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月嫂知识

培养组织意识 谨记三大步骤,创新意识的早期培养

2022-03-25 12:57:10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培养组织意识 谨记三大步骤

  你在晚餐后会问孩子多少遍有没有开始做家庭作业?每天出门前,提醒了多少次,书本有没有带齐?事实上,通过帮助孩子建立组织意识,

1、培养组织意识 谨记三大步骤

  你在晚餐后会问孩子多少遍有没有开始做家庭作业?每天出门前,提醒了多少次,书本有没有带齐?事实上,通过帮助孩子建立组织意识,将能够发展他们的能力技巧,进而更好得统筹安排-无论对生活、还是对学习。这些项能力如果在早期开发,将更加受益。

  建立简单的家庭规律

  家长最好在孩子的发展早期便向他们灌输组织能力的概念,建立简单的家庭规律并且坚持执行。例如,早晨起床后洗漱、吃早餐、换衣服出门;中午规律的午餐;下午的零食时间,选择健康的点心一同享用。尤其对于早晨和睡前的日常事项,家长可以采取有趣的视觉化效果帮助孩子坚持,而不是重复多次的提醒-为孩子制作步骤卡通图片,告诉孩子接下来做什么,并且将它们串联起来挂在客厅或孩子的房间,还可以作为装饰,针对卡片的内容,让孩子同步完成。

  如果父母具有极好的组织性,孩子也会通过观察而学习掌握,这意味着在家庭生活的轨道上,父母的规划与落实,对孩子形成的感染及影响。

  坚持家庭规律的技巧

  ·将大的任务分成易于管理的小模块:一旦某个步骤实现,便在无形中鼓励孩子按照计划继续完成剩下的各个模块。这也有助于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简单化、有效化,分散孩子的负面情绪,并向孩子提供更多的称赞与肯定。

  ·使之成为一个游戏:事实上,有很多方式将组织程序变得很有趣味,这关系到父母的用心程度及创意。

  ·帮助孩子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鼓励孩子将项目列成清单,注明重要事项,同时跟踪进度。这对孩子具有积极的激励益处。

  ·将家庭区域划分,比如列出哪里用来学习、玩耍:这不仅减少对时间的浪费,也帮助孩子在思想上有效进入模式。

  ·对于需要时间限制的事项使用定时器:比如当孩子接触电脑、电视、屏幕之类的活动时,切忌无限度。

  带着孩子付诸于实践

  父母不妨与孩子谈谈帮助他们形成组织意识的新思路,以及重要性,让孩子感受到计划的实施过程。当然,避免让孩子觉得,这等同于建立另一项家规,也消除他们觉得自己被强行加入某些计划的误解。相反,与孩子理清楚一个关键性的顺序及宗旨很必要-这是他们帮助自己发展能力,而非父母在为他们做一些事。当发现孩子良好的组织能力时,针对于他们付出的努力,给予具有建设性及具体性的称赞。

  此外,在转换战略战策时,一次引入一项新的战略,并就此而不吝啬于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大量的肯定。父母也别忽视了一点:教孩子组织意识的同时,也会开发很多有趣的创意,甚至,可能永无止境。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创新意识的早期培养

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创新意识的早期培养?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萌发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鼓励孩子积极探索

当别人问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何以有那么多的创造时,他回答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探究问题罢了”。积极探索是创新意识的先导,所以,家长要保护和支持孩子的探索欲望和探究行为。

我的一个同事给我讲了这么一件事。他5岁的孩子在楼下玩,叫他吃饭总也叫不回来。这位父亲想了解是什么吸引着他的儿子,便下楼走到孩子身边,只见孩子蹲在一棵大树下聚精会神地在看蚂蚁搬家,他没有打扰儿子而是蹲下身子陪孩子观察。孩子见爸爸和他一起看,便问:“爸爸,蚂蚁这么小怎么能搬那么大的食物?”他接着一面用土堆起一个小土包一面说:“咱们做个小实验吧,看看蚂蚁能不能把食物搬过山去。”爸爸表示赞同。

