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帮孩子变得落落大方,如何培养一个大方懂分享的孩子
1、父母如何帮孩子变得落落大方
父母如何帮孩子变得落落大方:  (1)如果自己家的孩子腼腆,怕见生人,父母可先请同事或朋友家的孩子来家玩。等孩子与那些孩子
1、父母如何帮孩子变得落落大方
父母如何帮孩子变得落落大方:
(1)如果自己家的孩子腼腆,怕见生人,父母可先请同事或朋友家的孩子来家玩。等孩子与那些孩子玩熟悉了,再带孩子去同事或朋友家玩,之后,再慢慢带孩子去人多的场合。因为这样做就可以慢慢让孩子适应陌生的人或环境。
(2)多带孩子去热闹的地方,如商场、动物园等地方,并鼓励孩子和生人一起合影,合影要告诉孩子如何对别人说,如:您好,我可以与您合个影吗?"因为这样就给孩子提供了锻炼说话的机会。
(3)父母可培养孩子的特长,如让孩子学唱歌,并带他去公园练唱。孩子唱歌时,父母可以带头鼓掌。因为孩子喜欢得到喝彩的掌声,就会增强在生人面前表现自己的信心。
(4)父母可让孩子帮自己买一些简单物品。如让孩子去附近的报摊,帮自己买份晚报或杂志。孩子去买时,父母可远远地看着,但不要靠近他,因为这样就能让他去主动和别人交流,从而提高交际技巧。
孩子腼腆,父母不能这样做:
贴:标签",如当着邻居的面说:我儿子腼腆"。因为这会给孩子不良的心理暗示,从而让孩子更腼腆。
嫌孩子丢面子,而不带孩子见朋友或同事。因为这样就会让孩子因缺少锻炼机会而更腼腆。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如何培养一个大方懂分享的孩子
现在的家庭大多都是一个孩子,这唯一的小宝贝自然成为全家的中心,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先让着他。如果孩子没有分享意识,很可能养成什么都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什么事都要先满足自己的要求,不会考虑到别人的需要和感受,更不会主动关心他人。
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分享的精神,不能让孩子养成喜欢吃独食,爱好独享的习惯。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不可能什么都自己解决,总是需要他人的理解和帮助。孩子的物质拿出来和别人分享,别人就同样会拿出自己的和孩子分享,孩子收获的绝对会比付出得多。
建议一:做个善于与人分享的爸爸
爸爸的行为是孩子的榜样,爸爸无论在物质上还是感情上都能与人分享,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这样,孩子在爸爸的潜移默化中也就学会了与别人分享。
有难过的事说出来,爸爸妈妈会给他安慰,也让他心情好起来。爸爸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影响还是很深的,爸爸能够做到乐于与人分享,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学会分享。
建议二:引导孩子换位思考与人分享
孩子没有多少理性思考的时候,他们会有一个直观的感觉,就是把东西分给别人了,自己就少了或没有了,所以他们拒绝给予。这个时候爸爸要注意采取合理的方法加强引导,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问题。
爸爸要告诉孩子,自己不能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别人同样也不会把他们的东西分享给自己。孩子会为了能分享别人的东西,便会做出分享的举动。
建议三;让孩子学会和所有人分享
分享不仅仅是和小朋友之间的事,父母长辈其他人等也都是孩子分享的对象。在家里父母不要总是把最好的都留给孩子,要教会孩子有好吃的先拿出来给其他人吃,当孩子拿东西给父母吃的时候,也不要拒绝,要接受并且表现得很高兴。这样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受父母欢迎的,是被鼓励的,从而会继续这样的行为。
当孩子拿出心爱的巧克力给爸爸分享的时候,爸爸要很高兴地接受,并且说声谢谢。然后让孩子再把巧克力分给家里其他成员,要让孩子知道自己享受的同时想到别人。
建议四:交换的方式让孩子学会分享
爸爸可以教孩子用交换的方式和别人分享,鼓励孩子在和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给小朋友一起玩,这样小朋友就会把自己的东西也拿出来给他玩了。无论是吃的还是玩的,一个人总显得很孤单无味,如果大家一起吃、一起玩就会有意思的多,同时也让每个人都吃到,玩到更多好东西。
爸爸可以鼓励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图画书,卡通片等拿到学校借给小同学玩和看。然后再从同学那里借来自己喜欢的东西,在交换的过程中学会了分享。还可以让孩子和他人分享一下看书或动画片后的感受,相互激励切磋,从而能从别人那里得到很多信息。
建议五:让孩子在分享中得到快乐
父亲要培养孩子与人分亨的意识,当孩子不会主动与人分享的时候,鼓励他拿出东西与人分享,让他体会到分享后的快乐,这样孩子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认识:分享原来这么美好幸福。
例如,孩子如果把自己的一包饼干都拿出来分给小朋友吃了,爸爸可以给孩子再买一包,或者买一支孩子爱吃的冰激凌作为奖赏。这样孩子就会很愉快地拿出自己的东西和别人分享了。
当然,让孩子学会与人分享,并不是说要孩子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拿出来。孩子可以有自己最特殊的东西不能也不愿意给人分享的,也许这对孩子来说有特殊或重要的意义。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就不要强迫孩子与人分享了。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大方的孩子会吃亏吗?
