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给皮肤做过月子吗,做过剖腹产的母亲也能顺产
1、你给皮肤做过月子吗
经过怀胎十月的种种不适及生产时的痛楚,一般的妇女在生产后,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小婴儿的身上,鲜少有人还会注意到,自己皮肤是否变老了。 :我的皮
1、你给皮肤做过月子吗
经过怀胎十月的种种不适及生产时的痛楚,一般的妇女在生产后,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小婴儿的身上,鲜少有人还会注意到,自己皮肤是否变老了。
:我的皮肤本来好好,可是怀孕以后就变的很敏感"、:我皮肤本来很白晰,怀孕以后就开始长斑了",很多妈咪也许会这样抱怨,这些似乎预言着怀孕生产的过程对爱美的女性是一大伤害。
可能您还没有小孩,切身感受并不深,直到自己怀孕了,您也许才会真正发觉孕妇的皮肤无论如何保养,的确避免不了一些变化。
小心因为一时的疏忽,从此进入黄脸婆的行列。幸好中国有坐月子的习俗,这段时间内,不但应该好好休养,恢复体力和身材,对于皮肤的呵护,更是不可多得的好时机。
怀孕时最常见的皮肤变化包括以下数种:
一、青春痘增长:
因为怀孕初期黄体激素的分泌,再加上睡眠不好或生活压力等种种因素,许多孕妇会有青春痘增生的问题。这个时期的准妈妈因为无法使用口服药物治疗,加上怀孕时容易发生色素沉淀,所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新仇旧恨"全在脸上。
二、小垂疣增生:
小赘肉的产生也是一种体质,常发于颈部,但有些人在眼皮的皱折部分或胸、腹部、乳晕处也会产生,是一些小小、约一公厘左右的小突起,颜色多是深肤色、咖啡色或黑色。除了美观上的问题外,和身体健康无关,所以不用太担心,目前都可以用雷射去除。
三、色素沉淀:
这是最明显的皮肤变化,因为体内女性荷尔蒙的改变,会使色素变黑,在颈部、腋下、乳晕、腹部中线、股沟及手脚关节处部位,都会发生这种情形;另外,也会有黑眼圈的加深及色素斑的形成。黑眼圈的加深和长期睡眠不足、怀孕时色素沉淀及血管淤积都有关系。
而色素斑的形成更是所有准妈妈的痛,包括原有的斑加深:如雀斑、晒斑等,或者一些新的斑点产生,如黑斑或颧骨母斑。黑斑又称孕斑,顾名思义通常是怀孕后产生,这是属于界限不明网状或片状的色素斑,分布在双颊、额头、上唇等部位。孕斑的产生和体质、生活压力、日晒、荷尔蒙变化都有关。
2、做过剖腹产的母亲也能顺产
目前的现状却是越来越多的妇女选择剖腹产,这是因为剖腹产快速、产妇无分娩痛苦,且新生儿不经阴道挤压,不会遭遇难产危险。此外,还有人选择良辰佳日,定日子生孩子,认为剖腹产的择期生产是不错的选择。
一般来讲,剖腹产后再生育,需在三年后再孕,因为剖腹产后子宫壁的刀口在短期愈合不佳,过早怀孕,新鲜的瘢痕在妊娠末期或分娩过程中很容易胀 破,而造成腹腔大出血甚至威胁生命。专家指出,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采用阴道分娩的方式,但是有严格的适应症,要求剖宫产术后间隔3年才能 再次妊娠。且排除骨盆
3、坐月子如何保养皮肤?
产后坐月子期间不仅是调养体质的关键时期,也是护理皮肤的好时期,一般女性在分娩之后大都会出现皮肤松弛、暗淡无光等现象,甚至还会长斑、长痘,如果月子里不注意保养皮肤,可能就会导致皮肤在之后变得越来越差,所以产妇要重视产后皮肤的保养。那么产后皮肤变差怎么改善呢?
坐月子如何保养皮肤?
