子犯错了,家长总有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觉得孩子不省心。事实上,有时候孩子的错误离不开其生长环境的影响。一方 面,家长不要一味地打骂教育孩子,家长必须反省自己是否有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有的孩子犯错是为了引起家长的 注意,家长要想想自己对孩子的关心是否到位。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分娩方式与孩子的未来真的有关系吗
分娩方式与孩子的未来真的有关系吗?弗赫经长期研究发现,分娩的过程尽管相对于孩子一生来看是极为短暂的,但这一过程将影响一个人未来的性格、脾气和气质。他认为,胎儿出生时若头部受到产钳的损伤或遭到长期阵痛的难产儿,将来可能表现出性格忧郁,并易于产生精神发育
很多妈妈在选择分娩方式的时候很是犹豫,分娩方式与孩子的未来真的有关系吗?前几年,《英国医学杂志》周刊发表了南安普敦大学科研人员的一份研究报告:出生后前几个月体重轻于平均标准的婴儿,成人后易患精神忧郁症,而这些婴儿的体重轻都因宫内发育不良、早产、产后营养不良等因素所致。这一报告从某些方面再次证实了美国心理学家弗赫于多年前公布的研究结果:分娩方式可能决定着孩子的未来。
分娩方式与孩子的未来真的有关系吗?
弗赫经长期研究发现,分娩的过程尽管相对于孩子一生来看是极为短暂的,但这一过程将影响一个人未来的性格、脾气和气质。他认为,胎儿出生时若头部受到产钳的损伤或遭到长期阵痛的难产儿,将来可能表现出性格忧郁,并易于产生精神发育不全;剖宫产的婴儿,由于没有经受分娩的阵阵子宫收缩的影响,长大后往往性情急躁、缺乏耐心;两脚先于臀部娩出的胎儿,将来常常活泼好动;分娩过程中有缺氧或受麻醉剂影响的婴儿,性格可能孤僻,且不善于交际等。
弗赫的研究,引起了西方医学界,尤其是妇产科、儿科专家和心理学家们的关注,并就此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后,不仅证实了弗赫的观点,而且还有许多新的发现。人们注意到:在分娩前和分娩期间,胎儿体内的应激激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激增。这些急速增加的应激激素有防止胎儿在产道里窒息,为婴儿出生后的第一次呼吸作好准备。
因此,正常分娩的婴儿比未经历分娩过程的剖腹婴儿肺容量大且较少患呼吸系统疾病;正常儿童弱视发病率仅为4%,而受钳产、剖宫产、臀位产等各种方式难产儿童的弱视率却高达15%以上。难产所致的弱视被认为是:可能与胎儿在宫内缺氧或窒息,眼和脑组织缺氧而受损,或助产器械伤及胎儿头面部有关;早产会导致婴儿体质虚弱及神经系统缺陷;过期妊娠则会导致婴儿脑发育不全,痴呆等等。甚至,不同的分娩方式都会影响婴儿的营养状况。
日本医生研究证实,传统的仰卧式分娩姿势可抑制母乳的分泌量。采用坐式分娩姿势的产妇在分娩后5天内平均分泌乳汁近1000毫升,比仰卧式分娩者多出1/3,乳汁的多寡决定了产妇的营养状况。
因此,为了优生优育,孕妇在围产期内应做好自我保健,定期到医院产前门诊检查,做好健康监护,临产时尽可能做到不用器械助产,不用要麻醉剂施行剖宫产术等等。
选择分娩方式一方面要考虑自身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不要有心理负担!
