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贝个性形成时,学前儿童的个性形成问题
1、贝贝个性形成时
3-4岁的贝贝他们的身体机能和大脑功能都发育得较好。表现在大运动方面:跑、跳都比较自如了;还有一些技巧,如用脚尖走路,独脚跳等都会了;手也较灵活了,会
1、贝贝个性形成时
3-4岁的贝贝他们的身体机能和大脑功能都发育得较好。表现在大运动方面:跑、跳都比较自如了;还有一些技巧,如用脚尖走路,独脚跳等都会了;手也较灵活了,会使用工具,如会用筷子、勺、笔;会画简单的小人,会用积木搭塔和火车、城门等。在生活方面也能自理了,如自己能穿简单衣服并扣上扣子,自己洗手、擦手,自己上厕所,并能提上裤子。他常常对家务事很关心,妈妈做什么,他也跟着干什么。在语言方面,他们问问题的范围已扩大了,能和成人对话,并喜欢听大人说话,还会不时地插嘴。他对文明社会的规范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如见人会称谓、不随地大小便、喜欢与小朋友交往,并照顾比他小的小朋友,也能参加集体活动,并在其中担任角色。这个阶段是童年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已能显示出一个人个性的雏形。
个性的形成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父母那儿遗传得来的神经生理特点是个性素质的基础,教育、家庭生活等文化环境是个性发展的后天因素。某种意义上,后者比前者更重要。那么,在贝贝个性形成的雏形期,应该好好培养你的贝贝啊!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学前儿童的个性形成问题
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比较经常的心理特性。学前儿童个性的初步形成有以下的特点:
1.自我意识的发展。学前期儿童开始能够理解自己在周围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能认识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并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初步的评价。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是:从相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的自我评价到比较客观的自我评价,从笼统不分的评价到比较细致具体的评价,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从局部的评价到比较全面的,评价。
2.自觉性和有意性逐渐发展起来。能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注意、记忆、想象和思维;逐渐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并能根据成人的指示和要求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3.独立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时期儿童开始渴望象成人那样独立行动。由于幼儿独立性的发展,成人应当相应地改变对他们的态度,不要直接命令他们作这样作那样,而要多作引导教育工作。这个时期儿童独立性的发展还表现在模仿性上。他们喜欢模仿成人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事、接物的态度;他们尤其喜欢模仿电影、戏剧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院子里、幼儿园里其他小朋友的言行。这当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家长和幼儿教师应有意识地教育儿童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向表现好的孩子学习。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家园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家园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一、问题提出:
《纲要》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及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幼儿园要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庭是幼儿个性实现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因为幼儿个性的形成,社会行为的获得,其最关键的几年是在家中度过的。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也是最终生的老师,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共同探寻适宜的教养方式,是身为幼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幼儿与父母的相互作用,对以后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同,对幼儿的影响也不同。
二、个案情况:
1 、冯妹:小女孩个子较小,从小体质较弱,非常文静,胆子小,说话声音很轻,常常会脸红。父母管教较严格。
2 、王弟:聪明可爱,很会讨人喜欢。爱听故事,记忆力特好。父母工作较忙,生活上主要由婆婆爷爷代管,非常溺爱,百依百顺,常常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迁就、袒护、包办,孩子说怎么样就怎么样。
三、情况分析:
冯妹的父母属于理想型的家长,父母是唯一的教育者,承担起教育孩子的全部责任,在教育孩子上拥有绝对权威,但是他们缺乏对孩子性格特点科学的分析,过分高估孩子的能力,期望值较高,有时过分严厉,不管做什么事情非让孩子达到家长的要求,拔苗助长,限制了孩子的正常发展。
王弟的父母属于溺爱型的家长,典型的三代人的大家庭。祖辈虽能替父母弥补教育时间、精力不足的缺憾,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照顾,但是父母和祖辈之间的年龄差距大,生活阅历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在教育孩子时,容易产生矛盾和分歧,消弱、抵消家庭教育的力量,甚至使孩子无所适从,或造成性格上的两面性。在家中,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过分照顾,关爱过渡,时时迁就,处处袒护,事事包办,妨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家教方式,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