1、做好皮肤的清洁、保湿工作
产妇在分娩之后由于体内激素分泌的变化,身体会更容易出汗,也更容易出现皮肤干燥的现象,所以在月子里的妈妈们首先要做好皮肤的清洁工作,要勤换衣物,身体出汗时一定要及时将汗湿的衣物换掉并擦干身体,月子里也需要每天都洗脸、刷牙,要经常洗头洗澡,因为皮肤的不洁净容易引发感染或发炎。
月子里皮肤的保湿也是非常重要的,产妇平常应适当的多喝些水及营养的汤水,同时也需要适当的使用一些天然的保湿护肤品,这些都有利于改善产后皮肤干燥、暗淡的现象。
2、饮食调理
因为维生素c有美白皮肤、增强皮肤活力与抗菌力等作用,所以月子里的妈妈们平常可以适当多吃些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西兰花、西红柿、甘蓝、猕猴桃、草莓、苹果、黄瓜等。柠檬中也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产妇平常喝些蜂蜜柠檬水,对皮肤也是很好的。
3、注意防晒
有不少产妇在月子里会出现妊娠斑,这种情况下若不注意防晒,阳光的照射只会导致色斑情况加重,所以产妇在月子里如果需要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晒措施。
4、按摩
月子里的妈妈们平常可以多做一些按摩,如按摩腹部、腰部、腿部等,科学有效的按摩不仅可以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排毒,还可以增强皮肤的弹性。
5、保持良好的心情
月子里如果经常处于忧郁、焦虑、烦躁等不良的状态,不仅会引发皮肤暗淡无光,还容易长皱纹,从而加速衰老。所以产后妈妈要注意调节好心态,保持身体的放松,积极乐观的面对各种问题,也不要太过劳累,坐月子期间应多让家人帮忙照顾宝宝,自己要注意多休息,保持睡眠的充足,才能拥有好的皮肤。
4、是什么偷走了宝宝的听力 你也这样做过吗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些家长由于行为不当,不知不觉中会对宝宝的耳朵造成伤害,严重者甚至会影响孩子日后的听力。下面这几种行为很容易伤到宝宝耳朵,而且很多家长都会做,快看看你中招了吗?
1.掏耳朵
有些家长因为担心耳屎会堵塞耳道而影响宝宝的听力,因此喜欢给宝宝掏耳朵。事实上,耳屎积到一定量时,会随着咀嚼等下颌关节的运动而自然脱落排出来,无需特别去掏。相反,如果经常掏耳朵,反而像将耳朵的外部防线给拆除,打开大门,任由细菌侵入耳道和鼓膜,从而可能引起耳朵发炎,而且在掏耳朵的过程中,如果用力太大,或器具锋利,还可能损伤耳道,甚至伤及鼓膜。
2.用力擤鼻
当孩子得了感冒或鼻炎时,鼻腔内会有很多分泌物(即鼻涕),有的家长会拿纸巾帮孩子擤鼻涕,但在擤鼻涕时,他们常常会将宝宝的鼻子捏得过紧,这样不但容易损伤鼻粘膜,还可能损伤耳道,引起中耳炎。
因为人的耳、鼻、咽、喉各器官是通过咽鼓管连通的,咽鼓管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引导鼻咽部气体进入鼓室。平常咽鼓管都是闭合的,当我们吞咽或打哈欠的时候,它就会张开,以维持鼓膜两侧压力的平衡,从而保证鼓膜的正常振动。当我们过分用力擤鼻涕时,空气会通过咽鼓管流向中耳腔,从而出现耳鸣、耳闷等情况,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脓性鼻涕通过咽鼓管流入中耳腔,进而引发中耳炎。
3.强行灌药
孩子们对吃药大多都很抗拒,看到孩子不肯喝药,有的家长便捏着孩子的鼻子强灌下去,或者在孩子哭闹很厉害时仍然强行灌药,其实这些做法都是非常不安全的。如果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强行灌药,不仅容易使宝宝将药物误吸入气管而造成呛咳,甚至引起窒息,而且还可能使咽部的液体通过咽鼓管流向中耳腔,进而引发中耳炎。
4.喂奶姿势不当
有的家长在喂奶时为了图方便,把宝宝平放着喂,或喂奶的时候喂得过多、过急,小宝宝会因为来不及吞咽而呛咳,这样很容易使奶水从咽部逆流入中耳而导致急性中耳炎。
5.捂住嘴强忍着打喷嚏
有些家长觉得打喷嚏是个不雅的行为,于是教育孩子在打喷嚏时一定要捂着嘴,以便使喷嚏的声音可以减小一些,但这样也可能使耳朵受伤。
打喷嚏本来是鼻子对外界刺激所作的一种本能反射,如果强行捂住,容易使打喷嚏时咽部增高的压力无处释放,这股压力可冲击咽鼓管,甚至伤及鼓膜,引起鼓膜穿孔。
如果在上呼吸道感染时捂着嘴打喷嚏,还可能让病菌从咽部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鼓室,从而引起急性中耳炎甚至鼓膜穿孔。
6.滥用药物
有些家长在孩子生病时喜欢凭经验自己给孩子买药吃,这种做法非常危险。宝宝肝功能发育不全,如果滥用药物(特别是一些抗生素)则很容易在体内蓄积而引发毒性反应,导致药物中毒性耳聋。患者在应用耳毒性药物后,可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眩晕等症状,且听力下降是对称性的,有些药物在停用后可阻止耳聋继续发展,甚至慢慢恢复听力,但也有一些药物少量用药即可导致不可逆的中毒耳聋。
所以,爸爸妈妈千万不要自己擅自给孩子用药,当孩子生病需要吃药时,最好能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如果因为病情需要,用到了耳毒性抗生素治疗,一定要定期复查听力,同时注意一旦病情许可无需用药了,一定要立即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