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对待幼儿的极端心理,如何对待幼儿的病毒疹
1、父母如何对待幼儿的极端心理
媛媛4岁了,妈妈怎么也没想到,这么小小年纪的孩子居然也有着极端的心理。一天下午,妈妈从幼儿园接她回来,媛媛缠着妈妈给她买一种班上小
1、父母如何对待幼儿的极端心理
媛媛4岁了,妈妈怎么也没想到,这么小小年纪的孩子居然也有着极端的心理。
一天下午,妈妈从幼儿园接她回来,媛媛缠着妈妈给她买一种班上小朋友都有的糖果。妈妈担心吃太多的糖果对媛媛的牙齿不好,又不想让她养成这种见别人有什么自己也要买的不良习惯,于是就没同意媛媛的要求。谁知,媛媛就开始大发脾气,妈妈想不出好办法来制止她,只好不理。媛媛说:“你不给我买糖,就要买肯德基。”妈妈说:“昨天吃过了,今天不能吃。”媛媛一路上都不依不饶地跟妈妈“讨价还价”。妈妈当时很生气,但由于在开车,便忍了下来。
到家后,妈妈让媛媛下车,可她说什么也不肯下来,并且威胁妈妈说:“你不让我吃肯德基,我就不下车。”后来,妈妈把她强行拽下了车。一进门,媛媛就把书包摔在沙发上,一副很生气的样子。等到吃饭的时候,媛媛就是不过来,还威胁妈妈不吃肯德基就不吃饭。
这个时候,妈妈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就对媛媛说:“你愿意吃就过来,不愿意吃就别吃。”媛媛一听,坐在地上“哇哇”大哭起来。这样持续了很长时间,她看家人仍不肯迁就她,就直接跑进厨房从里面拿了一把菜刀走了出来,还边哭边说:“如果今天你们不让我吃肯德基,我就死给你们看!”全家人吓得目瞪口呆,赶快把菜刀夺了过来。
媛嫒的这种表现,就是由于父母长期娇生惯养造成的。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身上集中着几代人的希望和爱护,在家里娇生惯养,基本上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累,更不懂得什么是困难,什么是挫折。所以,如果孩子想要得到什么,但父母却没有满足时,他们就会采取极端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孩子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无理地要求所有的人都要围着他转,并倾向通过极端的语言、行为等方式来引起所有人的注意,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就像案例中的媛媛一样,原来她有自己的目的,可是发展到后来,其真正的目的已经不是要达到自己吃肯德基的愿望,而是通过吵闹、撒野的方式来引起周围人对她的关注了。
除了父母的溺爱之外,孩子的心理发展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2~3岁的幼儿,其感情、知觉、身体自控能力及思维都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开始对至高无上的权利有了一种极明显的感觉,对父母的可支配性极为敏感。家人的过分关注或过分忽视,都会导致他们对于自我权利的认知更加强烈。受到过分关注的孩子因其周围的一切全部都在适应他,因此难免在以自我为中心中极度膨胀而形成习惯。受到过分忽视的孩子则对自我权利认知强烈,会想尽办法使自己成为被关注的对象。而一旦这种初始的支配行为没有及时得到纠正或转移,孩子便会切实体验到自己任性的“有效作用”,以后再不会作其他的选择,而是热衷于以种种方法体验支配环境和他人。这样的孩子会不断地设想新的要求,动辄就无理取闹、撒泼耍赖,行为越来越霸道,并最终成为小小的“支配狂”。
有的时候,孩子的这种表现还会体现在其他公众场合。当孩子们走出家庭的庇护后,失去了父母溺爱和顺从的“后盾”,自然会产生各种不良情绪。畏难心理严重、精神承受能力差和自我防卫能力低都是导致孩子出现极端心理的原因。
在幼时表现暴躁的孩子,多数都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部分孩子则会变本加厉,提出更多不合理的要求。如果他人不立刻满足这些要求,就会采取非常任性的行为,如哭闹、打人、破坏物品等,长此以往,就可能出现难以控制的惯性恶习。
所以,家长对于孩子的暴躁脾气,既不能事事过分认真,又不能放任孩子,可以适当地采取一些办法,使孩子的异常行为得以纠正:
1.转移注意力
一般来说,当孩子出现极端偏激的情况时,可以适当转移他的注意力。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孩子。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鲜的东西吸引的心理特点,把孩子的注意力从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物品或事情上。
2.冷处理
因为孩子的这种行为主要是由于父母的娇惯造成的,所以这个时候,父母不能一味迁就。当孩子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时,父母不要去理睬他,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得过分心疼、怜悯或担忧,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
如果孩子的脾气正在兴头上,父母可以采取躲避的方法,暂时离开他。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就会感到无趣而作出让步。很多家庭的实践都证明,这种“冷处理”的方法确实比较有效。
3.提示在先
由于孩子的行为习惯并未成熟,所以他们的行为都有着一些基本的规律。掌握了孩子任性行为发作的规律后,父母就可以事先用“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孩子任性的发作。
比如,孩子在平常上街时,总是哭闹着让父母抱。那么,父母就可在出去之前就与孩子说好:“今天上街不要妈妈抱,你自己走,实在累了,可以休息一会儿再走,不然就不再带你出去了。”
再比如,孩子想买各种玩具或食物,父母上街前就应先跟孩子商量好买什么东西,而不是孩子要什么就随便买什么。最好根据实际需要、根据孩子的愿望买合适的东西,而不是完全满足孩子的欲望,要让他懂得克制自己。
4.适当惩罚和奖励
要想让孩子改变暴躁脾气,父母需要正反两面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有的时候,适当惩罚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手段。比如,孩子任性不好好吃饭时,父母不用多费唇舌,过了吃饭时间就把食物全部收走。
