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孩子哪些让家长脸红的行为,家长要适当忽略孩子的个别行为
1、尴尬!孩子哪些让家长脸红的行为
当孩子步入青春期的时候,他们身体就会发生一些特殊的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莫过于性器官。很多孩子并不了解男女有别,依然保留一些小时
1、尴尬!孩子哪些让家长脸红的行为
当孩子步入青春期的时候,他们身体就会发生一些特殊的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莫过于性器官。很多孩子并不了解男女有别,依然保留一些小时候的习惯,比如开门洗澡、和爸爸嘴对嘴撒娇等等。那么面对这类情况,家长要怎么和孩子交流呢?
1.孩子开着门洗澡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害怕孩子在洗澡的过程当时发生一些意外,也就故意在孩子洗澡时将浴室门开着,这样方便父母随时掌握里头的情况。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女孩子都十岁八月的了,可她们还是开着浴室门洗澡,并且对家里人一点也不害羞,这可不行。家长们尤其是男性应该在孩子六岁以上就可始主动回避女孩洗澡时见面,母亲要告诉孩子,女孩子洗澡是很害羞的,要关好门,出来的时候要用浴巾包裹好身子。
2.嘴对嘴亲父母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经常亲吻孩子用以来传递自己对孩子的爱意,孩子年龄一天天长大了,他们也会学了用亲吻来回报父母的爱。可家长们很快发现一个尴尬的问题,孩子都十几岁了他们仍然嘴对嘴亲吻父母。父母应该礼节性地告诉孩子,亲吻只是亲一下脸颊,而非嘴对嘴的亲吻,更不以让男孩用舌头接触母亲的舌头,湿吻肯定不可以,长时间如此孩子对异性的想入非非可以因母亲的温吻而引起。
3.女孩拒穿内衣
女孩到了青春期之后,她们的第二性特征的明显表现就是月经来潮和乳房发育,乳房发育就需要穿上小内衣,这样即有助于对女孩的保护,又能起到呵护乳房的效果。但是小孩子们觉得穿内衣又热又不舒服,不想穿,拒绝穿内衣。此时,妈咪们就不能由着孩子的性子来,而是应该跟她们好好讲理为什么要穿内衣,不穿内衣会有什么不良后果。孩子们都大了,说通道理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4.男女生谈恋爱
到了青春发育期,荷尔蒙就开始作怪了,男孩和女孩会对异性多留目光,有些孩子就开始出现早恋现象了。他们开始注意自己仪表,女孩说话变得轻声斯文,男孩尽可能地把鞋子擦得又光又亮,头发梳得整齐干净。这都是为了吸引异性的目光。此时,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有异样,有喜欢的男生或是女生,切不可盲目批评,而是应该好好引导孩子,告诉孩子现在还不是谈恋爱的年龄,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度过一个健康的青春期,横加指责和暴力解决不了问题。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家长要适当忽略孩子的个别行为
并不是孩子的每一种不良行为或某一种不良行为的每一次出现都需要家长出面制止或纠正。有意识的、恰到好处的忽略,也是家长的一种积极反应,一种巧妙应对的策略。孩子的很多行为,比如哭闹、哼哼唧唧、摔东西、摆弄玩具发出刺耳的声音、赖地不起等,其目的有时只是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一旦你对他的行为作出回应,无论是安抚还是训斥,都成了对他的这些行为的强化,因为孩子确信这样的行为能帮他达到目的。以后孩子会经常使用这些手段获取父母的关注。还有一些行为,比如,眨眼睛、皱鼻子等行为,一开始并不是希望父母关注,但父母往往不能容忍这样的行为,总要设法制止,于是孩子发现做怪样立刻能成为父母视线的焦点,因此不会轻易放弃这种:有效"的行为。还有些时候,孩子作出种种任性行为企图要挟父母满足他们的要求,一旦父母妥协,孩子的不良行为就得到了强化。
在这些情况下,如果父母判断孩子有可能在无理取闹,而且他的行为不会对他自己或别人造成伤害,可以置之不理。孩子发现自己的行为不奏效,就会无趣地自动收场。连续几次碰壁以后,他就会放弃这样的尝试。
两岁半的可可有一段时间变得特别爱哭闹,尤其是妈妈在家时特别容易哭,弄得当老师的妈妈在家不能好好备课。但可可和外公外婆单独在家时就很安静。妈妈意识到可可在用哭引起自己的关注,因为只要她一哭,妈妈就可能从书房里出来安慰她。于是妈妈重新安排了自己的工作时间,尽量在学校备课,回来以后多跟孩子玩一会儿,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当然,对可可学会的用哭达到目的的新:本领",妈妈也不心慈手软,遇到不合理的要求,妈妈和外公外婆商量好了,一起各忙各的,不看她。几次下来,可可的哭闹明显减少。