3、换个方法教育孩子
女儿在吃饱睡足以后最喜欢的就是做角色游戏,有时候自己玩,有时候和小伙伴们玩,有时候找我们陪着玩。因为女儿非常非常渴望长大,所以角色游戏正好能满足她的愿望。
游戏中的教育内涵
做妈妈累了,我也想用游戏让女儿体验一下为人母的艰辛:“小苹果,我们来做个游戏,你做妈妈,我做宝宝好吗?”“好!”女儿开心地大叫。
“妈妈,妈妈,我的肚子饿了,你给我做饭吧!”我捏着嗓子拉拉女儿的手。“我不会做饭!”女儿不好意思的说。“那怎么办呢?你可不能饿着你的小宝宝呀!”我心里一乐。“我有办法了!”女儿捧来一大堆零食。“宝宝,你吃沙琪玛好吗?”女儿学着我的口吻。
“不好,不好!”我使劲地摇头。“那,宝宝,你吃薯片吧!”女儿耐心地哄着“宝宝”。“也不好!”我是存心和她对着干,让她尝尝“宝宝”不听话的滋味。
“那你要吃什么?” “我想吃冰淇淋!”想想女儿平常对我的“刁难”,我也“刁难”她一回。“冬天不能吃冰淇淋!” 女儿有点急了。“不,我偏要吃,偏要吃!”我假装捂住脸哭。女儿傻了眼,愣在一边不知道怎么对付面前不听话的“宝宝”。
“宝宝不听话,妈妈是不是会生气呀?”我笑着抱着女儿。女儿也若有所思的点点头,仿佛悟到了什么,从此,角色游戏成了我教育女儿的一大法宝。
游戏折射出孩子的内心世界
一次我给小苹果穿衣服,她却扭来扭去不好好配合。我命令她站着别动,小苹果居然踢掉我手中的袜子往床下赖。“当心摔倒!”我忙伸手去拉她。她反就真的故意滚下床去,还踢翻了她刚尿的痰盂。
忍无可忍,我终于暴发了:“你这孩子咋就这么讨厌?”说着就在她的小屁股上揍了两下。小苹果哭了,哭得好伤心。
早饭做好了,我拿着烫好的牛奶走近小苹果的卧室却听到她在自言自语。“小娃娃,你妈妈呢?是不是也生气了?我知道一定是你不乖,不听妈妈的话,妈妈不要你了。小娃娃,我来做你的妈妈吧,快躺下睡好,乖乖的睡,妈妈给你唱歌。”接着小苹果唱起了老师教的小兔子乖乖。原来小家伙是在扮家家。她正在用游戏来安慰自己的心。
我正要挪步往里面走时,小苹果的声音突然犯了粗:“你不听话了,妈妈不喜欢你了,还要打你的屁屁!”听到这些话,我的心被揪得好疼。原来,游戏折射出女儿的内心世界。
故事与讲故事
女儿对阅读不太感兴趣,所以我经常扮老师给女儿讲故事:“小朋友,老师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好不好?”“好!”女儿果然来了兴致。
“老师今天要讲的故事是<<有朋友真好>>,一会儿讲完了可是要请小朋友回答问题哦!”“好!”女儿坐得端端正正的。
我翻开图画书,指着画面问:“哪个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书上画着什么?”女儿举起了小手。“王可馨小朋友回答!”“老鼠!”女儿站起来。“好,坐下!那么哪个小朋友能告诉我,老鼠在干嘛?”我继续发问。女儿又举起小手。
为了烘托气氛,我故意喊女儿的乳名:“王彤彤小朋友请回答!”女儿抿着嘴笑答:“老师,小老鼠在睡觉!”“正确!”我示意她坐下,翻开书的第二页:“请小朋友告诉我,老鼠的旁边多了谁?”女儿立即举起手。
“小苹果,你来告诉老师!”“老鼠的旁边多了只小狗……”故事讲完了,游戏也结束了。
一种游戏有无数种玩法,在游戏中,父母与孩子都是儿童,可以体验到其中的快乐,好的游戏能给我们带来力量与智慧,关键是你在游戏中观察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你与孩子互动的品质如何?孩子是否从中得到启迪与快乐?
游戏时间,也是父母与孩子一起学习的时间。有时候,一个游戏给人带来的启发远比书本上的知识要多得多。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换个角度看孩子
每个孩子都渴望经常能得到父母、老师的关注,无论是赞许的目光、语言、行动等积极性关注,或呵斥、训戒等消极性关注,对他们来说,都是需要的。然而,在父母心目中总认为“孩子就应该是听话的、学乖的”。因此对孩子好的言行和品质往往视而不见,置若罔闻,不及时给予微笑、赞扬等肯定性表示。只有当孩子不听话或有越轨行为时,父母才给予管教。结果,在孩子头脑中形成的结论是:只有犯错误、闯祸,才会引起父母的注意,于是坏习惯反复强化,最后出现屡教不改的结果。
美国儿童教育家多德森博士曾打了一个比喻,新鲜香脆的油煎士豆片比半生不熟的更受人欢迎,然而对一个饥饿中的孩子来说,假如能得到的只有后者,他也一定会照吃不误。这个比喻就是说,孩子在精神上首先需要的是得到关注,至于是什么样的关注则是次要的。因此家长和教师不妨换个角度看待孩子,变没完没了的批评为细心观察孩子的长处和微小进步,并适时地给予肯定和赞许,这样或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5、换个方式对付哭闹宝宝
爸爸妈妈哄不好,爷爷上岗!