实验开始了,只见一只蚂蚁搬着食物来到“山”脚下不能前进了,这时,小蚂蚁放下食物绕到山坡上将食物倒着拖过“山”去。实验做完后父子俩高高兴兴地回家吃饭。饭吃得很香,关于蚂蚁的话题直到饭后还饶有兴趣地谈侃着。

这位父亲体察童心,爱护孩子的探索欲望,支持孩子的探索行为,这就很有利于孩子萌发的创新意识。

二、发展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新的翅膀,幼儿期是培养和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幼儿富于想象,这一点我深有感受。我曾对某幼儿园大班儿童进行过一次有关想象力的测试。要求用5分钟在一张印有20个圈的纸上,用圆作画,画出的东西不得重复。

孩子们各自作画,画出娃娃头,眼镜、乌龟、小闹钟……。有一个孩子在圆形中画了许多由大至小的圈,说这是大树锯断后的横切面。还有一个孩子在圆形的中下部涂了个黑黑的点,说这是猪八戒的大肚皮。

从这里可以看出幼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家长要注意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对于孩子画的富有想象力的图画、凭自己想象拼搭的东西、自编的故事、舞蹈等等,都应给予肯定和赞赏,千万不要用对成人作品的衡量标准去要求评价幼儿的创作。

在此我想强调,游戏活动对发展幼儿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角色游戏(俗称“过家家”),这是幼儿模仿各种社会角色的游戏,像玩娃娃家、医院、商店、邮局、幼儿园等。在这种游戏中,幼儿不仅在人物及情节上可根据各自的经验与想象进行假装,而且还可凭想象运用代替物,如用半个皮球当小锅,用一块积木当肥皂,用旧纸箱当电视机等等。这种游戏对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十分有益。孩子们在家里开展角色游戏往往缺少儿童伙伴,家长应抽出时间做他们的伙伴,如充当商店里的顾客、医院中的病人。家长要怀着一颗童心与孩子共同游戏,以利孩子的发展。

三、鼓励孩子动手动脑

家长要相信幼儿在发展上存在着巨大潜力,必须克服包办代替、过度保护及控制过多的现象,给孩子自己动手动脑进行探索的机会,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年呼吁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他提出了“六大解放”。

首先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自己去想,其次是解放他们的双手,让他们动手去做。建构游戏对孩子动手动脑培养创新意识很有益处。这种游戏是指孩子运用积木(塑)胶、泥、沙、石、雪等各种材料构建建筑物和其它物体,家长鼓励孩子开展这类游戏,动手动脑进行探索与创新。

家长还要鼓励孩子提问题,能提出问题说明孩子在动脑筋进行思索。幼儿特别爱提问题,如:“毛毛虫是怎么走路的?蜗牛有嘴巴吗?”一般说来,两三岁的孩子常问“这是什么?”再大一点要刨根问底问:“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这也是幼儿的天性。

有一年我去青岛参观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幼儿园。园长告诉我,有一次请所里一位研究人员来园给孩子讲赴南极考察的见闻。事后,这位科学家说,他也曾应中小学的约请给学生讲过多次,但是提问题最多的要数幼儿园的孩子。好提问题是求知欲望与探索精神的表现,所以要予以鼓励。对孩子所提的问题,家长也不必每问必答,有些问题应启发孩子动脑考虑,尽量自己去寻求答案。

四、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

大自然的各种景物,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充满魅力。大自然是最令孩子神往的地方,是培养孩子观察力、想象力与探索兴趣最理想的大课堂。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自然的美使知觉更加敏锐,能唤醒创造性的思维。”

家长要充分利用双休日与节假日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引导他们观察花草虫鱼,了解动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欣赏天然的美景,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那变化多端的花朵,绚丽多彩的晚霞,形状奇异的古松、怪石等,都能启迪孩子的想象。

