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昏迷的症状和护理方案,小儿惊厥的症状及护理方案
1、小儿昏迷的症状和护理方案
昏迷有意识模糊、昏睡和昏迷之分。对昏迷患儿应及时送医院,并要注意以下事项:(1)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儿肩部垫起,头转向一侧,用张口器压
1、小儿昏迷的症状和护理方案
昏迷有意识模糊、昏睡和昏迷之分。对昏迷患儿应及时送医院,并要注意以下事项:
(1)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儿肩部垫起,头转向一侧,用张口器压住舌根部,以防气管分泌物或舌头后倾而堵塞呼吸道影响呼吸。
(2)定时翻身拍背。一般1—2小时翻身1次,用气垫保护臀部皮肤,以免发生褥疮。并辅助拍背,帮助肺部分泌物排出,有利于肺部通气功能,防止肺炎发生。
(3)保持清洁、卫生。用金霉素眼膏涂于眼,并用清洁纱布遮盖,以保护眼睛。每天3次用清洁棉签蘸冷开水或生理盐水清洁口腔,或湿润口唇。每次便后应及时清洗,并涂敷爽身粉以保持皮肤干燥。
(4)维持基本营养。昏迷患儿吞咽功能常受到影响,但轻者尚有一定的吞咽功能,故饮食宜流质为主,但须注意呛咳而引起的窒息。如长期昏迷的患儿宜应用鼻饲饮食,以半流质为主,可添加各种必需的营养品,以保证基本营养。但灌注鼻饲饮食时,动作应轻柔、缓慢,每次应适量,并注意不要将空气灌入,食后可适当灌注些温开水,保持鼻饲管的清洁卫生。
(5)对尿潴留的患儿,可热敷膀胱区或手法压迫膀胱底部,协助排尿;如膀胱胀满而不能排尿者,应在严格消毒下插入导尿管被动排尿。但要注意导尿管要消毒后才可使用,且不能长期使用,以防造成尿路感染。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小儿惊厥的症状及护理方案
惊厥多见于2岁以内小儿,属小儿急症,可作如下处理:
(1)立即松解患儿衣服,并取侧卧位,清除口鼻咽部分泌物或呕吐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吸入而引起窒息。同时在口腔上、下齿之间放置牙垫(家庭中可用牙刷柄裹以清洁手帕代之),防止抽搐时咬伤舌头,若牙关紧闭难以撬开时,不宜使用暴力,以免损伤牙齿。由于惊厥发生一般情况都很危急,故施救者一定要保持镇静,紧急情况下可刺激人中穴止痉,并应立即将发病小儿送往医院抢救。
(2)惊厥可分两类:一类是有热惊厥:一类是无热惊厥。对有热惊厥,应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同时注意散热,故衣被不宜太厚,并置患儿于通风阴凉处,采用各种物理降温的措。尤其是有高热惊厥史的小儿,若发热达38.5℃以上,伴有精神萎靡,热度高而手足反冰冷者,常为高热惊厥的先兆,必须注意及时散热降温。对无热惊厥,如癫病引起的惊厥,应时刻注意患儿的安全,防止惊厥突然发作而发生意外。
(3)当小儿突然发生动作异常,表情刻板,伴有意识障碍等情况时,都应想到惊厥发作的可能。有的仅表现为一侧肢体抽动,或短暂的口角或眼角抽动、惊跳等;也有的仅为面色苍白或一阵潮红,两眼上翻,颈项发硬:新生儿及小婴儿时期可为阵发性青紫等表现。均为不同程度的惊厥现象。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以便及早诊治。
(4)若惊厥不止,出现四肢强直、角弓反张等严重症状时,应保持患儿处于功能位,不应用暴力牵拉,以免造成外伤,并立即送医院救治。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小儿出血的症状及护理方案
小儿出血现象很多见,如皮肤出血、齿龈出血、鼻咽出血等,其中有些出血为不小心碰撞或挤压所致,多数无大碍,但有些出血是某些疾病的征兆,须引起重视。
(1)维生素c缺乏性出血。婴儿由于人工哺育不当,又不按时添加菜汤、果汁之类含维生素c的食品,导致维生素c缺乏,容易发生坏血病。其特征:常发生在6个月以上的人工喂养的婴儿,因为牛奶中维生素c含量只有人乳的1/4,经过了储存、稀释或灭菌消毒后所剩无几了。主要表现齿龈紫肿,且易出血,继而出现眼结膜皮肤出血,严重的可有胃肠道、泌尿道出血。常伴有下肢骨膜下血肿,压痛显著。患部常持一定体位,两腿外展,内弯如蛙状,不愿移动,也不愿被人抱或挪动。即使轻微触动,小儿也哭泣不止,称之为肢体假瘫,也是本病的特征之一,x线拍片可证实。如给予维生素c试探性治疗,2~3天内症状(疼痛、厌食、烦躁)可迅速好转。
(2)过敏性紫癜出血。致病的常见因素如细菌或病毒感染,服用牛奶、鸡蛋、鱼、虾、蕈类及某些药物等。本病多见于3岁以上的小儿,男孩发病率约为女孩的2倍,紫癜大小不一,微凸出皮肤,大多见于四肢,以臀部及两下肢多见,有时涉及面部,很少见于躯干。常伴有关节肿痛,以膝、踝关节常见。可有腹痛,约有1/3的病人在起病后2~3周内影响到肾,出现血尿或蛋白尿。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正常,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和血块收缩时间均在正常范围。如肾脏有损害,尿常规可见红细胞及蛋白。消化道出血可见大便隐血呈阳性反应。一般病程在1个月左右,大都自然痊愈,但亦有1/3的人可复发,如发生肾脏损害者往往病程延长。
(3)某些感染性疾病出血。如脑膜炎双球菌菌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以及其他败血症,起病多急骤,一般情况危重,高热不退,白细胞偏高,血培养可找到致病菌。其他如由于痉咳、剧烈呕吐或用力哭叫,也可引起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最常见部位在眼睑周围,呈针尖样出血点。