(女孩,2岁)孩子一病三娇,喂药更是找茬发脾气的最佳时机。一天,我和他爸爸喂雅宝吃药,怎么哄、怎么骗就是没用,她紧闭双眼拚命哭喊,震耳欲聋!哭声招来爷爷,“爷爷来喂,爸爸妈妈门外呆着去。雅宝可要给爷爷一点面子呐?”我不太放心,竖着耳朵听屋里的动静。很奇怪,房间里震天响的哭声慢慢小了。宝宝乖乖把药吃了。
爷爷推门出来,很得意:“我啥也没干,不哄,不骗,就像对大人一样,一本正经地对雅宝说,你不喜欢生病吧?她点点头,我说,那就吃药。雅宝就吃了。”
就这么简单?平日,宝宝的吃喝拉撒爷爷并不怎么照料,我百思不得其解。
点评:
关键就在爷爷“平日不怎么照料宝宝”。谁管她多,谁疼她,她朝谁发脾气没商量,孩子心里清楚得很。“今天闹得爷爷都出山了,我得收场喽!”外加一点子孙对爷爷的好奇心,就这么简单。
关键词:对待怒火冲天的孩子保持冷静是一个重要因素。
换一个奇怪的姿势抱宝宝。
(男孩,1岁9个月)有一天,也记不得为什么,宝宝大哭起来,怎么哄也不管用。他爸爸是个好动的人,接过宝宝,让宝宝脸朝下趴在手臂上,再用手掌托起他的脸,宝宝就这么脸朝下躺在爸爸的手臂上。爸爸左手轻轻地晃荡,右手轻轻抚摩宝宝的背。宝宝竟然停止了哭声。以后试过几次,多数管用。
点评:
视野掉了个头,从来是看天看四周,忽然两眼只能看地,看大人的脚,宝宝很奇怪,哭就忘了。利用了宝宝的好奇心,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关键词:转移注意力,适合3岁前的宝宝。
竖一根手指说“嘘”。
(男孩,6个月)宝宝很粘人,你不抱,他就嚎啕大哭。哄,不行;唱,不行;再抱,竟然也不行。我和宝宝老是这么哭哭闹闹。有一天,宝宝午睡醒来,见我不在屋里就放声大哭起来。那天我的心情比较好,走近宝宝的床边,脸对脸,竖一根手指对宝宝说“嘘”,然后一直微笑地看着他。嘿,宝宝眨巴眼睛哼了几下,就停止了哭。
点评:
这位妈妈成功的原因是她突然改变了哄宝宝的方法(和宝宝相处的方式),引起了宝宝的好奇和注意。用眼神安慰宝宝也很管用,妈妈靠近宝宝,和他说话,用玩具逗宝宝玩,或者录下宝宝哭闹的声音,让他自己听,都是好办法。宝宝看到妈妈的笑脸,会比较安心。
重要提示:小月龄的宝宝需要建立对母亲的依恋,受到充分搂抱和爱抚的宝宝,反而哭得少,不缠人;不被关注的宝宝,情绪焦躁,更易哭闹。
逃离嘈杂,让孩子心平气和。
小叔结婚,家来了很多客人。家里乱成一锅粥,宝宝还要添乱,发起脾气真让人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只有采用最简单的办法——逃离。我带他来到住宅区的花园,看看小狗,看看小孩子们玩,宝宝就撤下了“哭”。
点评:
环境嘈杂,也会让大人脾气变大。马路上人挤人,汽车喇叭叫个不停,我们不知不觉就烦躁起来,稍不顺心,就想找人吵一架。宝宝也一样。有时候,宝宝发脾气,大人不用想得太复杂,就往最简单的原因上猜:热了?困了?还是饿了?先解决了这些最基本的事情,再找其他复杂的原因。
特别提醒:
1、疲倦和遭受挫折通常是孩子发脾气的基本原因。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它们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如果孩子在疲倦的时候再遭受挫折,其结果必然是大吵大闹。因为孩子疲倦时,容忍挫折的能力最低。所以,应付孩子发脾气,重要的是找出孩子发脾气的原因。
2、“见怪不怪”可能有点难,却是减少火山爆发频率最有效的办法。有的父母一看见孩子发怒,就立刻改变主意,迁就孩子的要求。如此一来,孩子就知道,只要他发脾气,父母就会改口说“好吧”。当然,父母也是人,再严格的父母也会跟孩子妥协。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每天都要发脾气,你就得检查一下是否存在某种不妥当。如果孩子生气你就妥协已经形成一种习惯,你得尽快想办法加以改变了。冷静、沉着、不加理会可能是比较妥当的办法。得让孩子知道,发脾气不是向父母提抗议和引起父母关注的最好办法。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