另外,在父母进行行为干预过程中,对孩子表现比较好的方面,也要进行适当的奖励,如拥抱、口头表扬、物质奖励等。但需要注意的是,物质奖励不要过多、过大,否则很快就会失效。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如何对待幼儿的病毒疹
长皮疹、感染、过敏是幼儿期常规的特点。病毒性皮疹和感染由外部因素引起,因为宝宝的免疫系统还没完全发育。四岁开始免疫系统起作用,患上病毒性皮疹的几率下降。与此同时,父母应对一些感染和皮疹有一定了解,制定实施相应的预防措施。
什么是病毒性皮疹
长在皮肤上的病毒性皮疹也被称为红斑,顾名思义就是有病毒引起的。通常这些皮疹是红色的,会发炎,伴随着红肿。这些通常发生在身体上的任何一个部位。他们可能会有传染性,也可能没有传染性。
大多数病毒性皮疹对幼儿的危害并不大,但你也不能对他们掉以轻心,因为这些皮疹会让孩子很不舒服,有时会让他们觉得疼痛。有传染性的皮疹对孩子来说是最痛苦的,因为他们通常要隔离好几天。无论是对你还是对孩子来说都是难熬的时间。
如何处理病毒性皮疹患儿
许多情况下,是没有用于皮疹本身的特定治疗。一旦病毒在机体内消失,皮疹也随之消失。这种类型的皮疹包括水痘、麻疹、唇疱疹或疱疹、脓毒性咽喉炎或口腔溃疡。一旦皮疹已经产生,没有药物可以对付。
你可以在全科医生那取得药物,但服药之后相关疾病可能会随之而来,如发热等。通常这些病的周期是七天到十天,之后身上的皮疹开始结痂脱落。如果是得了水痘和麻疹的情况下,你充其量可以用些炉甘石洗剂,防止瘙痒和疤痕。其他疾病通常集中在嘴里,所以你可以让孩子用盐水漱口。
再就是病毒疹样脓疱病、痱子、真菌感染及猩红热,这些皮疹需要相应的药物治疗。像脓疱病和猩红热,医生会根据皮疹的强度开药,有时会开一些抗生药物。对于其他两种——即痱子和酵母菌感染,医生可能会开一些舒缓软膏,有一定的舒缓作用。
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这些皮疹是没有危险的。关键是要早期发现并对他们正确治疗。要记住另一件事:某些病毒性感染对不同的体质有不同影响,有的人可能两天就好了,有的人可能要花上一周的时间才痊愈。在长皮疹期间,尽量让孩子感到舒适。补充足够的水分,制定适当能让孩子分心的计划,孩子就不会抓皮疹了。 总之,父母要小心护理长了皮疹的孩子。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父母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提问
幼儿爱提问,是思维火花的迸发,是强烈求知欲的反映。幼儿阶段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发生兴趣,会提出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问题,对待孩子的发问,成人非但不能制止,还应满腔热情地支持。
1.要鼓励幼儿提问,并做到有问必答。孩子提问,说明他的脑子在思考问题。尽管有的孩子提出的问题幼稚可笑,但也不应取笑,而要支持,以培养孩子提问的积极性。对于孩子提问要有问必答,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直接回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翻翻书,想一想再回答。回答尽量做到深入浅出,不要成人化,让孩子达到“问、答、解、通”的效果。切不可“我没空”,“你真烦”,对孩子提问采取不理不睬或者嫌烦、讨厌的表示,否则,不仅使孩子感到失望,而且扑灭了孩子智慧的火花,孩子真诚、热情的求知欲望会变得淡漠和无所谓了。
2.要诱导孩子思索和探究。对孩子的提问,成人还可以通过反问来引起孩子的思索,有时通过“问”引出一连串的“为什么”,来增强孩子的探究欲望。例如孩子在玩水时发现塑料和木头的玩具都浮在水面上,他就问为什么?这时成人可以找一样铁制的玩具或物品给孩子,叫他放入水中再看一看,并叫他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孩子玩水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他会找许多不同材料的东西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浮沉现象,从观察中又提出了许多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成人再帮助孩子归纳出一些沉浮道理,使孩子的求知欲得到满足。但过几天,孩子又问“铁制的轮船为什么不沉下去呢?”,说明他平时通过观察、思想,提出更有广度和深度的问题。
总之,“问”是思考的起点,获取知识的钥匙,如果渴望孩子成才,那就大胆地鼓励孩子提问并积极回答问题。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怎样对待孩子的心理问题
许多父母在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后,如何告诉孩子,如何处理与孩子的关系等等问题存有疑惑。 其实父母首先应该了解:孩子有心理问题,并不是精神病、痴呆症,心理问题就像人有头疼脑热一样,不可避免。父母可以直接问孩子,你是不是心情焦虑啦,学习压力大啦,情绪不稳定啦等等。如果对孩子的心理把握不准时,可以到医院咨询。而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心理问题时,父母也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帮助孩子克服问题。
一是用信心疗法。安慰孩子,给孩子树立信心。如对于考前焦虑症等轻度心理问题,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考前人人都紧张,不只是你一个人心情焦虑,放松孩子的心情。
二是理解与关怀。孩子有心理问题时,不要指责孩子,更不能说你胡思乱想,你有病等。比如对于有强迫症状的孩子,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发作时分散他的注意力,使他的注意力就转移,恢复正常思维。假如这位同学的父母不懂这些,一味指责孩子,会导致孩子心理负担越来越重。
总之,父母应当知道,孩子有心理问题,不是什么思想品德问题,也不是什么道德问题,父母不要因为孩子有心理问题觉得很没面子,遮着捂着,要大大方方带着孩子去咨询心理医生。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