(4)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由于血小板减少引起紫癜为小儿常见病症,以2~8岁多见,其致病原因尚未明了,但发现60%的患儿发病前均有感染史,特别是病毒感染,如患感冒、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某些病人在血中可找到一种叫血小板抗体的物质,所以目前认为可能与免疫有关。得了本病,皮下出血会自然发生,但多数发生在碰撞之后。出血斑的大小不等,小至针尖样,大至手掌状,开始为鲜红色,逐渐变为紫红色至黄褐色,最后被吸收。一般四肢多见,同时常伴有鼻子出血,刷牙时齿龈易出血,严重时可肠道出血(便血)及尿血。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正常值为130~140×10^9/升,患病后可减至60×10^9/升以下。
在许多疾病过程中,也可继发血小板减少而出现出血倾向,例如白血病、再生不良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药物的接触,如氯霉素、奎宁、磺胺等,均应引起重视。
(5)凝血异常引起的出血。临床上最常见的是缺乏凝血因子ⅷ、ⅸ、xi,总称为血友病。根据缺乏不同的凝血因子,分别称为血友病甲、血友病乙、血友病丙,这三种多是遗传性疾病。血友病甲、乙具有典型的遗传规律,一般由女性遗传而男性发病,所以出现症状的病人均为男孩。而血友病丙男女均可发病。临床上血友病甲最多见,其次为血友病乙,血友病丙最罕见。得了血友病,在新生儿脐带脱落时就可出血不止,以后暂时缓解,但到了1岁以后,随着活动量的增加,经常碰撞而症状渐明显。症状可轻重不一,严重的可为自发性出血,轻的则多于轻微受伤或小手术后引起出血难止。出血部位广泛,可见皮下发生淤斑、青紫块或血肿,牙龈渗血和鼻衄,也可见便血及尿血。关节腔积血为本病特征之一。本病出血时高长可持续数日或数周。实验室检查是诊断依据,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均正常,只有凝血时间变长,要想知道缺乏哪~种凝血因子,可作凝血纠正试验。
在过敏性紫癜病人中,腹痛是常见症候。但女口出现间歇性腹痛,腹痛不久即呕吐不止,呕吐物为胃内容物,甚至呕吐胆汁及粪汁,6~12小时后可见果酱样血便,腹部触诊可及肿块,一般右上腹为多见,需考虑肠套叠的可能。急去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病因治疗是出血最根本、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如感染引起的过敏性紫癜应先控制感染;对原发病是血小板减少或维生素c缺乏引起的坏血病,应及时补充血小板和维生素c以治本。对出血程度重,特别是皮肤、黏膜裂伤流血不止者,可局部压迫止血或涂敷云南白药,并加压包扎止血。止血药物的应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如果出血不止且较严重,或血红蛋白急剧下降至60克/升以下,在综合治疗的同时由医生给予适当输血治疗。
在急性出血期应限制患儿活动,尽量卧床休息,在缓解期也应尽量避免剧烈的体育活动(特别是血友病病人),注意防止外伤,因轻微的外伤可导致严重的出血。预防和控制感染,特别是呼吸道感染,显得尤为重要。如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时仅轻微的感染即可引起复发。由过敏引起的疾病,要积极寻找过敏原。找到过敏原后,要极力避免接触。另外,失血过多的患儿要注意多摄入一些富含铁的食品,如动物肝脏、蛋黄、绿叶蔬菜等,以免发生缺铁性贫血。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小儿肝炎的症状及护理方案
小儿肝炎中,以甲型病毒性肝炎和乙型病毒性肝炎最常见,这里就介绍这两种肝炎的护理。
(1)急性期患儿应住院或在家中隔离,自发病日算起最少30天。慢性期患儿(包括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着)也应注意隔离,并应加强个人卫生,比如食具、药杯、毛巾、牙刷、便器等应与正常人分开使用,防止交叉感染。同时对患儿用过的器具,包括排泄物,都应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消毒。
(2)肝炎早期应卧床休息,1—2周后若症状明显改善、肝功能好转,可每日活动1—2小时,避免过度疲劳。当症状完全消失,肝脏大小恢复正常,肝功能检查正常后,再观察1~2个月,然后可逐渐恢复学习等活动,但仍应定期随访1~2年。
(3)肝炎病人的饮食应以适合患儿口味的清淡饮食为宜,热量以能维持营养为度,特别要注意脂肪的摄入量不可过多,以免加重肝脏的负担,造成脂肪的堆积而发生脂肪肝。
(4)小儿患了肝炎,家长不仅要在生活上加倍关心,在心理上也应给予疏导。因为肝炎病儿心情舒畅,生活有规律,有利于肝炎的恢复。所以家长应消除小儿恐惧心理,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5)若肝炎病儿出现精神不振、食欲不佳、黄疸加重、发热症状时,则表明病有恶化的倾向,要及时送医院救治。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