孩子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能增强探索情趣,激发好奇心,丰富孩子的知识,开启智慧的大门,而这一切都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基础。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家长不仅是知识的讲授者,更是幼儿探索的引路人。要善于引导孩子去感知、去观察、去探索、去发现。

五、营造宽松的精神环境

萌发幼儿创新意识特别需要家长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环境氛围。在家庭中家长要注意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心理需要,不要形成一切家长说了算,不能把孩子管束成唯唯诺诺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决定与孩子有关的事情时(比如双休日到哪里玩?)要鼓励孩子参与讨论,发表意见。要放手让孩子去活动,给孩子自主活动的充分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充满活力的自主性活动中激发创新意识,感受到创造的快乐。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创新意识的早期培养。为孩子将来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初步的基础。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公平意识从小培养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场景:有的孩子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幼儿园中仍耍少爷气,与小朋友们一块玩时,看到好的玩具就要,不管别人是否在玩,别人不给时就闹。凡有好事,他总想占先。为什么这些孩子会这样?原因在于他们缺乏公平意识。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公平意识呢?

培养孩子的公平意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家庭环境中要营造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的良好氛围。要让孩子从小就在尊老爱幼的环境中受到熏陶,树立起敬爱他人、安分守己的平等意识,并逐步推而广之,养成经常关心帮助他人的好习惯。

其次,应该加强幼儿公平意识与行为的培养。在幼儿的生活中,要经常有意无意的正面培养幼儿推己及人、平等待友的好品德。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努力培养幼儿心灵中的公平意识。虽然父母可能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无能为力,但在家庭教育中则要对孩子进行引导。

第三,对教师而言,树立教育公平意识也相当重要。教师必须做到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赏罚公平。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如何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

  对于孩子的分享行为,家长们是不是这么做过?我们先来看个案例。

  佳佳是个5岁的小女孩,父母经常试探她大方不大方,有时就会跟她要吃的东西。佳佳每次都给,可是大人并不是真要。有时,父母为了培养她的分享精神,遇到好吃的东西,都要她先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家里的长辈每人分一份,结果常常是长辈们谁都不吃,都夸孩子懂事、大方。孩子送了一圈,一点没有少。这样做的结果是,佳佳很愿意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家里的长辈,这样既能得到夸奖,自己的零食又一点没少。

  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说道::佳佳,快把你的薯片拿出来,分给叔叔和阿姨吃。"佳佳一听,立刻高高兴兴地给大家分薯片吃。客人直夸佳佳懂事、大方,佳佳很高兴。当她把薯片送给阿姨时,阿姨表示感谢,又把薯片还给了佳佳,可是和阿姨一起来的叔叔却吃了下去。佳佳一看,生气地说道::你怎么那么馋,吃了我的薯片!"把客人弄得非常尴尬。

  作为家长,不要试探孩子,一旦试探,就要进行到底——把要到手里的好东西吃掉、好玩的东西玩起来,千万不要:忽悠"孩子!

  其实,家长们以为这是在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但是不是,这是在试探孩子,在:忽悠"孩子。这样做不仅不能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反而容易扼杀孩子的分享意识。

  教育专家认为,分享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外人对这个孩子的评价是:大方"或:不抠门",而是让孩子从内心里感觉到分享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在与他人的分享过程中处理好人际关系,体会到交往中所拥有的快乐,从而达到心灵沟通的美好感受与满足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

  如果爷爷向孩子要糖,孩子给了爷爷,爷爷就接过来了,将糖放在嘴中,高兴地吃起来,一边吃一边夸赞糖的味道好,并感谢孩子的慷慨,这对孩子分享意识的建立会起到积极的、正面的作用,因为孩子从爷爷吃糖的快乐表情中体会到自己把糖分给爷爷吃的价值,别人的快乐也感染了他的情绪,这是分享带来的快乐。可是若是又把糖还给孩子,并说是:逗他玩",孩子会把糖收同来,会觉得大人不应陔跟自己抢糖吃,这样又形成了自私的心态。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6、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