四、对策建议:
我们以《纲要》中倡导的互动、合作、共育等新型家教理念为指导,与家长沟通协调,共商、共建,共同探寻适宜的教养方式。
1 、善于观察、学会分析。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惟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家长要学会参与,在生活中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家长要学会倾听,做孩子的忠实听众,在“童声”中理解幼儿的生活。只有学会了倾听,才能与幼儿产生互动的心灵感应,才能更好在帮助幼儿不断地成长。家长还要学会发现,找出孩子行为中的闪光点和问题所在。家长要学会分析,分析幼儿的实际情况,作出判断,从而在幼儿的言语和行为中筛选有用的东西,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自我调整自己的教养行为。
2 、准确把握、教育适度。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既不能过分保护、过分溺爱,也不能过分限制、过分严厉。过分保护和过分溺爱会养成孩子自私、任性、霸道、内向、胆小等问题行为特质,过分限制严厉又会使孩子养成缺乏同情心,依赖性等人格倾向。家长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因把握正确、理智的教养态度,在与孩子交往时,放下“家长”的尊严,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爱护幼儿。宽严并济,放管结合,尊重爱护,地位平等。家长对孩子既不能随心所欲地去支配,也不能完全放任,,而是视情况提供必要的照顾和帮助,以促进孩子的发展。
3 、赏识得当、奖惩分明。
欣赏、鼓励像阳光空气一样不可缺少,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学会欣赏和鼓励,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经常对他们的优势和长处进行称赞,并鼓励他们虚心学习,取长补短。如,冯妹会主动和小朋友打招呼、与人交谈、大胆回答问题时,家长应及时进行肯定和表扬,让她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有希望的。当孩子犯错误后,必须及时进行正确、客观的批评指正,耐心、细致做好疏导工作,让他们明白错在何处,知错能改,在体验中成长。当家长明知王弟有意去欺负别人、抢朋友的玩具时,家长则应在尊重孩子人格、不损伤孩子尊严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批评教育指正,从而帮助引导孩子正确把握自己。
4 、家园互动、合作共进。
我们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家园互动活动,帮助、指导、支持、配合家长,共同提高教养方式。如:在“家长园地”中,为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育儿资料;在“家园回音壁”中,又及时对这两名孩子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的信息反馈;在“亲子运动会”上他们还积极主动的选择和参与了适应其发展水平和能力的游戏项目。由此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情感交流,拉近了家园、家长与孩子的距离,帮助家长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使家长能正确理解自己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加深了对孩子发展水平和自身教育行为的认识,从而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转变自己的教育观,提高教育技巧。实现家庭教育中新的教育观念与行为的相互渗透、有机融合。
5 、友好交往、互助合作。
同伴间的交往是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家长不要把孩子封闭在家庭中,鼓励他带同伴来家中活动,或主动到同伴家中作客,在游戏中自然而然的学习与同伴友好相处、团结合作的经验,不良的习惯得到小同伴的制约、帮助而自觉改正。让幼儿在与同伴互动中养成谦让、互助、合群、自信、独立、合作、团结、友善、进取、竞争等优良品质,这些品质对幼儿健康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2~3岁是儿童个性最容易形成的时候
从前,婴儿生活在人员不足的孤儿院或者在没人好好照看的情况下整日躺在托儿所的小床上,往往变得衰弱——在身体、智力和感情方面,永远不会彻底恢复。
而如果一个婴儿,假定是一个女孩吧,主要是由慈爱而热情的父母来照看(或许有其他人的帮助),她就会茁壮成长。他们给予她的是明显的爱,对她微小的成绩流露出来的骄傲和喜悦,考虑周到的玩具,对她的问题的解答,并且愿意让她无拘束地玩耍,只要她不损坏东西。他们为她阅读,给她看画。这些都是培养深厚感情和敏锐智力的态度和行为。
孩子将来是否会一辈子成为乐观主义者还是悲观主义者,是热情可亲还是冷漠无情,是具有信任感还是易于怀疑人,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在他们的头两年里主要负责照顾他们的人们的态度。因此,父母和照看者的品格是极其重要的。
如果你老是怀疑孩子,动辄责骂,好象他们天生是些小坏蛋,这些孩子长大后也就怀疑自己,老是感到内疚。有的人抱有敌意,一小时总能找到一打理由拿孩子出气,孩子也就此学会了仇视;有些则喜欢支配孩子做这做那,不幸的是这些人竟能随心所欲。
在第一年里,一个婴儿主要靠大人的关心和帮助得到她所需要和渴求的东西。如果成人的反应过于迟钝或者过于冷淡,未能满足她的要求(不要过分——大人不应该做俯首贴耳的奴隶),她就会变得有点冷淡或者有点沮丧。
幼儿的一个非常特殊的需要就是保持他们的保育员的连续性。出生几个月后,他们就开始懂得喜欢与依靠主要照看他们的那一两个人,并从他们那里得到安全感。当那个照看他们的父亲或母亲一下子走开时,甚至6个月的婴儿也,会变得极端沮丧,失去微笑,失去食欲,失去对物和人的兴趣。在那个协助父母照料孩子的人离开时,那孩子也会感到沮丧,只是程度较小而已。有些幼儿几次从一个照看者的家迁到另一个照看者的家,他们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失去那种执着的爱和信赖的能力,仿佛一再失望是过于痛苦的事。
因此,重要的是,在婴儿最初2~3年之间,父母或者其他主要负责照顾婴儿的人不要走掉,除非在一个代替人逐渐地接管婴儿之后。重要的是要尽可能搞清替工确实打算坚守职责。重要的是,在集体照顾幼儿的情况下,假如一群孩子被分派给两个以上的人照看,每一个孩子应该有一个固定的保育员,以便形成一种类似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