5岁的晨晨用手指甲抓茶几的玻璃台面,发出尖锐的:吱吱"声,奶奶在厨房说::哎呀,吵死了。"晨晨咯咯笑,又抓一下。:小坏东西,我来了!"奶奶佯怒。晨晨大笑,越抓越起劲。奶奶不再做声,过了一会儿,晨晨觉得没劲,就不玩了。
:忽略"行之有效的关键是彻底。这首先要求父母有足够的忍耐力。克制自己在孩子发作的时候不发火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孩子的毅力有时也很惊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能够持续折腾很久。如果父母不能坚持到底,自然功亏一篑。其次,一旦采取忽略,就坚决不要让孩子发觉你在关注他。你可以离开或把脸转开,不要与孩子进行目光接触。如果需要观察孩子的动静,可用眼角的余光,如果面对孩子,面部表情保持中立,表现出对他的行为的无动于衷。孩子说话,不要答腔。第三,持之以恒和保持所有家长的一致性才能保证:忽略"的有效,不要今天严格,明天宽容;或是父母坚持原则,爷爷奶奶心软说好话。这样的话,孩子的不良行为是难以戒除的。第四,在公共场合不要因为觉得难堪,向孩子妥协。否则你带孩子出去遇到的麻烦更多。
3岁的朵朵要吃冰棍,因为天气凉,妈妈不让。朵朵立刻大哭,把妈妈拿来的别的食品打翻在地。妈妈转过身去做家务,不理她。朵朵的哭声越来越大,声嘶力竭地叫嚷。妈妈咬紧牙关不让自己去看她。为了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她打开了电视机。朵朵的哭声终于变小,可怜兮兮地喊妈妈。这时,妈妈走过去,帮孩子擦眼泪,问她::你想吃果冻还是巧克力?"朵朵赶紧说::巧克力。"几次冷处理后,朵朵任性发作的次数也减少了。
4岁的点点跟妈妈在超市买东西,他拿了一大块巧克力握在手里,被妈妈抽出来放了回去。:家里还有,不买了,回家吃。"点点不答应,坐在购物车里大哭,惹得其他顾客都朝这边看。妈妈虽然很窘,但还是尽量若无其事地一边把小车推出食品区,一边引点点去看鱼缸里的海鱼。点点开始还犟,后来见妈妈压根儿不答理他的要求,只好拉倒。妈妈顺利地采购完毕。
当孩子任性大发作时,有时会表现出极为强烈的情绪和生理反应,无法自行收场。孩子自己甚至会被自己的脾气吓着。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可能需要采取更主动的措施,比如,使用隔离。这将在后面作详细解释。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家长4种行为可能会伤害到孩子
家是孩子永恒的港湾,父母的爱是冬夜里温暖孩子的一盏灯,然而,父母的爱也可能不经意间伤害到孩子。爱孩子是一种需要培养及学习的艺术,才能避免那些无意间疏漏的“伤害”。
行为一:家长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
这种:一黑一白"的教育方法在中国家庭中极其常见,专家指出,这种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隐患,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很多:
1.孩子自控能力的发展受父母意见分歧影响
孩子在幼儿时期开始萌芽自我控制能力,当爸妈教育孩子留剩饭不对时,孩子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尽量把自己的饭菜吃完,这种正确行为有助于孩子自控能力的发展,然而,如果父母对:剩饭"意见不一,这会阻碍孩子这种能力的发展。
2.孩子之所以惯性逃避和父母教育意见矛盾有关
当爸爸对孩子学习生活要求严格,而妈妈却对孩子扮演:避风港"角色时,孩子再爸爸那里受挫就会想到躲到妈妈身后,依赖妈妈,回避爸爸的行为对孩子人格的养成非常不好,孩子已经养成了:趋利避害"的自我保护本能,当犯错时就会寻求庇护,认为即使自己做错了也有人帮自己。这样的孩子责任感欠缺,总会避开困难依赖他人。
行为二:父母相互埋怨照顾孩子不周
经常听到父母双方互相指责:你是怎么当爸(妈)的?!"之类的话,受到父母之间相互埋怨不是他们双方,而是站在旁边的孩子,这类孩子常常很自卑,更甚者还走上歪路。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通过犯错来不断总结经验,过渡到社会人,若父母常常为孩子的事情吵架,会让孩子产生:这都是因为我"的想法,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放大自己的缺点,心理变得脆弱敏感。等到长大后就会变得自卑、压抑,甚至催生自暴自弃的想法。
对于孩子的事情,家长不应该从对方身上找缺点,应该考虑的事当事人——孩子的感受。最明智的办法就是找孩子好好沟通,听听孩子的真实想法,比如还是是否因为交了不好的朋友而导致行为异常等,然后父母双方交换自己的意见,自我反省,但不许埋怨对方。
行为三:对孩子时紧时松,造成孩子极端