时间:2006年12月31日10:33
一封妈妈的来信
编辑:
你好!
我是一个5岁女孩的妈妈。我女儿性格外向,是个特大方的孩子,她对小伙伴从来不吝啬。
前几天学校组织春游,我给她买了不少零食,当时我还想是不是太多了,谁知道人家回来书包里空空,我一问才知道,她都分给小朋友吃了,有的自己都没吃上。平时不少小朋友愿意上我们家来玩,因为女儿有不少玩具都是她爸爸从国外带回来的,她都愿意搬出来,再贵重、再喜爱的玩具也不例外。有时候玩的人一多,价格不菲的玩具就被折腾坏了,女儿也不在乎,下回还这样。
其实孩子大方、愿意与人分享没什么不好,但我怎么总觉得有点不对劲呢?而且女儿这么对小朋友,我可没见过小朋友分东西给她吃,还经常听她说“今天去小小家了,她妈妈非不让她把那电动火车拿出来给我们玩”之类的话。看来不是所有的家长都像我这样“没心眼儿”。
我是不是也该给女儿一些“自私”教育呢?我很担心:女儿在遇到那些不大方的小朋友和家长时,心里会不会不平衡?这样“大方”的孩子进入社会后会不会吃很多亏呢?
——江苏 小薇妈妈
相信我们都喜欢信中的这个小姑娘,都愿意自己的孩子有她这样的朋友。但是如果你是这个小家伙的妈妈,你也会这样困惑吗?我们在网站上发起了讨论,让我们来看看妈妈们的观点。
观点1:真“大方”还是“不在乎”?
我要是小薇妈妈,可能首先会考虑女儿这么做是出于什么心理。如果孩子真的是愿意与人分享,那是真的“大方”,我倒觉得没什么可担心的。孩子大方,朋友就多,将来长大也是个受欢迎的人,而且还能大度、宽容,这会让孩子一辈子受用,为什么要教育她自私呢?教她现在保护好自己的玩具、今后保护好自己的利益就没问题了。但是如果女儿的“大方”是建立在“不在乎”的基础上,就不叫“大方”了,孩子会变得“大手大脚”,应该教会她懂得珍惜。还有,我觉得,孩子会不会形成这样的误区:认为只有给别人玩具、给别人吃东西才能受到大家的欢迎,才会有许多好朋友。那就要告诉孩子,友谊不仅仅是这样的。
——静莲妈妈
观点2:教“自私”不如教“择友”。
相信大方的小薇是个有爱心的小家伙儿,我们应该鼓励她啊,怎么能教她自私呢?自私的孩子可让人讨厌了!前几天我带小女去朋友家做客,小女渴了在他们家喝了杯水,朋友的孩子就很不高兴地说:“你把我家的水都喝光了。”如果孩子都变成这样,他们长大后社会得变得多冷漠啊!但是我觉得小薇妈妈倒是不妨帮孩子把把交友的关,让孩子知道可以和什么样的孩子交朋友。告诉她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朋友、都能一起分享。让她逐渐增加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自己处理问题,尽量少接触那些自私的孩子。至于“吃亏”,可能和“大方”没必然的联系,就像谁也不能保证老实的孩子和霸道的孩子长大后谁一定占便宜,谁一定会吃亏。也没人能一辈子不吃亏。
——fmbdwy
观点3:是谁心理不平衡?