有的家长常常因为自己的情绪而影响对待孩子的态度,心情好的时候看到孩子是:心肝宝贝",心情不好的时候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是,还斥责谩骂。这种时紧时松的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的负面效果是人格的缺陷。
父母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个老师,如果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又怎么能教孩子控制好自己情绪呢?孩子看到父母这种起伏不定的情绪很容易就效仿过来,长大后也属于忽冷忽热的性格,对孩子人际关系影响非常不好,容易走上极端。
父母如若受到刺激,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情绪,那就在面对孩子之前自己先找途径排解情绪,可以找人倾诉、可以做一做运动转移注意力等,甚至必要时候找心理咨询师也不为过。
行为四:父母都溺爱孩子
溺爱孩子从来都不会帮助孩子成长,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缺乏主见、与人沟通技能欠缺、面对危机无能力解决等,甚至让孩子放纵过度,触犯法律底线。
当父母以为什么事情都为孩子包办是对孩子的爱时,却会让孩子觉得所有事情都可以推给父母,被父母甚至周围的人照顾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被呵护惯了的孩子如果遇到困难就变得很脆弱。
此外,在父母溺爱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知道满足自己的欲望,对于规则的遵守没有意识,将来甚至变得横行霸道的:螃蟹"。(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4、教育孩子 家长这些行为不可取
爸爸妈妈该怎么教导宝宝呢?是否常常陷入一些育儿误区?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爸妈育儿常犯的教导误区。
不允许宝宝特立独行
:特立独行"的人往往在很多方面异于常人也优于常人,所以往往都比较成功。但是当宝宝特立独行的时候却往往被爸妈拉着往正常轨道模式里面走,比如宝宝戴着超人眼镜上学、戴着小翅膀去幼儿园都被妈妈阻止,说其他小朋友都没有这样做,宝宝的举动不符合正常小朋友的思维,会被人取笑等等。其实父母对宝宝行为的各种:否定"最伤害宝宝想象力,宝宝在自己的世界里没办法尽情玩耍,个性发展受到阻拦,对宝宝身心健康影响不好。
为宝宝:一手包办"
很多爸爸妈妈都担心宝宝做事情太慢或者会受到伤害等,就什么事情都替宝宝:一手包办",宝宝缺少了亲自动手的机会。要知道想象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没有亲身体验,宝宝就失去了实践、思考的机会,想象力很难打开,那些好的创意、素材或亮点没办法产生。
给宝宝的答案很标准
宝宝成长过程中一直需要问:为什么",因为他对这个世界知道得太少,充满好奇。当宝宝问妈妈:为什么"时,家长总是直接给出方方正正的答案,很标准没错误,但是并不是所有问题都一定要有一个标准答案的,宝宝对问题也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应该先鼓励宝宝说出来,再引导和鼓励宝宝思考问题,这样宝宝的想象力才能得到锻炼。
不让宝宝探索
小孩子对什么事都好奇,所以什么东西都要摸一摸、碰一碰,这种行为常被大人认为是调皮捣蛋、好动的表现。所以就呵斥宝宝这个:不要动"、那个:不要碰"等等,禁止宝宝的探索,逐渐磨灭掉宝宝对新事物的想法和好奇心。
害怕宝宝受挫
成长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的,但是很多爸妈都希望宝宝是一帆风顺的成长,少受挫折,这就决定父母会对宝宝的多种尝试进行阻止,就是怕宝宝受挫、受伤。但是宝宝只会在一次次的实践、挫折中越来越棒,而不是在爸妈的过度保护下越来越棒。因此,父母应该多支持和鼓励宝宝的想象力和实践欲望,对宝宝以后人生的创作有很多帮助,宝宝的想象力会通过一次次的实践得到动力和提升。
纠正宝宝离奇想法
宝宝来到这个世界的时间不久,看待事物没有客观只说,不切实际的想法很正常,比如看到月亮要伸手抓。但是这种离奇的想法往往在说出口的那个时间就被爸妈否决了,这让宝宝很受打击,认为自己的想法不被爸爸妈妈认可,是不对的,随着时间推移,宝宝就越来越不愿说出自己的想法了。
急着开发宝宝智力
虽说婴幼儿早教很重要,但也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变成:拔苗助长"了。宝宝接触形象、生动、丰富的新生事物对创造宝宝智力多元化的开放空间很有帮助,但是要拿捏好时间,不要急着让宝宝接触画画、背书、认字等智力开发行为,这样宝宝会过早对新事物缺乏兴趣和创造力。(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