我听我婆婆说我老公小时候就这样。上小学的时候,他们家经常有人给送糖果点心什么的,他就会拿出去给全楼的小朋友分,还把自己的零用钱拿出来请家里条件不好的同学一起吃早餐。现在他也还是潇洒大方的那种,亲戚朋友都说他厚道。但是这厚道有时让我心理特不平衡。比如当年他哥哥结婚时经济条件不好,我们当时还没见过双方父母,但我老公心疼他哥,跟我借钱凑了5000元当礼金。我们几年后结婚时,他哥哥已经很有钱了,才给了我们2000元礼金。我特郁闷,他却充满感激之情,一点儿没觉得吃亏。还有不少事都是这样,永远是他付出的多、得到的少。可我老公并不在乎,一点儿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倒是我心理不平衡得够呛。所以我看小薇妈妈不用过多担心,别用自己的想法琢磨孩子。对于小薇或者我老公那种性格的孩子,可能没有“交换”的概念,也就谈不上认为得到的回报少就吃亏,当然不会心理不平衡。
——心有所想
专家点评:徐凡 心理学专家,《父母必读》杂志副主编。
“大方”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吃亏”是一种内在的主观感觉。现在,“表现”和“感觉”不属于同一个人,也就是说其实妈妈们并不知道“大方”的孩子内心是否真觉得“吃亏”,后者的感觉只属于妈妈自己。如果孩子真的觉得“吃亏”了,恐怕他们就不会那样“大方”了。
人是否感觉到“吃亏”,是和他的价值观密切相关的。孩子正在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而且孩子价值观的形成一定会受父母、同伴的影响。父母是否想把自己判断“吃亏”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呢?如果真的想传递,迟早你都会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就怕你自己内心也存在着关于“大方”与“吃亏”的道德矛盾。
当然,孩子是否接受父母的价值观,还和他在“大方”时同伴带给他的感觉有关:是获得分享的快乐?是得到同伴承认?还是获得自我成就感的满足?父母分辨得清楚了,也许你的引导会更有效;分辨不清,也不妨让孩子去直接感受来自社会的风浪。也许,这种直接的感受会让他形成更加适应时代的价值观。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父母应正确看待孩子的不大方
许多父母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快到2岁的孩子突然变得不大方了。以前都能和别的小朋友玩得很好,现在却总是吵架,一点也不会与别人合作。别人的话总也听不进去,什么事都得从他自己的角度出发,完全不会替别人着想。:这孩子怎么越大越不懂事了?"这是很多父母的疑问。
其实,不要对孩子的行为感到奇怪。其实,像这样的行为并不是因为孩子自私、不大方,只是受他的心理、智力发展的水平所限,因而表现出的行为特征。
在心理学上,2--7岁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完全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行为,称为:自我中心行为"。这里的自我中心,并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自私自利,完全不考虑别人。而是指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在思考问题时,往往只会从一个角度出发,不会多方面地考虑问题。孩子最常使用的角度就是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他们很难理解别人的角度。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先让孩子从很多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件物品,然后让孩子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在他的对面再放一个布娃娃,问孩子,布娃娃看到的物品是什么样的?绝大多数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会回答,站在对面的布娃娃看到的物品与自己看到的完全一样。这个实验非常充分地表明了孩子的:自我中心"式的思维方式,即他很难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而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别人的看法应当是与自己的完全一致。
了解了:自我中心"实际上是由孩子思维发展的特点决定的,父母就可以理解孩子因此产生的各种自我中心行为。对于这种行为,父母不宜一味地批评指责,不要强迫孩子。应当加以劝导和教育。家长要帮助孩子了解,别人的看法也许会与自己不同,应当尊重别人的选择。另一方面,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从多方面看问题。例如让孩子了解,同样的物品可以有不同的属性,相同数量的积木可以搭出形状完全不同的房子,等等。这些早期的智力训练可以促进孩子智力水平的发展,使他逐渐学会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